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荀子与酒文化

发布时间:2019/6/5 17:51:51   点击数:
张若杨

荀子,名况,赵国邯郸人。他是先秦时期儒家著名思想家,其人及思想可谓与酒有着不解之缘。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荀子与酒文化的联系。

首先,《荀子》一书中提到“酒”字不少于10次,其中《荣辱》篇一次,《非十二子》篇一次,《礼论》篇三次,《乐论》篇一次,《解蔽》篇一次,《大略》篇两次,《哀公》篇一次。这其中并不包括酒的其它称谓,比如“醴”;虽未提酒字,如“乡”字,却是指“乡饮大宾”之类的饮酒礼仪。若是这些未提及“酒”字皆计在内,《荀子》与酒的联系更广了。《荣辱》篇有“食不敢有酒肉”,意思是“不长虑顾后而恐无以继之故”,提出为了长远考虑,顾及今后而节制欲望。《非十二子》篇有“酒食声色之中”句,意思是在酒色声色中沉醉迷乱,言学者中的怪类。《礼论》篇多次提到酒的祭祀礼仪,“飨,尚玄尊而用酒醴”,意思是在四季祭祀时,供上盛着清水的酒杯,然后供上甜酒,这是尊重饮食的本源,是礼的形式。还有一句“故尊之尚玄酒也,俎之尚生鱼也”,意思是用酒杯供上清酒,用俎供上生鱼。酒醴是吉事祭祀礼仪所用,对礼的谨慎是君子所为。《解蔽》篇有“酒乱其神”,主要说明大凡观察事物有疑惑:内心不平静,那么外界的事物就看不清。这里说喝醉酒的人走道,更容易被酒扰乱心神。《大略》篇有“既葬,君若父之友,食之则食矣,不辟粱肉,有酒醴则辞。”意思是说父亲或母亲已经埋葬以后,君主或者父亲的朋友劝自己吃饭,就可以吃了,不回避米饭肉食,但有酒就要谢辞。葬礼后吃米饭肉食是可以的,但不允许喝酒。有一句“正君渐于香酒,可谗而得也。”意思是正直的君主如果泡在香酒似的甜言蜜语中,也会被谗言俘虏。荀子认为君子对待其所渐染的环境,不可不谨慎。《大略》篇里仍有未提酒字,却涉及酒的礼仪的话。如“醮而命之”,指古代用于婚礼的一种斟酒祭神的仪式;“一命齿于乡”,指在乡内饮酒时,一级官员和乡里的人应按照年龄大小来排列位次,演变为后世王朝的乡饮大宾。《哀公》篇孔子的话有“志不在于酒肉”是按照古代礼制,守丧的人不能饮酒吃肉。《荀子》卷十四《乐论》篇有荀子名言:“饮酒之节,朝不废朝,莫不废夕。”即言请人喝酒的限度是,在早晨饮酒不耽误早上的工作,在傍晚喝酒不耽误晚上的事情。荀子认为从乡中请人喝酒的礼仪可知先王的政治原则。尽管荀子处于礼崩乐坏的战国后期,但他对酒礼非常重视。

其次,祭酒这一称谓最早的文献记载可能是从荀子开始的。荀子在稷下学宫曾“三为祭酒”。祭酒成为古代学宫的最高学官或学界泰斗,应该是从荀子开始的。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古代讲究酒礼,西周之后,酒与传统文化结合紧密。因为上古祭祀时候推尊者或长者以酒酹地,此尊长称为祭酒。明代许浩的《两湖麈谈录》:“按古礼宾客得主人馔,则老者一人举酒以祭于地,示有先也,故谓祭酒,盖尊重之称也。”祭酒也指年高德劭、举足轻重的首脑人物。如《汉书·李广苏建传》:“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以后,祭酒便成为一种官职。西汉时期,国家国学制度建立,其官员就叫祭酒。当时经学置博士祭酒,博士祭酒就是国学的最高官员,如汉平帝置六经祭酒,官秩上卿,后置博士祭酒,为五经博士之首。晋代设置国子学,其负责人为国子祭酒。唐代以后设置的国子监,其长官为祭酒。以后朝代国子监长官叫祭酒,直到清末

才废除,国子监称学部了。祭酒一名,当代仍用以比附学界素养高深的学者,如武汉大学教授唐长孺逝世,北京大学教授周一良、田余庆所写一副挽联就以祭酒相称:“论魏晋隋唐,义宁而后,我公当仁称祭酒;想音容笑貌,珞珈在远,吾侪抆泪痛伤神”。这里是说治魏晋隋唐史,陈寅恪之后,当属唐长孺先生,而出自北京大学治魏晋南北朝史学两位史学大家之口。所以,荀子开了中国古代“祭酒”这一官职名称的先河,说明他与酒文化渊源很深。

第三,韩愈用酒来比喻荀子的思想学说。韩愈《读荀子》:“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说文·酉部》曰:“醇,不浇酒也。”这里的“浇”,《说文》曰“一曰薄也”。故“醇”的本意为酒味浓厚的酒,引申而有精粹、纯一不杂、敦厚淳朴之意。《汉书·礼乐志》:“河龙供鲤醇牺牲”,颜师古注:“醇谓色不杂也。”韩愈所谓“醇乎醇者”和“大醇而小疵”之“醇”用的不是本意,也非敦厚淳朴之意,意思是精粹或纯一。《尔雅释诂》曰:“疵,病也。”“疵”本意为病,引申又有缺陷、缺点之意。我们认为,此处“醇”应为精粹的意思;“疵”则意为缺陷、缺点。大醇而小疵,意思是大体完美而略有小缺点。“醇”“疵”作为评价语,韩愈认为孟子继承的是孔子儒家思想的精粹,而荀子和杨朱思想中存在小疵。评论荀学的“醇”“疵”当然必须有其“醇”“疵”的标准。“司马迁作《史记》,对于先秦诸子,独以孟子、荀卿并称并传”,这说明孟子、荀子继承孔子思想之两端。我们从当代儒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孟子和荀子作为心性儒学和政治儒学的早期代表,在继承孔子的“仁”“礼”思想时都有所偏颇。孔子思想以“仁”为中心,但孔子也强调“礼”。孟子重仁轻礼,荀子则重礼轻仁。孟子吸收孔子的仁,可以称为心性儒学;荀子发展了孔子的“礼”,属于政治儒学。孟荀对孔子仁和礼的继承不同,但韩愈以酒比喻,认同孟子思想是儒家“醇乎醇者”,是温柔敦厚的纯正儒家,而认为荀子思想是“大醇而小疵”。这样用酒作喻,既说明了孟荀的区别,也表明了韩愈的儒家倾向是认同心性儒学的。韩愈对荀子“大醇而小疵”的评价甚至影响到之后荀子在儒家历史上的地位。宋代理学家认同孟子的心性儒学,如北宋程颐认为荀学不仅是“大醇而小疵”而是“大本已失”,程颐曰:“韩退之言‘孟子醇乎醇’,此言极好,非见得孟子意,亦道不到。其言‘荀、扬大醇小疵’,则非也。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程颐“大本已失”的说法,实际上认为荀子思想的根本方向就是错的,已经不是“大醇小疵”的问题了。笔者认为荀子思想发展了孔子的“礼”,所谓小疵,即后世学者对荀子的“性恶论”以及“礼法”思想的异议。韩愈以酒为喻荀子学说,恰好说明荀子儒家政治思想比孟子学说有更多的政治实用性,这也是对荀子思想与酒文化的一种借喻。

总之,荀子是先秦时期赵国的著名思想家,以往学者很少论及他与酒文化的关系。以酒为题,荀子与酒文化有三个方面的紧密联系:《荀子》一书的酒文化内容、荀子与祭酒称谓、韩愈《论荀子》的“大醇小疵”之喻。《荀子》一书提到“酒”字不下十次,多述及酒的礼仪或酒作为奢侈品的饮用规矩;荀子在齐稷下“三为祭酒”成为“祭酒”名称的最早来源,并演变为国子监长官或学界领袖的称谓;韩愈评说荀子思想也以酒为喻,主要表明其对荀子性恶论的主张存在异议。(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本科生)

本刊主持李晓玲

喜欢文章请点赞??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白癜风应该怎样治疗
白癜风怎么治疗和控制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740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