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教学日志尽信书不如无书,

发布时间:2022/5/11 15:03:10   点击数:
知名白癜风专家 http://pf.39.net/bdfyy/zjdy/171218/5941786.html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北宋王安石也说“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必修三第三单元单元提示中说,“同时还应当有点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

《劝学》课后第四题也说“在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我们对于学习的看法有了很大变化。你认为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有哪些观点需要补充发展?”

我们且不论“学不可以已”这个观点正确与否,是不是要扩充强化?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子所撰写的名篇《劝学》,其诞生距离今日今时已有两千多年了。在整个传抄过程中到底产生了多大的差异,当时的社会认知,荀子本人的学识见解与我们当今的普遍认知有什么差别呢?

或者说,《劝学》(节选)一文,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在写作文时有哪些优点可以借鉴,哪些谬误值得警惕呢?课堂上,我和两个班的孩子分别就这个问题展开了一系列讨论。设置的问题是,假如荀子这篇文章是一份考场作文,你给它打多少分?为什么?

结合我们今天的课堂讨论,我将主要观点罗列如下:

一、开篇提供虚假身份,严重削弱了文章的可信度

荀子张嘴就说“君子曰”,君子是谁呢?不得而知,文下注释说“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也就是说,有没有这样一个人物,存疑。作为一篇说理文章,这显然是不合适的。援引他人观点是为替自己站台,提高观点的可信度。但是开篇就虚构论据,这个观点如何能站得住脚呢?

我们常常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荀子在最开端的部分就明确了要蒙人骗人忽悠人,还怎么让读者相信呢?这就如同我们现在写作,一开口就说,“有一个德高望重、见多识广的人说,学习是非常非常重要,一辈子都得坚守的……”,阅卷老师看了会怎么想?会不会觉得这考生不老实,哪有这样的人,哪能这么写作啊?就冲这一点,作文别想上50分了,满分60的话。

二、生搬硬套的论据漏洞百出。

第二段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是一个事实论据吧?可是这句话的逻辑是什么呢?青,出自蓝,比蓝青,这叫什么逻辑。我是不是也可以反过来讲“青出自于蓝,可是没有蓝那么蓝”。以此类推,我还可以说黑比红更黑,红比绿更红,这种类比的意义何在?比较评判的标准处在变化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给出所谓“结论”,这些“结论”能站得住脚吗?

比较冰和水的时候,标准是温度高低,你说这和“水”本身努力与否有关系吗?是不是结冰是外在客观条件决定的,和主观认知有什么关系啊。紧接着就说,木头可以被木匠修理的挺直,金属器具可以被磨刀石打磨的锋利,这些都是被动的,木头也好,金属器具也罢,哪一个具有强烈的主观意愿。那么,这些论据又怎么对接“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呢?

三、捏造事实论据,不符合议论文写作最基本的规范。

议论文是要以理服人的,如果连论据都是捏造的,那么,观点是无法取信于人的。比如,文章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但凡有一点点地理知识,都知道,绝大多数山脉不是有尘土积累而成的,用现代科学观点来讲,叫“地壳运动”“大陆漂移”“板块碰撞”;风雨也不仅仅是从山间产生的,台风之类,是大气运行形成的。

当然我们不能拿当今的科学知识去苛责古人,荀子那个时代没有这份常识,他胡言乱语可以理解。可是“蛟龙生于深渊”这事儿,荀子亲眼见过吗?龙这种事物真的存在吗?有证据吗?

这就是典型的胡说了吧。

四、用主观臆断取代严密说理。

所谓议论文,除了应该具备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之外,还要注意表达方式上以议论为主体。此外,议论文需要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来证实论点。《劝学》一文中说蚯蚓可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原因是专心,螃蟹长着六条腿、两个蟹螯可是只能寄身于蛇鳝的洞穴,原因是太浮躁。乍一看,毫无问题,仔细一想,毛病太多了。

蚯蚓是不是专心,螃蟹是不是浮躁,这都是荀子主观臆断的,并非科学事实。以主观臆断的所谓论据,如何能够充分周详地说理呢?

这种行文特别像十年前那种所谓“文化散文”的写法。如开篇写“雄鹰之所以搏击长空,是因为胸怀梦想;松柏之所以坚守山峦,是因为心有担当……”,表面上文采飞扬,实际上是虚妄之语,无端倪之辞——张口便是禽兽之言,如何能写出锦绣文章。

经过我们充分讨论,荀子这篇议论文应该被判为三类上,得分区间为36——39之间。

作文需要正例,引领着学生向正确的方向迈进。作文当然也需要反例,让学生明白哪些做法是严重错误,尽量要避免。

千万别忘了“幸存者偏差”带给我们的启发——失败的样本同样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g/16687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