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价格 >> 诗经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长河
您好,《诗经》
ALLFORYOU
诗的源头是歌谣
上古时候,只有唱的歌谣
没有写的诗
一个或悲或喜的时候
常会想着诉说
日常的语言不够力度,就用歌
边唱边叹再反复
让别人听得回肠荡气唱叹还不够便手也舞脚也蹈
萌芽
歌谣可以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歌谣可以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足蹈就是帮助节奏的;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器似乎很早就出现在中国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歌谣的节奏,最主要靠重叠或叫复沓,重叠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包含在里面了。字数的均匀、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
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写的诗了。春秋时的乐工是奏乐和唱歌,歌词一面是口头传授,一面有了唱本。当时的乐工服务贵族,所搜集的歌曲自然得合贵族得口味。除了日常消遣用的歌曲,还有典礼的诗:用在祭祀、宴客、出兵等等做的诗、有政治的诗:臣子献给君上所做的诗。唱词一共收录了三百来篇,当时被称作诗“三百篇”。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没落,平民逐渐抬头,乐谱亡失,唱词流传下来成为《诗经》。“诗言志”是一句古话,古体“诗”这个字就是“言”“志”两个字组成。当时的“志”总是给关联着政治或教化的。春秋时通行赋诗。在外交宴会里,各国使臣往往点一篇诗或几篇乐工唱,所点的诗句必加上政治的意味,可以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等,基本从诗篇里断章起义。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郑伯宴晋使赵孟于垂陇,赵孟请大家赋诗,他想看看大家的“志”。子太叔赋的是《野有蔓草》。子太叔当时只取末两句,借以表示郑国欢迎赵孟的意思;全诗原是男女私情之作,他也不管了。原诗首章云:“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在这次的宴会里,赵孟就和子太叔说了“诗以言志”这句话。发展
到了孔子的时代,赋诗的事已经不行了,孔子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学文、做人的道理。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卫风·淇澳》),本讲治玉,孔子却将玉比做人,用来教训学生的做学问的功夫(《论语·学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的句子;“素以为绚兮”一句今已佚),本来说的是美人,所谓天生丽质。他却拉出末句来比方作画,说先有白底子,才会有画,是一步步进展的;作画还是比方,他说的是文化,人先是朴野的,后来才进展了文化——文化必须修养而得,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论语·八佾》)。他如此解诗,所以说“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思无邪”,《鲁颂·驯》的句子;“思”是语词,无义);又说诗可以鼓舞人,联合人,增加阅历,发泄牢骚,事父事君的道理都在里面(《论语·阳货》)。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那个“志”便指教化而言。孔子时代,诗已经不常用来歌唱了,诗篇本来的意义,经过了多年的借用也渐渐含糊了。他就按着借用的办法,根据他教授学生的需要,断章取义地来解释那些诗篇。后来解释《诗经》的儒生跟着他的脚步走。做注
汉时鲁国人,人称大毛公,创始《诗经》的注解,成为《诗序》,有《大序》《小序》,《大序》像是总论,托名字夏,《小序》大约是大、小毛公作的。
《大序》说明教化的作用,这种作用似乎建立在“六义”上——风、雅、颂、赋、比、兴。《大序》解释了风、雅、颂,说风是风化感化、讽刺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颂是形容盛德的意思,这是按照教化作用解释的。赋、比、兴的意义,说法最多。大约着三个名字原都含有政治和教化的意味。《诗经》里许多比喻就在比、兴的看法下,断章取义的成为硬派政教的意义。总结
《诗经》原是歌谣,在出现文字之后被记载流传下来,重复的反复的开端叫作“兴”;在宴会上流行赋诗,使得歌谣有了“志”,这就是“赋”手法;后面在孔子采用断章取义的方法,《诗经》更多了比喻,以物拟人,这是“比”。
在后来诗歌发展中,《诗经》的赋、比、兴写作手法不仅流传下来也发展出了更多的写作手法,也因此学诗不可不学《诗经》。在《诗经》发展最初只能是贵族的消遣项目,在后续的发展中,随着《诗经》的流传中,使得上至统治者下至文人雅士都爱诗来表达诉说。参考文献:朱自清《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