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认识和消除今人读书学习的误区

发布时间:2023/4/16 11:48:49   点击数:
北京儿童皮肤病医院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xinlizhiliao/30116.html

汤殷权《论语》讲义

一一读书感悟(原创)

认识和消除今人读书学习的误区

如今书籍很多,愿意读书和学习人也很多。然而,当今的读书学习有几大误区,需要清醒的认识和消除之。(备注:本文所指的读书学习,指学习修身养性方面,非指学习专业知识。)

一是泛读,读价值观相反的书,还都觉得对。

很多人,读了很多的书,听了很多的课,可是自己却越来越困惑,问题就在于此。比如,今天读了《论语》,觉得孔夫子说得对,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人生必备的;明天又读了“厚黑学”,也觉得有道理,人性都是自私的,不先为自己好,怎么行呢?后天又读了如何轻松赚钱的书,还觉得好,正合自己的口味和需求,于是乎孜孜于利。

这样的人,不是好学,恰恰说明自己没有志向,过于感性,是墙上草随风倒的人。读价值观相反的书,都觉得对,那么自己究竟是要做个什么样的人呢?自己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自己一生的志向又是什么呢?

二是喜欢读庸俗、低俗、媚俗的书。这种书最能适合大众口味,博人一笑,然而皆非正道、正理。正道之书、经典之书,往往是曲高和寡,自己也认为其不现实,没有趣,敬而远之。这样的人,读这样的书,如何能齐家治国,经世安邦?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三是功利性的读书学习。也就是说,谁有钱,谁说的就有道理,就追捧他的话,他的话就是真理;哪家企业赚钱,那他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就孜孜不倦的去读他们的书,追求那样的方法。

这种读书学习,就是功利性的学习。更有甚者说,是种拜金主义的心理。

学习成功人士,学习成功的企业,这本身没错。但是要会学习。比如学习稻盛和夫,学习任正非,学习马云等管理企业,要注重学习他们没有成功之前,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经历了多少磨难,挺过了多少诱惑和艰辛,才达到现在的状况。他们现在的情况,一般人是学不了的,因为他们的企业规模现在都是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收入,而我们的起步是多少?经营一个几千万上亿的公司,与几万几十万收入的小公司,其办法能一样吗?

再如,学习一个成功大家族的家教和传承,也是一样。任何一个家族的兴盛,都有其前几代人的辛苦努力,勤俭持家,孜孜不倦,道德传家,之后才逐渐兴盛。真正的会学习,是要学习他们前几代人代代相传的那种自修、要求和努力,而不是仅仅羡慕他们现在的情况。

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大学》云“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俗语云“暴富之人,必当暴穷。”学者当慎思之!但凡想轻松得富,想不劳而获,想坐享其成,想极少投入获得极大收获者,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四是一味追求读书数量,认为这是博学。我听到很多人说“我一年读50本书”,有的说“我一年读本书”。我说“古人一辈子只读一本书,就是《论语》!”

读书,是要学以致用的。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如果学而不用,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如果不是为了坚定志向,反而使自己神志散漫,读那么多书又有什么用?是为了追求时髦吗?还是为了给别人看?

五是追求碎片化的学习,习惯于喝心灵鸡汤。好像读几句“精句”,就能称为君子了。在品行道德修养方面,古人往往用“浸”、“渐”、“渍”、“化”等字眼,充分说明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用今天的话说,道德的修养,就要像“腌咸菜”一样,把萝卜洗干净,放在咸菜缸里,用大石头压着,使它不能冒出来,几个月以后才能成为咸菜。碎片化的学习,就像是拿着萝卜去咸菜缸里蘸一下,就想成为咸菜,这可能吗?还有的人,拿着萝卜去咸菜缸里蘸一下,又去酱油缸里蘸一下,又去醋缸里蘸一下,然后想成为咸菜,这又有可能吗?这样蘸出来是什么味道呢?陆游有诗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年功夫老始成。”这才是正道,正理。

六是对于学习经典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果抱着这样的态度去学习经典,那就不要学了,学了也没用,简直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结果一无所获。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特别是儒家学说,他讲的都是天道,是正理,没用一点歪门邪道的东西,是经过几千年实践检验的学问。如果拿这样的态度来学《论语》,你会说“孔子这一句说得对,那一句说得不全对,那一句说得根本就不对!”这是把圣人和经典置于考生的位置,把自己置于考官的位置,是由我们自己来评判圣人和经典的对错。这样的话,自己觉得对的就相信,自己觉得不对的就不相信,不学习。那么学到最后,还是学者自己的那点认识,还学什么经典呢?

再者,看看历史上那些古圣先贤和仁人志士,哪一个不是奉行经典来修身养德的?吾辈绝不可做如此自以为是之人!凡学者,又当深思之。

七是以一己之见,任意解读经典,或称之为“戏说论语”。子曰“吾道一以贯之。”荀子曰“今学曾未如肬赘,则具然欲为人师。”很多人对于经典著作都没有通读过一遍,甚至很多字都还不认识,就在夸夸其谈,评论圣人和经典著作,自以为聪明。

这样的人如果是老师,就更害人害己,误人子弟。拿着某一章书,口若悬河,夸夸其谈,听上去似乎很有道理。然而把他的课听上几次,就会发现他的观点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这都是与孔子“述而不作”完全相反的人,他们是“作而不述”。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请各位读者深思。

八是崇尚记背之学。这样的人是为学而学,背了多少首诗,背会了多少文章,甚至有的人在文字和文词上狠下功夫,与人辩论,甚至长篇大论的写文章,写论文,清谈高论,玄妙幽深,有时连他自己都弄不懂是在说啥,而自己的为人处世却丝毫没有进步,这样的人都是在玩文字游戏,非真正的学者。古人称之为“辞章之学”、“训诂之学”、“记背之学”,是历代真正的学者所反对的。

《论语》是一门实践课,绝不仅仅是一门理论课。《孟子》曰“不以辞害意。”《弟子规》曰“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洞学十诫》的第一戒曰“一曰立志卑下。谓以圣贤之事不可为,舍其良心,甘自暴弃,只以工文词、博记诵为能者。”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论语》云“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吾辈学者又当慎思!

九是把做学问市场化。市场化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庸俗化。

什么是市场化?就是你喜欢听什么,我就讲什么;你喜欢怎么听,我就怎么讲。市场化是把赚钱作为目的,这纯粹是迎合、媚俗、功利,哪里是在做学问,哪里是在做教育!

教育是什么?是你想这样,我说不行,你必须那样。这才是教育。这样坚持下来,循序渐进,潜移默化,这是教化。

以上读书和学习的误区,需要当今有识之士明辨、认识和消除之。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g/16835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