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山海经的世界堪比宇宙丛林法则,成就了

发布时间:2023/4/5 18:56:49   点击数:

《山海经》是一本无法用言语描述的古籍,所以有人干脆称其为一本被上天遗忘的书籍。

《山海经》所描述的世界是人类历史上未曾出现过的世界,不管是神兽,还是地理上的描述,都荒诞至极。

比如,开篇所描述的第一座山就很神奇,这座山叫招摇山,山上有神奇的植物,人佩戴了植物的花,就不会迷失方向,还有一个神兽叫狌狌,人要是吃了它的肉,就会变得很健走。

你说神奇不神奇!

狌狌形象

招摇山只不过是《山海经》里其中一座山而已,其他山的描述更为神奇。

再大漠荒经里,还描述了很多奇怪的“国家”,那里的人奇异、荒诞,比如有个国家叫贯胸国,那里的人胸口都有个洞从胸前贯穿到后背。有钱一点的人出门,都是叫人用一根竹竿穿过胸前的洞,被两人扛着竹竿杠走的。

类似这种奇怪的描写还很多,几乎每一行文字都是这种奇妙的描述。

《山海经》虽然荒诞、神秘,但有一样东西是明确的,透明的

从前面的描述中,我们多少感受到了《山海经》的荒诞,那么《山海经》的内容为什么这么荒诞?

这个问题被争论得没停止过,有人说《山海经》所描述的世界是古代曾出现过的世界,也有人说那是古人的幻想……

不管如何解析,仿佛都有一定的道理,比如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有纵目面具,还有青铜神树,这些都跟《山海经》里描述的纵目人以及神树一模一样。

三星堆出土的大型纵目面具

你说历史曾出现过这样的东西吧!似乎也说不过去,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分析,哪有胸膛穿了个洞的人能存活?

所以,《山海经》的内容至今仍是个谜!

不管如何玄幻,有一点是确定的,即里面的内容隐约能感染我们的内心,似乎它在说我们!

仿佛那个世界那么熟悉,似曾相识。这种感觉是所有阅读《山海经》的人都有的感觉。所以它成了我们的一个最熟悉又最陌生的世界。

最熟悉的陌生世界

为什么《山海经》能给我们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里面的内容太荒诞,里面的世界我们未曾接触过,所以陌生。

而那个世界里故事,好像跟人类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个关系就是“最初的人性”。

《山海经》虽然没有写人的世界,但是它仿佛成功地刻画了一个人性的最初世界。

那么,人性的最初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荀子是第一个提出类似《山海经》表现出来的那种感觉恶人,他认为人性的最初是恶的。

所谓的恶,就是没有道德观念约束的,本能地自私的,这点跟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一个道理。

如果仔细阅读《山海经》你会发现,里面的内容并没有对与错的评判,只有不偏不倚的描写。有人天生就是低等人,有人天生就是神,有神兽不伤人,有神兽会伤人,但是《山海经》从不说什么人是恶人,什么人是高尚的认,在它眼里,那仿佛都一个样。

所以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那里的神和人,以及神兽,只有遵从丛林法则,安心地活在被规范的道路上,不能任何怨言,即便有怨言也无济于事。

比如精卫填海里的精卫,她死后确实有过怨言,但是依然没有任何作用,海还是海,它依然复活不了。

这像极了人类社会的最初,为了生存,就得遵守丛林法则,如若不然,我们会撞的头破血流。

正是这种感觉,才让我们对《山海经》如此熟悉,又如此崇拜。

但是,人不是野兽,需要约束

如此说来,《山海经》真的太野蛮了,没有半点文明约束可言,黄帝要讨伐谁就打谁,精卫死了就是死了,刑天被砍了头就被砍了,这个世界也太乱了,太自私了。如果人人都这样,整个人类社会势必无法生存。

所以,《道德经》出现了,他要人放弃竞争思维,烟顺其自然,天人合一。

老子把人性看的很透,有专家也提过这样的研究,发现《山海经》原本消失后,老子就归隐了,然后就有了《道德经》。

两者联系起来很让人怀疑,是不是老子通过《山海经》看出了人性的劣根,所以消除了《山海经》,并在归隐后创作了《道德经》,用以抗衡《山海经》太过于野性的影响?

因为当时老子刚好在宫廷里做类似掌管古籍的官,后来它随皇室成员逃难,带着一批古籍逃走,最后那批古籍无缘无故消失了(其中不可能没有《山海经》),他就回家归隐去了,随后《道德经》就问世了。

《道德经》无疑是成功的,它成功地把《山海经》的那种野蛮压住了,创立了一套方法,让人类相亲相爱,随遇而安。

而后孔子的《论语》也走了这条路,他创立了各种礼仪规范,让人活在约束下。

这正是如此,中华文明成功地活到现在,成为至今为止仅存于世上的古代文明。

《山海经》告诉了人们真实的人性,老子和孔子则想方设法压住人类的野性,尽量去把美好的一面发挥出来,让人类更加团结,友善。

也让人类和自然第一次有了相对科学的相处方法,那就是老子的天人合一,顺其自然之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g/16823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