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价格 >>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代表荀子与其朴素唯物主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第十三章介绍了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先秦儒家中三个最重要的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我们知道,《论语》和《孟子》两本著作,是孔子、孟子的弟子记录、整理他们的老师的思想的著作,非孔子、孟子本人所著,而记录了荀子思想的《荀子》这部共有三十二章的著作,其中许多篇论述详实、逻辑缜密,大概是出自荀子自己的笔下。
重视自然主义。荀子认为,在宇宙中,人和天地同等重要。在先秦时期乃至前溯到商周两朝,“天”是超越人的神一般的存在。孔子的一生“五十而知天命”,五十岁的时候意识到自己在遵行天命,唤醒人之道德;《庄子·天道》认为,所谓“天道”,也就是自然的规律,不可抗拒,也不可改变;墨子认为国家和君主是按照神的意志而设立的;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天就是道德的宇宙,懂得了这个有道德主宰的宇宙,就达到了“知天”,进而达到天人合一,即人与宇宙融合为一体……荀子在他的《天论》中说:“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强调天、地、人是构成宇宙的三种力量,三者是平等的,各有自己的作用,宇宙不是神造就的,而是万物自身以一定的规律运动形成的。
强调社会对人的控制。荀子著名的主张“人性恶”与孟子主张的“人性本善”正好相反,他们的思想结论相同但是思想依据并不相同,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强调人本来是“善”的;荀子说“涂之人可以为禹”,强调人本来是“智”的。荀子否认了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的道德,而认为人的天然的本能和性情是恶的,人性应当受到教养,没有教养就不可能成善。荀子指出,如果没有社会组织影响人的生活,人们很难生存下去,因此,人们需要不断完善社会组织的共同行为准则,就儒家而言,这个社会的共同行为准则就是“礼”,遵守“礼”就是有道德,相反,违反“礼”则为无德,这也是荀子论述的道德和善的起源。而关于“礼”,荀子则继承和发展了儒家不信有鬼神却又十分重视礼的思想。他认为,为降雨而祈祷,为做重大决定而占卜,是为了表示重视,不是为了造就迷信的求以得之,正如儒家重视祭祀是因为重视祖先,而非迷信鬼神。
以缜密逻辑进行批判。名家是中国逻辑思想的开创者,荀子以伦理和逻辑思辨的需要定义了“名”的由来,并且运用“名”与“实”的关系,把他认为是诡辩的谬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惑于用名以乱名”,是以“名”——事物的具体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来混淆不同范围的“名”,批判了后期墨家“杀盗非杀人也”的观点。第二类是“惑于用实以乱名”,是以“实”的普遍与个别来混淆不同类别的“名”,批判了惠施所说的“山与泽平”的观点。第三类是“惑于用名以乱实”,是以“名”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来混淆不同范围的“实”,批判了公孙龙“白马非马”的理论。
荀子认为这三类谬误产生的原因,则是因为没有圣王统治,无法统一众人的思想从而引导他们走上人生的正道,人生的正道是不需要争论和论辩的,这也反映了当时的人们渴望政治统一、结束动乱的思想。因此,荀子的两个门生,韩非子和李斯,从一定程度上践行了荀子关于天下统一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