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刘志轩荀子漫议十四荀子的义利观

发布时间:2019/12/28 5:39:59   点击数:

荀子漫议十四荀子的义利观

作者:刘志轩

工商活动的突出特点是追求利益。中国长期处于农耕时代,重农轻商,所以,传统儒学对于追求利益的工商活动一贯持鄙视的态度。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能懂得的是道义,小人能懂得的是利益。追求个人利益,那是小人做的事情。所以,孔子很少谈利。

孟子把利说得更可怕。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孟子·尽心上》孟子把鸡叫就起身,孜孜不倦做善行的人,归之为和舜一类的人;而把鸡叫就起身,一刻不停地求利的人,归之为跖一类的人。“跖”是春秋时期的大盗。孟子把孜孜不倦追求利益的人视之为与强盗一类。

为什么孔子和孟子都这样反对追求利益呢?因为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一个人只要一追求利益就会道德沦丧。

荀子生活在战国末期,城市的商业活动已经十分繁荣。邯郸就是一个闻名华夏的繁华大都会。大商人吕不韦是濮阳人,他从濮阳跑到邯郸来做买卖,足见邯郸的商业活动更能够满足他逐利的欲望。

吕不韦把买卖从经商做到经政,他用大把的投资用于篡取权力。《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濮阳人吕不韦在邯郸经商,看见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王子异人,便回去问父亲:“耕田的利润有几倍?”他的父亲回答说;“十倍。”吕不韦又问:""卖珠宝的利润有几倍?”他的父亲回答说:""有百倍。”吕不韦又说:“现在努力耕作,不能使衣服暖和使粮食有剩余;建立国家,拥立君主,可以用来使后世蒙受福泽,希望能够做这件事。”这个故事充分展现出商人逐利的贪婪。

齐国的都城临淄商业也非常发达。临淄有7万户,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赛狗、赌博、踢球,随处可见。临淄的街道上车水马龙,摩肩接踵,连衽成帷,举袂成幕。俗语:“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社会现实的变化,让荀子对义和利的概念有了新认识,提出了新看法。荀子说,“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荀子·大略》)他把义和利看做是人人共有的两种需求。既然是大家都有的需求,那就不能闭口不谈,也不能不给予正确地评价,更不能把追求利益的人看成是小人,或者强盗。

但是,荀子从社会作用的高度审视义和利两个概念,特别指出,在逐利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

荀子对如何处理好利和义的关系作出了明确的界定。他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他认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当中,把义摆在第一位,那是一种光荣的行为。如果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那是一种耻辱。

有这样七个人,他们每天要分一桶粥吃。由于人多粥少,总是不够吃。

一开始,他们用抓阄来决定今天谁分粥。为了公平,分粥的人每天轮换一次。一个星期下来,每个人只有在自己分粥的那一天才能够吃饱。

后来,他们觉得这个办法不好。于是,就决定大家推选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来分粥。但是这样一来,问题更严重。谁都想尽办法去讨好那个分粥的人,搞的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

再后来,大家就组成三个人的分粥委员会,和四个人的评选委员会,但是,这样一来,大家经常吵得不可开交,等到争吵完了,吃到嘴里的粥也全凉了。

最后,他们想到一个绝妙的办法,七个人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在其他人都挑完了,他吃那剩下的最后一碗。

结果,为了不让自己少吃,每个人分粥的时候都尽量分的平均,即便是分的不平均,自己拿到了最少的,也就认了。实行这个办法大家都满意。

从此以后,这几个人就快快乐乐、和和气气的生活在一起。

从这个小故事里我们可以体味荀子讲的义利关系的实践价值。七个人最初一个人分粥,分粥的人把个人的利放在第一位,只顾自己吃饱,把自己的碗里舀得满满的,不管别人,结果闹得大家都不满意。到后来,同样也是一个人分粥,但是把义放在第一位,让别人先吃,自己后吃,尽量分的平均,结果大家都高兴。从七人分粥的故事我们还可以体味出制度的力量。七个人分粥采用了四种办法,唯最后一种办法可以产生出公平,得到和谐。可见在处理义利关系上,建立什么样的制度起着很大的作用。

所以,如何看一个社会好不好?荀子认为,“义胜利者为治世,利胜义者为乱世。”(《荀子·大略》)社会上正义的信念胜过追逐个人利益的信念,那是一个和谐安定的时代;社会上追逐个人利益的信念胜过社会正义的信念,那就是一个混乱的时代。从这一点说,孟子讲的也有一定道理。一个人鸡叫就起身,一刻不停地想尽办法钻空子,找窍门,坑国家,害百姓,追逐个人利益,岂不是和盗贼一样吗?

社会如何调整好义和利的关系呢?荀子指出,君主的正确引导,对社会正义和利益的调节起着很大的作用。君主重视义,那么义就能够胜过利;君主重视利,那么利就能够胜过义。

所以,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并不是要扼杀个人利益,而是要倡导社会正义,让社会正义占主导地位,这样就能够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取得社会的和谐。荀子说:“兴天下同利,除天下同害,天下归之。”(《荀子·王霸》)以民为本,用正确的指导思想为民“兴利”“除害”,天下就能够和谐统一。

荀子的义利观是对诸子百家学说的总结,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理论高峰。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转自中国荀子网)

刘志轩荀子漫议之一:荀子是谁?

刘志轩荀子漫议之二:评性恶论可怕吗?

刘志轩荀子漫议之三:如何改变人恶的本性

刘志轩荀子漫议之四:走近圣人的阶梯(一)

刘志轩荀子漫议之五:走近圣人的阶梯(二)

刘志轩荀子漫议之七:李斯的悲剧

刘志轩荀子漫议之八荀子论天

刘志轩荀子漫议之九荀子何以能论天

刘志轩荀子漫议之十荀子——中国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人(1)

刘志轩荀子漫议之十荀子——中国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人(2)

刘志轩《荀子》电视小说

第一章路漫漫兮归齐

第二章阴谋与阳谋

第三章三为祭酒

第四章一石激起千重浪

第五章太庙前的较量

第六章年终上计的对决

第七章济水平叛

第八章人与禽兽

第九章邪恶对正义的审判

第十章智者的悲哀

第十一章春申君请贤

第十二章一曲唱别离

-----------------------------------

荀卿庠

1.《荀子》-传统文化,国学经典。

劝学篇修身篇不苟篇荣辱篇

非相篇仲尼篇儒效篇王制上

王制下富国篇王霸篇君道篇

臣道篇致士篇议兵篇强国篇

天论篇正论篇礼论篇乐论篇

解蔽篇正名篇性恶篇君子篇

成相篇大略篇宥坐篇子道篇

法行篇哀公篇尧问篇

赋篇非十二子

2.《百家姓》-姓氏文化,家族历史。

已经整理发布的中华姓氏拼音排序查询:

a安

b伯柏贝鲍毕卞卜贝

c程陈褚曹昌春岑常成

d窦狄戴董杜

f辅冯范凤方酆费傅伏

g苟芶勾句葛郭顾

h郇韩华花亥贺郝黄和

j蒋晋金姜己节计纪贾江季

k况孔开康

l李刘吕郎鲁柳礼廉雷罗乐路娄蓝梁

m马苗孟穆毛米明茅闵麻

n年倪

p潘彭皮平庞

q钱秦戚乔齐祁屈强

r任仁阮

s孙沈司施水苏舒史时邵宋

t涂陶唐汤滕谈童

w吴王卫魏韦邬伍汪危

x荀寻邢许席谢奚徐心信孝薛萧肖解熊项

y杨尤严喻谕渝云陨妘芸贠员

俞袁义殷于余元尹姚禹

z赵周郑臧朱自张俎(且)邹章中行智知忠湛祝

荀卿庠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白癫专业的医院
白癜风不能吃什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070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