荀子

午读孟子学会从眼前的风景发现美丽,从

发布时间:2025/7/2 9:57:27   点击数:

公元前年,孟子诞生。

适时王纲弗振,诸侯并吞,尚权谋,崇游说,而孟子甘于淡泊,守道乐贫,周游而救世。

“岳岳亚圣,岩岩泰山”,孟子倡导的“浩然之气”“大丈夫精神”“士的品格”至今仍是我们不懈追寻的价值理念。

孔子、孟子、荀子是先秦儒家三大代表人物。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荀子是战国末期。

知人论世,时代赋予三位大思想家不一样的气质和内涵。

如果说《论语》是一部行为准则,那么《孟子》就是一部中国人的心理指南。

孟子的一生都在探索“心性”两个字,一如他自己所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林语堂在《需说才志气欲》中写道:“现代青年人,应该多读孟子,常读孟子。孟子一身都是英俊之气,与青年人之立志卒励工夫,是一种补剂。”

心路即是修行。

《孟子》中提及的四颗心,便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

要懂得扩充“四端”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

现在是一个网红经济时代,虽然“网红”这个词颇有争议,但我看到很多网红都在传播积极的价值观,分享自己的各种知识和经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少便利。

不过,也有一些网红,为了“红”简直不择手段,对着镜头进行各种低俗的表演,或者吃着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东西,完全不在乎这些恶俗的趣味会不会给观众带来不好的影响,只要自己能出名、能红就行。

孟子曾经提出过著名的“四端”。

其中的“端”,就是萌芽、发端、基础的意思,孟子对这“四端”的解释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意思是说,恻隐之心是仁的萌芽,羞恶之心是义的起点,辞让之心是礼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初始。

一个人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端,就像身体有了四肢一样,说白了,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如果你有了这四端,还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行,那你就是在自暴自弃,残害自己的本性。

孟子这段话其实是说,人天生是有四肢的,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端,就像人的四肢一样,也是生来就有的。

一个人只要把这四端努力地扩而充之,不断放大,“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就会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从地下涌出来一样,力量是非常强大的,甚至足以让你保四海、安天下。

反之,如果你不好好扩充它们,那你连自己的父母都侍奉不好。

我们现在也常会在电视上看到一些情感家庭类节目,内容就是一家人,包括父母兄弟等,互相吵架,目的就是分房子、分钱。

兄弟姐妹之间吵不清楚,还要把父母拉出来一起吵,让大家评评谁有理。

这其实就是“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四端没有扩充,自己没有获得内在的浩然之气,就没办法跟父母很好地相处,孝顺父母。

还有那些传播负能量的“网红”,他们在做一些事、说一些话时,也不会想到自己的言行会不会让人感到不适,会不会违反道德规则,会不会影响到小孩子的三观。

此外,我们现阶段社会上的种种怪现象,比如被扶老人讹人事件、滴滴司机杀人事件、各种传销事件等等,依照孟子的观点,都是因为他们没有扩充四端,任由恶意战胜善念,最终害人害己。

孟子的这段话也成为他后来提出“性善论”的基础,而孟子之所以用这么多内容为“性善论”做铺垫,目的就是推行他的仁政。

因为如果人性是恶的,所有人都是坏人,你就不可能用仁政来推行天下。

只有知道人心中都有“四端”,自己国家的人有,其他国家的人也有,而你只需要把它扩充开来,就能一统天下,你才会去积极地实施仁政。

后来,王阳明先生还以“致良知”概括了孟子的“四端论”,认为一个真正具备良知的人,一定是个常怀恻隐之心、明辨善恶、懂得适时辞让、是非关头保持人间清醒的人。

作为普通人来说,要时刻做到孟子所提倡的扩充四端和王阳明先生所谓的致良知,并没有那么容易,毕竟能做到这些的,可能已经是道德完善、品格完美的圣人尧舜了。

但是,四端又是人人皆可从事的修行之道,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有意识地扩而充之,遇到问题时不要怨天尤人,懂得反省自己,那么它对我们的个人成长和发展还是大有裨益的。

舍近求远,只会徒增负担

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

我在读《菜根谭》时,有这样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

“会心不在远,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便居然有万里山川之势;片言只语内,便宛然见万古圣贤之心。”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要领会大自然的美景,不需要去很远的地方;你要感悟真理,也不需要知道太多的道理。

一盆花、一块拳头大小的石头中,就蕴含着万里山川的气势;短短的几句话里,也可以蕴含万古圣贤参透的哲理。

这句话其实是告诉我们,要学会从眼前的风景中发现美丽,从简单的事物中发现真理。

但是,生活中很多人特别喜欢舍近求远,会为了所谓的美景跑很远的路,为了所谓的事业做很多徒劳无功的努力。

孟子曾说:“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意思是说,道就在近处,而人们却要到远处去寻找;事情本来很简单,人们却要从难处下手。

这就是舍近求远了。

其实只要人人都从自己做起,亲近自己的父母,尊重自己的长辈,那么你做的事情就能成功,天下都能因此而太平。

孟子的话听起来好像与做事没什么关系,但它却体现出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一个人能做到尊老爱幼,“入则孝,出则悌”,搞好家庭关系,让家人都开开心心的,那么你做什么事都会变得顺利,根本无须挖空心思地找那些复杂的体系、方法来解决问题。

我觉得这就特别像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

今天的教育就是“事在易而求诸难”,如果你把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的话,那么你对待他的方法一定是简单的,因为简单的方法才能使孩子保持自己的生命力,自然地生长,这样的教育也会变得很轻松。

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家长都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给孩子设置各种各样的成长路线、教育方法,把孩子搞得很累。

家长自己也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孩子提要求、提意见,帮助孩子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把自己搞得很累。

结果,孩子不快乐,家长也烦恼。

这就是一种舍近求远、舍易求难的做法。

实际上,教育并不是对孩子提要求,而是对家长和老师提要求。

如果家长和老师都做对了,孩子自然就会成长得很好。

孩子是有生命力的,他们知道怎么做对自己好,只是家长和老师总认为孩子不知道怎么样是对自己好,孩子得靠我管才行,否则孩子就会废掉。

这就是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生命体,而是当成了一个物件,你希望不断地打磨这个物件的每个零件,把每个零件都打磨到最好,然后再把这些零件“咔”的一下组装起来,成为自己理想中最好的孩子。

这种教育方式显然是不合理的,也不会让孩子变得更好。

如果家长能把孩子的内在动力调动起来,让他自己主动去成长,他就会自发地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曾经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一句话,我特别认同。

他说,一个人一辈子只需要面对两种关系,一种是你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另一种是你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与伴侣、孩子、同事、合作伙伴等。

你把这两种关系都搞好了,那么你就能与世界从容相处。

这个世界看起来非常复杂、非常深奥的事,其实本质都特别简单,就是靠几个简单的数学原理不停地推断、裂变,最后达到一个均衡,便呈现出了世界的样子。

所以,越是简单的道理,往往越能解决复杂的问题,你如果非要舍近求远,那就只会徒增烦恼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7012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