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天地之中话中用人道的价值是参赞天地之

发布时间:2024/4/3 13:27:45   点击数: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只有天下最为至诚恳切的人,才能尽力发挥他天赋的本性到达极致,能尽他自己的本性,就能尽量发挥他人的本性;能尽量发挥他人的本性,就能尽量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尽量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赞助天地万物的化育;能赞助天地万物的化育,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才了。

人要效法天道那样不畏艰险,刚健强劲,自强不息,人要学习大地的品德,含藏纳垢,厚植德性,负重前行。人要用至诚之心和于天地之道,将自身的明德智慧一一发挥应用,去尽量完善这个世界的缺憾,圆满天地的生生之德,成就天地众生的生成之功,这即是:参赞天地之化育,这是我们人生的目的和价值。

亚圣孟子说:“人如果能竭尽心力,就会知道本性。知道了本性,就会知道天了。保存自己的本心,修养自己的本性,就可以侍奉天了。人生是短命或长寿,其实“是不贰”的,修养自身以等待天命,这样就能够建立自己的命运了。”只有至诚的人能够竭尽心力,能够照见本来自性,能够护全自己的本性,能够将自己的本性发挥的淋漓尽致,这样的人是圣人。至诚的人随时随地都存着成人成物的心,存着“中和”之心,存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心,存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心,存着“民胞物与、仁民爱物”的心,视人如己,视物如人,视万物如一体,视天下如一心,真诚地希望众生皆得所愿,都能长养生发他的精气神,世间万物各尽其性、各得其宜。存此至诚之心的圣人之行,自然和于天地宇宙的法则,可以于天地同功,并列为参。所以中庸首章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致“中和”的状态,就是至诚的状态。

朱熹在朱子全书中讲:“圣贤出来抚临万物,各因其性而导之。如草木昆虫,未尝不顺其性,如取之以时,用之以节:当春生时‘不殀夭,不覆巢,不杀胎;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所以能使万物各得其所,惟是先知得天地本来生生之意。”至诚的圣贤总是通过顺应万物的本性来开发自然,春天的时候不能砍伐树木等,因时节开采,这样才能使得万物各得其所。荀子在《荀子·王制》篇讲到“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山川河流湖泊中的物命,要谨慎地按照合适的时令和禁命取用,所以鱼鳖物命会繁殖的很多,百姓也会有用不完的用度。古代的圣王治世,总是用至诚心来因应天地人情和万事万物的规律办事,庄子在《庄子.人世间》中讲:“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羲、几蘧(qú)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诚,也叫中和、中庸,这是万物变化的枢机,禹舜等圣王相互授受、修身治国两不误的要领,是伏羲、几蘧等古帝王终身遵循的秘诀,遵循这个原则,修身和治国尚可以实现同治,何况其他的事情呢?

《易经.说卦》中讲:“穷理尽性,以至於命。”即是“穷极万物深妙之理,究尽生灵所禀之性”。能够“穷理尽性”的人是至诚的圣人。“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智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守。而政事之本也”。《群书治要》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可以说是最博大的了,但不真诚就不能化育万物;圣人可以说是最睿智的了,但不真诚就不能教化万民;父子之间可以说是最亲近的了,但不真诚就会疏远;君王可以说是最尊贵的了,但不真诚就不会被人尊重。真诚是一位君子应当遵循的品德操守,更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或有问曰:学者何为也?答曰:无他,明天命之性,行尽性之道而己。人的一生学习修行,其实也是为了明白自己的天赋本来之性,淋漓尽致地践行自己本性的至诚之道而已。

《易经》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道的运行刚劲强健,君子处事,应该学习天道的运行,自我发奋,刚毅坚强,去奉献自己,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该效法大地的品德,培植自己厚重的美德,能够包容这个世界的不圆满,负载万事万物的孕育长养。在中国的文化里,人和天、地并称为之“三才”,“天”是指万物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日月星辰运转不息,四季更替不错不虚,昼夜寒暑依序变化。“地”是指万物籍以生长的大地、山川、河流、树木以及各种物产之用,能够滋养肉身的原始条件。“人”为万物之灵,即是要顺应天地宇宙运行的规律,效法天地运行的法则,以帮助天地生养万物,化成万物的生成之功,这种伟大的人类的智慧和能力,和天地同功,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才”。这即是人道的价值:即“参赞天地之化育”。参即是与天地并列,同思同虑,同频共振,赞是“裁成辅相”的意思,赞助、辅佐天地的生成化育。人类因天地间种种的现象变化所作的因应与开创,称为“参赞”。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于天地间,如同过客,百年风云,也是刹那烟尘。我们乘这个肉身居于这个“娑婆世界”,从生到死,忽倏即逝,其目的和意义是学习修行,提升自己人生的境界,去参赞天地之化育。佛家称我们人类当下所居的世界为:“娑婆世界”,是有缺憾、不完美的世界,梵语是“堪忍”,几乎不能忍受的意思。这个世界确实有很多的缺陷,很多的不足,很多的问题,这是这个世界的常态,我们人类生活于其中,只能勉强地“堪忍”,所以人要效法天道那样不畏艰险,刚健强劲,自强不息,人要学习大地的品德,含藏纳垢,厚植德性,负重前行。人要用至诚之心和于天地之道,将自身的明德智慧一一发挥应用,去尽量完善这个世界的缺憾,圆满天地的生生之德,成就天地众生的生成之功,这即是:参赞天地之化育,这是我们人生的目的和价值。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g/16891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