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价格 >> 河间诗词之乡的历史传承
《河间歌诗》起源于汉代,历来靠口耳相传,它以古腔、古韵的吟咏风格为特点,其声调有沧桑、悠长之感。其创始人可追溯到公元前年战国末期大儒荀子的弟子——毛亨(史称大毛公)。秦始皇焚书坑儒,毛亨携侄毛苌逃亡到赵国,后定居在汉河间国的武垣境内,即今河间市城北三十里铺一带。毛氏凭记忆整理出《诗经诂训传》,汉代河间王刘德延请毛苌为博士,传授《诗经》,后世称为《毛诗》。其它《诗经》版本都未传承下来,仅留《毛诗》。毛氏设馆教授《诗经》篇,当时学生都可吟唱。《嘉靖河间府志》载《古汉歌》、《唐古歌》、《元古歌》条目,粗略反映了河间歌诗的渊源。表明《河间歌诗》的歌咏形式,早就是《诗经》传承的载体之一。由于“毛诗”是《诗经》独一无二的传本,因此在传程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不可替代的地域性很强的诗经文化。
河间既是《毛诗》的发祥地,又是《诗经》文化的传授研究之处。河间歌诗是汉代以来民间口头文学的杰出代表,河间西村、行别营等村落一直保留着吟唱《诗经》的“活态”文化。河间歌诗是一种古老的集民间文学、音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是《诗经》以口头形式在民间千百年来传承不断的独特载体,也是当代《诗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间歌诗是诗经最古老的一种吟诵形式,是诗经文化传承中的一个支脉,具有燕赵文化鲜明的地域特色与丰厚的文化内涵。
河间歌诗自年至今,已经开办了十二期暑期培训班,培训学员达人次;为了使河间歌诗这一艺术瑰宝得到有序传承,打造特色校园文化,与行别营小学合作,年末将“河间歌诗”纳入了行别营小学的教学科目,每周进行两个课时的授课,从而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项目薪火相传,并能在新时代结出新的果实。与此同时,河间歌诗培训班学员多次参加毛公墓祭祀、兴丰农场吟唱诗经游园等活动,使河间歌诗走出校园,唱响社会。
河间歌诗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来源:河间文旅发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