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8/28 12:40:22 点击数: 次
刘军连怎么样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10901/9393596.html《列子黄帝篇》续:杨朱故事这篇讲一个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一个有名的人物-----杨朱。原文:杨朱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至梁而遇老子。老子中道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教也。”杨朱不答。至舍,进溶漱中栉,脱履户外,膝行而前,曰:“向者夫子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教。’弟子欲请夫子辞,行不间,是以不敢。今夫子间矣,请问其过。”老子曰:“而睢睢而盱盱,而谁与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杨朱蹴然变容曰:“敬闻命矣。”其往也,舍迎将家,公执席,妻执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灶。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文化繁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儒、道、墨、法、阴阳、纵横;名家、杂、农、兵、医;自成一家的大学问者层出不穷。秦一统,焚书坑儒,(这里的儒,是读书人)。汉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融合了道家、法家、儒家)。今天讲的是杨朱的故事。孔子是在春秋末,杨朱是在战国初期,曾有一种现象,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朱,墨家,儒家,曾有“三国鼎立”之势。大家都记住了他“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句话。但对这个伟大的思想家,知道的还远远不够,希望列子这本书讲完的时候,大家对那个时代的各门各派,都有一定的理解。“杨朱南之沛,老聃dan而游于秦。”杨朱往南去沛邑,沛是在江苏徐州,刘邦的老家,古泗水。老子要去陕西,西游秦国。“邀于郊。至梁而遇老子。”半路上听说老子的信息以后,杨朱在城外郊外迎候老子,终于在开封这个地方碰面了。老子中道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教也。”老子一看到杨朱,就仰天长叹,老师看到学生不争气了,就这个表现。“以前觉得你这个孩子是个好苗子,现在看来,还不行,教不好。”老子的眼光是靠什么,下了这么个结论呢。“杨朱不答。”杨朱一句话不敢说,默默听老师批评。“至舍,进涫guan漱shù中栉zhì,脱履户外,膝行而前,曰:”到了旅馆,杨朱给老子打水洗手,漱洗完毕,接风洗尘,完了,把鞋子脱在门外,双膝跪地前行。然后说:“向者夫子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教!弟子欲请夫子辞行不间,是以不敢。”刚才老师说我的时候,学生想请教先生这话的含义,想问问老师原因,因为在路上,我也在赶车,没有空闲,看老师也很辛苦,所以没敢问。“今夫子闲矣,请问其过。”现在有时间了,您能说一下我的过错吗?老子曰:“而睢suī睢而盱盱xu,而谁与居?”睢睢suī是仰视,盱盱是直视,仰视给人的感觉是傲慢,直视也有些自大的样子,老子说,你高视阔步,目中无人,一副了不起的样子。“而谁与居?”谁还同你在一块呢?而睢睢而盱盱:引申拓展,《荀子·非十二子》吾语汝学者之嵬容:其冠絻,其缨禁缓,其容简连;填填然,狄狄然,莫莫然,瞡瞡然,瞿瞿然,尽尽然,盱盱然;酒食声色之中则瞒瞒然,瞑瞑然;礼节之中则疾疾然,訾訾然;劳苦事业之中则儢儢然,离离然,偷儒而罔,无廉耻而忍謑訽,是学者之嵬也。译文:我告诉你们那些学者的怪模样:那帽子向前而低俯,那帽带束得很松,那面容傲慢自大,自满自足,时而跳来跳去,时而一言不发,或眯起眼睛东张西望,或睁大眼睛盯着不放,似乎要一览无余的样子。在吃喝玩乐的时候,就神情迷乱,沉溺其中;在行礼节的时候,就面有怨色,口出怨言;在劳苦的工作之中,就懒懒散散,躲躲闪闪,苟且偷安而无所顾忌,没有廉耻之心而能忍受污辱谩骂。这就是那些学者的怪模样。“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这两句是老子里面的原文,“大白若辱,大方无隅yu,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无唯道,善始且善成。”记住,最洁白的东西好像污浊,道德高深的人看上去好像很不够。“大白若辱。”对我们来说,是由内而外的一种修练。我们都觉得自己清清白白,问心无愧,但可能吗?总有一些因为能力、环境、心态等各方面的问题,做的不够。感受一下历史人物,比如孔子,活着的时候遭遇种种困难,惶惶如丧家之犬,经常受到打击,甚至差点命都没了。死后几千年了,中国到处都有孔庙,没有人不知道他。再说释迦牟尼,放着帝王不做了化缘要饭,有时还空钵而回,没有人给,耶稣也是一辈子传道,不被理解,钉在十字架上,,但他们不怨天,不尤人,还为世人赎罪,大白若辱,就是真正圣洁的人。好像总是会遭遇一些痛苦烦恼,甚至是耻辱,看起来总让人觉得有些不足一样。北宋中期有一个名相叫王曾。当时大臣范仲淹对王曾说:公开任用贤人是你的职责,你德高望重,但这个工作容易得罪人,所以很多人骂你。王曾说:作为大臣,只要恩赏,怨恨归谁呢?范仲淹叹服。王曾很明白,一个人做到一定位子,完美,名节不一定会归于他。我现在已经是宰相了,把骂名归我身上,好处归你们,就是“大白若辱”。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看起来很窝囊,没什么道德,这是老子教训杨朱,你装的人模狗样的,一副得道的样子,已经开始“缺德”了。什么叫会做人,盛德若不足:做人老觉得自己做的不够。有这种心态,想不提升都难。杨朱蹴cù然变容曰:“敬闻命矣。”杨朱听了肃然起敬,跪在那里,脸色都变了,听到老师的教诲,说“敬闻命矣”,我明白了,一定去做。“其往也,”就是去沛邑的时候,从北方到南方来时。“舍迎将家。”因为他名气大,旅店的主人出来迎接,迎进迎出。“家公执席,”吃饭的时候,老板恭敬的在旁边陪着。“妻执中栉zhī,”老板娘给他拿毛巾,打水洗脸。“舍者避席。”大家(坐着休息)的人见到他都恭敬的站起来。“炀yǎng者避灶。”烤火取暖的,见了马上让给他。“其反也。”听了老子的教训,回来以后。“舍者与之争席矣。”回来没有架子了,也不装了,回来到饭馆吃饭,有人还和他争座位,像平常人一样,讲到这里,境界什么是高,什么是低呢?先不做评论。把老子的话发上来,算是结尾吧!老子曰:上士间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哉。
转载请注明:
http://www.daoqicar.com/xzjg/16932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