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从中收获良多的精选读物细读论语,柔软

发布时间:2025/7/23 11:32:53   点击数:
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m/
王家怀讲皮肤病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250605/u4vjm1k.html
今日推荐:《细读论语》作者:毕宝魁。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

-----精选段落-----

宪问篇第十四

本条涉及古今中外一个大问题,就是道德和勇猛的力量到底哪个方面更有持久性和真正的力量。后羿和奡都是古代传说中的勇士,传说中有三个羿,都是射箭高手。一为帝喾的射师(见《说文》);二是唐尧时人,即射落九个太阳者;三是夏代有穷国君主(见《左传》襄公四年)。这里的羿和《孟子·离娄》中的羿都是指的第三个。孔安国曰:“羿,有穷国之君,簒夏后相之位。其臣寒浞杀之,因其室而生奡。奡多力,能陆地行舟,为夏后少康所杀。”这两人或神射,或力大无穷,都是不可一世的大英雄,如果比试武功的话,可能天下没有敌手,但这两个人却都不得善终。而夏禹和后稷没有什么特别的长处,就是勤劳而有道德,却得到了天下。孔子并没有直接回答,但理解他问话的意思。因此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赞美其是位崇尚道德的君子。从历史上看,凭借暴力和霸权来治理国家是不会长久的,只有推行仁政,建立和谐的社会才能够久远。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也已被古今中外的历史所证明。最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美欧等西方势力强大,主张以武力横扫天下,成为当今世界混乱的根源,引起全世界的反抗。也从侧面证明了孔子这一观点。

小人无仁心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孔子说:“君子没有达到仁德的情况是有的,但小人是绝对不会有仁德之心的。”

“仁”是一种很高的道德本体,属于全德,即在道德所有方面都没有缺欠,并不是具体的某一种或几种好的品格,可以说只有圣人才能够真正符合仁者的要求。因此君子在道德上也不是尽善尽美的,也有缺点,缺点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不仁的地方;但小人则绝不会有仁心。这里的小人便是从道德方面来衡量的。需要注意的是,孔子所说的“君子”与“小人”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含义也不同,要仔细体会分析。

值得深思的思想

子曰:“爱之,能勿劳①乎?忠焉,能勿诲乎?”

①劳:使之劳动、劳苦。

孔子说:“如果爱他,能不让他受到劳苦的磨炼吗?如果真心对他好,能不对他进行教育吗?”

这可以做政治培养和家庭教育两方面的格言。人的成长需要不断磨炼,需要有实际经验的历练,也需要不断教育和引导。不但国家政治,各个阶层的领导人都需要如此培养,即使是普通百姓家的孩子也需要在这两个方面,即实际能力的锻炼和文化知识的提高方面下功夫,实际能力依靠劳动与工作,文化知识依靠学习与指导。如果真心对孩子负责任,就要让他自己动手,最起码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要随时教导他做人最基本的道理。少年时期的艰苦生活往往是人一生最宝贵的财富,道理就在这里。

赞美真正的智者

或问子产①。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②。曰:“彼哉!彼哉!”

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③三百,饭疏食,没齿④无怨言。”

①子产:春秋时期郑国著名政治家,名公孙侨。②子西:春秋时有三个子西,但从政治作用以及与孔子关系看,当指曾任楚国令尹(即首相)的子西。该人曾经阻止楚昭王想要给孔子及其弟子划出七百里地自治的意见。见《史记·孔子世家》。③伯氏:齐国大夫。骈(pián)邑:齐国地名,在今山东临朐县附近。④没齿:指死。

有人问孔子子产如何,孔子说:“是一位宽厚惠于百姓的人。”

他又问子西如何,孔子说:“他这个人啊!他这个人啊!”又问管仲如何,孔子说:“那是个人物。他剥夺伯氏骈邑三百户的采邑,使伯氏只能吃粗粮淡饭,但一直到死都没有怨言。”

这是孔子在回答他人提问时对三个人的评价。孔子对于子产历来很钦佩,认为他是位贤人,听到子产离世的消息时孔子还流下了眼泪,但他并没有见过子产,可以看出其敬贤爱贤的真心。对于子西,孔子的口气很明显有贬斥的意味,但只是那样一说而已,没有更严厉批评。其实是子西阻挠了孔子在楚国获取发展的机会,而且子西在历史记载中品格也大有问题,但孔子没有说什么,只是不谈论而已,这正是其厚道之处。对于管仲,孔子基本上是肯定的,主要是肯定他的历史功绩。孔子很重视事功,对于有实际功劳的历史人物都给予很高的评价。至于管仲剥夺伯氏采邑三百户而伯氏至死不怨恨,则肯定是做法较为合理,说明了管仲执政能力之强。

贫而无怨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恨很难做到,富裕而不骄傲容易做到。”

真正做到“安贫乐道”很难,所以因贫穷而有怨恨情绪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能够做到不因贫困而有怨言需要有极好的道德修养和忍耐力。相比之下,富有但不骄奢则更容易做到,富有者毕竟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无论是有德者还是无德者都没有衣食之忧,不被生活所迫。对于执政者来说,则有义务消除贫困,避免由于社会分配不公造成的贫困,为全社会成员创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

塑造完美人格

子路问成人①。子曰:“若臧武仲②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③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④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①成人:指全面完美的人。②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后出奔到齐国。因预料到齐庄公不得善终,设法辞去庄公赐给他的田,因此免于受牵连。③卞庄子:春秋鲁大夫,著名勇士,食邑于卞,谥庄。《荀子·大略》:“齐人欲伐鲁,忌卞庄子,不敢过卞。”④要:通“约”,穷苦困窘。

子路问怎样才算完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明智,像孟公绰那样清心寡欲,像卞庄子那样勇敢,像冉求那样有才能技艺,再用礼乐文采来提升文化,差不多就可以成为完美的人了。”又说:“如今的完人又何必一定要做到这样?看见利益能够首先思考是否合理,看见危险敢于献出生命,长久处于困难境地而不忘记平生的志向与诺言,就算是完美的人了。”

从本条可以看出孔子对于高标准的全德之人的看法,即要明智、勇敢、清心寡欲、有才能有文化,而这一切都是在“仁”的统率下,并自觉遵守礼乐,这样的人才是完美的。但这样的高要求一般人难以做到,退而求其次,也必须正直,能够正确处理利益和道义的关系;勇敢无畏,遇到大事敢于站出来坚持正义;诚信守道,安贫乐道,这些都是切实可行的,每个人都有可能做到,但真正做到也需要很高的修养。儒家重视人格培养,而且都是从人生实际出发,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境界,也不神秘玄妙。

忠臣不挟君

子曰:“臧武仲以防①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②君,吾不信也。”

①防:臧武仲封地,在今山东费县东北六十里之华城,离齐边境很近。②要:要挟。

孔子说:“臧武仲用他的采邑防城请求立他的子弟为鲁国的卿大夫,纵然说不是要挟国君,我不相信。”

孔子一直坚持君臣大义,反对臣子对国君有所胁迫。据《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臧武仲即臧纥,与孟孙氏有矛盾,遭到嫉妒。孟孙氏尽谗言于掌政的季氏,季氏要处罚臧武仲,臧武仲果断斩关逃跑,后来提出把采邑封给自己的两位同父异母兄弟,不要断了臧氏的祭祀。得到批准后他出奔到齐国。其实,这件事的背景和家族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臧氏的地位在不断下降,而三大家族已经控制了鲁国的大权,故是非曲直很难厘清。孔子对臧武仲曾有较好的评价,但在这件事情上是持批评意见的。这也体现了孔子就事论事、对具体事进行具体分析的态度。

对春秋二霸的评价

子曰:“晋文公谲①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①谲:诡诈,过分用心机。

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这是孔子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两个人距离孔子生活时代都不远,同样都是五霸之一,也同样叱咤风云过,但孔子对于齐桓公评价很高,对于晋文公却很少赞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晋文公经常使用权术,而齐桓公则比较忠诚守信。孔子不喜欢奸狡而心机重的人,反对使用权术,他对两人的评价是客观准确的。

功大于过也是仁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①,召忽死之②,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③,不以兵车④,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7018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