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战国末期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法”、“术”、“势”集于一身,又将辩证法和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言论与著作,他的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者治国的思想基础。
韩非出身于韩国宗室贵族,拥有普通人难以企及的起点,但对他来说,这是命运也是枷锁。
当时的韩国是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弱的,南北与楚、魏接壤,西邻强大的秦国,在这种情形下,韩国的生存本就十分艰难。秦国几乎年年向东发动军事扩张,韩国屡战屡败。韩桓惠王十年,也就是公元前年,秦将白起率兵再一次攻打韩国,取十城,拔野王,韩国上党郡守降赵,至此,韩国的统治开始分崩离析。到了公元前年,各国朝秦,韩桓惠王也向秦称臣纳贡。
韩非看着韩国岌岌可危的形势,怀着悲愤的心情到楚国游学,他日思夜想的是让韩国变法图强,摆脱亡国危机。就这样,韩非拜入荀子门下,企图找到救国良方。
荀子一生致力于将儒家和其他学派相融合,并在秦国受到启发,想要将法学和儒学相结合,但他仍然坚持以儒学为本,法学为辅。对此,韩非也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儒学的弱点很明显,儒家以“仁”、“孝”治国,但是百姓很少能胸怀大义,所以仁政行不通,儒家有德无势,也不能有效地统治国家。
韩非崇拜以一己之力扭转秦国命运的商鞅,他总结商鞅、申不害、慎到这三位法家代表人物的思想,在治国上,他主张将“法”、“术”、“势”三者结合,并且提出在律法面前人人平等。
韩非学成之后,毅然选择了回到韩国。此时的韩国情况实在不容乐观,多年战争使得韩国国土仅仅剩下了都城和附近的十多座城邑。韩国在地理位置上,挡住了秦国东出的门户,因此一直处在秦国铁骑的威胁下,并已向秦国称臣纳贡多年。对此,出生韩国王室的韩非忧心不已,他多次上书国君,陈述富国强兵的攻略,却始终没有得到回应。
韩非救国无门,只能将一腔孤愤付诸笔端,他写下了《孤愤》、《五蠹》等著作,他的文章集法家思想之大成,重点宣扬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高峰。
韩非的文章对世事鞭辟入里,读者无不为他惊叹拜服,然而只有他的祖国——韩国,仿佛从来没有听到过这些宝贵的意见。
公元前年,韩非被韩王当作一枚外交棋子送到了秦国,原来是秦王无意中看到了韩非被传入秦国的文章,抚掌感叹道:“若能与此人畅谈一番,死而无憾。”就这样,韩非来到了秦国。
此时秦王嬴政正在酝酿发动攻灭六国的战争,他准备采用李斯的建议,先扫除最近的障碍韩国。韩非很快就被嬴政召见,他想从这位法家巨匠身上得到一些做帝王的学问,然而,韩非心心念念的仍然是韩国,他献上了《存韩》一书,要求保全韩国。对于这场战争,嬴政信心满满,势在必行,显然,韩非的答案并不是他想要的。李斯深知,纵使遭受再多冷遇,韩非心里永远无法割舍故国,兰陵求学的美好时光终将一去不复返,再见时,此情此景,他们只能是敌人,因此他建议杀了韩非,秦王有些犹豫,下令将韩非囚禁起来。
失去自由的韩非,最后等来的是曾经的同门师兄李斯,还有李斯带来的一杯毒酒。那一年,韩非才47岁,一代法家天才就这样陨落了。
这个时代成就了韩非巨大的学术功绩,也是这个时代,辜负了他一生的理想与抱负。他的悲剧或许从他一出身就注定了的,他若是寻常百姓,或许也可以像李斯一样,选择一个可以施展自己才华的地方,成就举世无双的霸业;他若是生于秦国,定然是天高任鸟飞,志得意满,青史留名。偏偏,他生在韩国,一个注定会被吞并的弱者,偏偏,他又生在皇室,这是他一辈子无法抛弃的枷锁。
韩国统治者的无能昏庸,造成了韩非一生的遗憾与不甘,他与李斯、秦王的道不同也造成了时代的遗憾。或许,这其中没有谁对谁错,有的是命运和选择,天下一统是时代的浪潮,是大势所趋,而韩非的国家大义也注定他不会为秦所用,或许,他有遗憾,有不甘,但不会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