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梁涛孟子的生平事迹

发布时间:2022/5/3 15:09:52   点击数: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药 http://m.39.net/pf/a_6162073.html

传承文明·服务学术

《孟子》一书对中国文化史影响至深至著,尤其在独立人格的塑造、士人气节的培养上,恐无其他经典可与之相比。唐宋以来便有学者指出,“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孟氏醇乎其醇也”,“孟子有功于道,为万世师”。故作为中国人,都应该认真读读《孟子》……

——梁涛

孟子,名轲,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者。孟子生卒,西汉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东汉赵岐《孟子章句》等均无记载。学者根据《孟子》一书的相关记载做了很多推测,大致而言,孟子生活于战国中晚期,与我国古代另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庄子处于同一时代。相对通行的说法是,孟子约生于公元前年,卒于公元前年,活了八十三岁。孟子成为著名的儒家学者,同其早年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刘向《列女传》记录的“孟母三迁”“杀豚不欺子”“断织劝学”等故事,反映了孟母对孟子所倾注的心血,这些都对孟子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孟母也被称为“母教一人”,成为中华母教的典范。孟子生活的邹国距离孔子的故国鲁国不远,用孟子的话说,“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尽心下》)。毗邻圣人之居,孟子对孔子充满了敬仰,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在他看来,虽然自古以来出现了很多圣人,但“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并借孔子弟子之口说:“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公孙丑上》)孟子对孔子的称赞,在今天看来或许并不奇怪,但在当时却是石破天惊,振聋发聩。因为尧、舜乃天子、圣王,掌握着巨大的权力,是有德有位者,而孔子在世时只是一介布衣、一个穷困潦倒的教书先生。但是孟子不仅将孔子与尧、舜相提并论,而且认为远超越于后者之上,反映了他对孔子的推崇和敬仰。孟子推崇、仰慕孔子,但他生活的时代距孔子已经有一百多年,他如何向孔子学习呢?孟子了解到孔子有一个孙子,名孔伋,字子思,也是一名非常了不起的儒家学者,于是他“学于子思之门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通过向子思弟子学习,了解到孔子的思想。所以孟子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离娄下》)。孟子虽没有直接受业于子思,但他与子思的思想存在着继承关系,属于儒学内部的同一派别,史称“思孟学派”。这一学派的师承授受关系应该是:孔子(仲尼)——子思(孔伋)——子思门人——孟子(孟轲)孟子受业的子思门人具体是谁,史无记载,已不得而知。另外,子思与孔子的年龄相差较大,不可能直接受业于孔子,他们之间应该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自唐代以来,一般都认为这个环节是曾子,近代以来的大多数学者亦持这种观点。另有学者则认为,孔子和子思之间的环节不是曾子,而是子游。曾子和子游的思想本来就比较接近,同属于孔门后学中的“主内派”,子思的思想正是从这一派发展而来。孟子立志学习孔子,就要像孔子一样积极出仕,通过参与政治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活跃,各诸侯国设官开馆、招徕人才、礼贤下士的风气,正好为他提供了这样的条件。士本是一个社会阶层,在天子、诸侯、大夫、士的社会等级中,士是贵族中最低的阶层,又处在庶民之上。由于战国时代社会阶级的流动,“即上层贵族的下降和下层庶民的上升。由于士阶层适处于贵族与庶人之间,是上下流动的汇合之所,士的人数遂不免随之大增。这就导致士阶层在社会性格上发生了基本的改变”。凡具有一定的知识、文化、技能,且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影响的人,都可以成为士。士虽然政治地位较低,却成为当时最为活跃、最有影响力的阶层。不过,士地位的提高也使士这个阶层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成分变得十分复杂。其中影响最大的无疑是纵横之士。纵横是合纵连横的简称,“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就是许多弱国联合起来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韩非子·五蠹篇》),就是由强国拉拢一些弱国来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由于当时各诸侯国都实行合纵连横的政治策略,纵横家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孟子》记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滕文公下》)景春所说的公孙衍、张仪就是纵横家的代表,是当时政治舞台上所谓的风云人物,他们一发怒,诸侯都会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好不气派、威风,所以被视为“大丈夫”。但在孟子看来,公孙衍、张仪之流根本算不上是“大丈夫”,他们看人脸色行事,顺从主子的意志,不过是“以顺为正”的“妾妇”而已。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以“仁”为“广居”,以“礼”为“正位”,以“义”为“正路”,他们站得直,行得正,坚定不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同上),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所以在孟子眼中,士首先代表一种精神信仰,一种责任担当,他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g/16679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