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价格 >> 百家争鸣先秦十二大学术流派,五百九十六家
百家争鸣,原指春秋战国时期各派学说、各种流派蜂拥而起,互相争论、互相批评的局面,形容学术风气开放,各种学派自由争论的繁荣景象。成语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凡诸子百八十九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的逐渐崩坏,基于旧有生产秩序的礼乐制度、世卿世禄制等制度,亦逐渐走向崩溃,在这个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纷纷招贤纳士。
文化层面,为了寻找新的出路,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诘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汉书·艺文志》记载了从先秦到西汉的学术发展状况,分类记录了当时存世的典籍,共分六略三十八类。我们常说“百家争鸣”“诸子百家”,但实际上《艺文志》中列举的各家著作达到了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不过,《艺文志》中所谓的“家”,实际上只是对各流派经典著作的不同见解,进而衍生出的“一家之言”,例如儒家《易经》便分为施、孟、梁丘三家,《诗经》也分为鲁、齐、韩三家,《春秋》则有二十三家。
实际上,如果按照思想核心划分学术流派,其实并不算太多。
传统上关于学术流派的划分,最早源于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将百家首次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个流派。后来,刘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马谈划分的六个流派基础上,增加了“纵横、杂、农、小说”四个流派,从而形成了十大流派。
班固在编纂《汉书》时,沿袭了刘歆的划分,并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基于此,后世将“小说家”剔除,将剩余的九个学术流派称为“九流”。自此,古代学术界都依照此例,将先秦至汉的学术流派划分为“道、儒、阴阳、法、农、名、墨、纵横、杂”九个。
直到近现代史学家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中,又增加了“兵、医”两家,认为“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
这十二个流派之中,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义、礼、智、信、勇、诚、恕、忠、孝、悌,著作有《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和《春秋》,代表人物则有孔子、孟子、荀子等。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该流派以春秋时管仲、子产为先驱,后经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人发展逐渐成为一派,代表著作有《商君书》《韩非子》《申子》《慎子》等,代表人物则有管仲、韩非、商鞅、李悝、申不害、李斯等。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了道生法、以慈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代表著作有《老子》《逍遥游》《列子》等,代表人物则有老子、庄子、列子等。
墨家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g/169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