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济天下。
这个词是儒家那边孟子提出来的。
《孟子·尽心上》: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要理解的有两部分,一个是穷达,什么叫穷,什么叫达,另一个就是何谓兼济天下。
这里我只解释后者。
本身这是一个关于社会治理的问题。
何谓兼济天下?何以兼济天下?
儒家那边的解释方法,首先是仁和礼,这是孔子的答案。但孔子的局限性在于他出身贵族,他未能超脱出他出身的阶级,所以他给的答案其实只针对于贵族。晏子曾经批判过,“礼”这么个东西,成本太高了,绝不能大行于世。
后来到了孟子。
孟子这个人很了不起的。
宗儒之孟轲,一身都是英杰之气!
孟子比孔子看到了更广阔的社会阶层,于是孟子不说礼,因为确实它对于平民来说,成本太大,底层是玩不了这个的。
于是孟子说“仁政”。
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但还不够!
还远远不够的!
从个人的修为讲:
儒家将理想与现实割裂开来,而这一点由《墨子》与墨家思想来补全;
儒家忽略个人的权益,这点由杨朱的学问来补全;
儒家忽略了生活的情趣,过于入世,而不知物哀的美学,这一点由庄子的他的《南华经》来补全;
……
从治国理政的层级讲:
儒家往往忽略人性之恶,而过于侧重人性之善。
荀子据此纠正,提出性恶论,因而荀子虽被归于儒家,却是法家的启蒙之一。法家代表人物,如李斯、韩非子,都是荀子的学生。
于是,当我们发现孟子的“仁政”理论,未能超越人性的善恶两面,未能触及天道时,我们翻开了《韩非子》。
《韩非子》里大概有如是辨析,从治国理政的角度,用大白话说:
比如说有个人,好吃懒做,然后他是贫困户,这个时候你要帮他,你要扶贫,你把钱给他,就那种做慈善一样,把钱给他,请问这样公平吗?对于那些勤劳的聪明的人来说,这难道不是一种对公平的破坏吗?
这就是吃“大锅饭”的思维。
干多干少一个样,努力和智慧就没有意义了,谁还会勤劳工作呢?社会势必会丧失信仰。
因此,所谓兼济天下,是要创造出一片好的土壤,让勤劳的人多得,让聪明的人多得,让好吃懒做的人自作自受。
也就是顶层设计!
年3月26日清晨
作于江苏高邮琵琶社区
时晨光隐现此心光明
akiha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