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刘志轩荀子漫议二十五荀子论战十二子下
荀子漫议二十五荀子论战十二子(下)
作者:刘志轩
荀子将这六位学者分为三类,一类是慎到与田骈,说他们崇尚法度而没有法度,整天谈论制定典章文理,及至详细考察他们的理论,却是迂阔而不切实际,不能用来治理国家,维护礼义名分。
另一类是惠施和邓析,他们不效法先王,不赞成礼义,而喜欢制造奇谈怪论,玩弄奇异的言辞,分析入微却不合情理,雄辩动听却不切实际,做了很多事情却功效很少,不可以作为治国的纲领。
第三类荀子批评的是子思和孟轲,言语最为尖锐,说他们的学问简直是罪过。他们粗略地效法先王而不得要领,然而却自以为才高志大,见闻广博。依靠古老的观点来炮制学说,称之为“五行”,非常怪僻荒诞而不成体统,幽暗神秘而没有说明,闭结晦涩而不可理解,还冠冕堂皇一本正经地说,这是先师孔子的真传啊!子思倡导在前,孟轲附和于后,世间愚昧无知的儒生们也跟着吵吵嚷嚷,而不知道他们的错误,于是就接受下来并且传播下去,还以为孔子、子弓就是立下这样的学说恩惠于后代。
荀子纵论天下学问,先后批评了六种学派。他批评前五种学派的时候,说他们是“欺骗”“迷惑”。而批评子思和孟轲,则说他们是“罪过”。可见,荀子对儒家内部的思孟学派歪曲孔子思想,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是多么深恶痛绝。
荀子说,今天的世道混乱,思想繁杂。但是有人能够总括治国的方略,整齐人们的言行,统一礼义法度,汇集天下的英雄豪杰,告诉人们真正的王者之道,教导人们正确的治国原则。虽然居住在陋室之内,竹席之上,可是圣王的文章典籍都在这里,升平盛世的风俗从这里勃然兴起。有了他们,六种邪说就再不能混淆视听,十二子之流也再不能哗众取宠。他们虽然没有立锥之地,但是王公不能与他们争名,一个国家不能把他们容纳。他们是谁呢?他们就是没有得到权势的圣人——仲尼和子弓。
荀子极度推崇的仲尼就是孔子。子弓是谁?今天的史学界说法不同。一说是孔子称赞的弟子冉雍,鲁人,姓冉,名雍,字仲弓。一说是馯臂子弓,楚人,姓馯,名臂,字子厷,又作子弓,衍作子弘。子弓究竟是谁,不是本书的任务,这里不做考证。
荀子又说,人世间还有一类圣人,他们能够统一天下,支配万物,养育人民,使天下人都得到好处;凡是人迹到达的地方,无不服从。在他们面前,六种邪说会立刻销声匿迹,十二子也会改邪归正。他们是谁呢?他们是得到了权势的圣人——尧和舜。
荀子向弟子们发问:“当今的仁人志士,应该做些什么呢?”
荀子见弟子无人回答,说,当今的仁人志士应该做的是,上效法舜、禹的治世原则,下效法孔子、子弓的道义,务必消除十二子的歪理邪说。只有这样,天下的祸害才能根除,仁人的事业才能完成,圣王的业绩才能昭然彰显。
荀子鼓励弟子们积极参与和十二子的斗争。他说:“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贵贤,仁也;贱不肖,亦仁也。”①[也就是说,相信可以相信的是信;怀疑可以怀疑的也是信。尊重贤能的人是仁;卑视不贤能的人也是仁。他要弟子们敢于大胆怀疑,敢于藐视权威,不要被眼前的显赫身份和社会的一时风潮所蒙蔽,不要被十二子崇高的名声吓倒,要毫无顾忌地与歪理邪说决裂,对他们的错误言行进行针锋相对的抨击。
荀子告诉弟子们,目前社会上存在着非常有害的“三奸”。第一个叫作“奸事”,他们耗费民力,却不合乎民众的需求;第二个叫作“奸心”,他们费尽心思,却不以圣王的法度为准则;第三个叫作“奸说”,他们雄辩动听,口齿伶俐,却不合乎礼义。这“三奸“,是圣王所禁止的,是治国的大祸害。这些人聪明而不守法度,勇敢而肆无忌惮,文过饰非而似乎完美,他们就像善于奔走而误入迷途,抱着石头投入大海,越沉越深。这些都是天下所务必摒弃的。
他告诉弟子们,你们如今是士人(读书人),将来的前途有两种。一种,你们可能去做官,成为“仕士”,也就是成为一个有职权的读书人。古代有职权的读书人,是朴实厚道的人,合群合众的人,安于富裕和尊贵的人,乐善好施的人,远离罪过的人,追求事理的人,耻于独自富裕的人。然而,当今有职权的读书人,却是卑鄙污秽的人,苟且悖乱的人,恣意妄为的人,贪财图利的人,触犯法律的人,没有礼义而热衷于权势的人。
荀子说,你们将来也可能不做官,做一个“处士”,成为没有职权的读书人。古代没有职权的读书人,是品行高尚的人,恬淡安分的人,修身正行的人,顺时安命的人,思想坚定的人。而当今没有职权的读书人,所谓的“处士”,却是无能而标榜有能的人,无知而标榜有知的人,贪婪无度而假装没有贪欲的人,行为阴险肮脏而大言不惭地吹嘘自己谨慎老实的人,以不同于世俗作为习俗、放纵而高傲的人。
荀子说,你们日后无论是有职权还是没有职权,当官还是不当官,都要认真地学习孔子、尧舜那样的圣人。君子能够做到可以被人尊重,但不能使人一定尊重自己;能够做到可以被人信任,但不能使人一定信任自己;能够做到被人任用,但不能使人一定任用自己。所以,君子耻于不修身洁己,不耻于被人污蔑;耻于自己不诚信,不耻于不被信任;耻于没有才能,不耻于不被任用。他希望弟子们成为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的真正的君子。
荀子讲起学问来严肃认真,言辞犀利,是非分明,同时还很风趣,很幽默。讲到真正的君子,荀子兴趣陡增,满怀感情地给弟子们唱起了《诗经·大雅·抑》里面的诗句:
(原文)???????(译文)
温温恭人,????谦恭的人,
维德之基。???德为根基。
荀子高唱此两句《诗经》别有深意。这是他借用经典给前面所讲的一个总结,也是对真正君子形象的点睛之语。
两句《诗经》唱毕,他又绘声绘色地描绘出君子的仪容。他说君子的仪容应该是,帽子戴得高高的,衣服穿得宽宽大大,面目温和,庄重,安泰,洒脱,宽宏,开朗,坦荡,这是做父兄的仪容。帽子戴得高高的,衣服宽宽大大,面目朴实,谦逊,温顺,亲昵,端正,恭敬,规规矩矩,眼睛下垂,这是做弟子的仪容。
说罢君子的仪容,荀子又描绘那些所谓学者的怪异丑态。说他们的帽子戴得很低,帽带和腰带系得很松,面容傲慢,洋洋自得,或上蹿下跳,或沉默寡言,或神魂不定,或左顾右盼,或消沉沮丧,或横眉瞪眼。在吃喝玩乐的时候,沉醉迷乱,忘乎所以;在郑重的礼节之中,则慌慌张张,放荡不羁;做起事情来懒懒散散,躲躲闪闪,苟且偷安又不怕指责,没有廉耻又能忍受辱骂。
荀子痛恨这些人,直接了当地点出几个儒家名人来。他说:“歪戴着帽子,空话连篇,模仿着大禹跛脚走路,像舜那样在父母面前低头小步快走,这是子张一派的卑贱儒生。衣冠楚楚,道貌岸然,好像很谦虚似的整天不说话,这是子夏一派的卑贱儒生。偷懒怕事,没有廉耻而又贪图吃喝,还总说:‘君子本来就不用出力气’,这是子游一派的卑贱儒生。”
荀子为什么要面对弟子严苛批评十二子的学问呢?他是在提高弟子们分辨是非的能力,要弟子们在乱世中看清楚正确的方向,更为重要的是,他要在批评中以性恶论为基础,建立新的儒学理论,组织一支新的儒学队伍。数十年后,汉代著名的儒学泰斗几乎都是荀子的学生,就是证明。
炮轰世间著名的十二子。他认为“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只有坚忍不拔和锲而不舍,才能突破旧巢穴,将儒学变换一个全新的面容。
荀子非常明白,他所批评的六种学派和十二子并非全无是处,智慧使得他们各自有各自令人敬佩的理论成就,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追随者,形成一股社会思潮。但是站在一统天下的高度去审视,诸子之说均不能成为一统天下的理论。
荀子认为,诸子的学说都体现了“道”的一个侧面:“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①[①?《荀子·解蔽》。]“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②[②?《荀子·天论》。]也就是说墨子只重视功利而不知道礼义;宋子(宋銒)只看到人有寡欲的一面而没有看到人还有贪得的一面;慎子(慎到)只看到法治不知道用贤;申子(申不害)只重视权势的作用而不知道才智的作用;惠子(惠施)只玩弄辞藻而不讲实际;庄子(庄周)只听命于自然而不知道人的力量。而老子(李耳)则是对于“屈”的一面有所认识,对于“伸”的一面却缺乏见地。所以,他们主张的只是“道”的一个方面,而任何一个片面都不能成为指导一统天下的“道”。假如把实用叫作“道”,那么人们就都会去追求功利了;假如把欲望叫作“道”,那么人们就都会去满足欲望了;假如把法律叫作“道”,那么人们就只陷于法律条文了;假如把权势叫作“道”,那么人们就只知道贪图便利了;假如把玩弄辞藻叫作“道”,那么人们就都会陷于不切实际的空谈了;假如把自然世界叫作“道”,那么人们就只知道听天由命了。③[③?见《荀子·解蔽》。]
而今,天下学问哪一家最全面?荀子的回答是——孔子。他说:“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也。”④[④?《荀子·解蔽》。]天下只有孔子仁德明智,并且不受偏见的蒙蔽,所以他掌握了治乱之术,足以和古代的圣王比美。
可是,为什么孔子的学问不被当权者重用呢?因为“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⑤[⑤?《荀子·解蔽》。]人常犯的毛病,就是被事物的某一个侧面所蒙蔽,而不明白全面的道理。那些列国的当权者每日相互间争斗得你死我活,他们只选取最为功利的办法,所以“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耳不闻”,不能够认识孔子的伟大。
当然,孔子的儒学自身也确有缺陷。孔子想通过倡导恢复西周的礼仪,恢复西周时代的等级名分,挽救“礼坏乐崩”的社会政治秩序。在周天子的一统天下已经分裂为各自为政的诸侯列国之后,想让那些野心勃勃、时刻图谋取代周天子的诸侯,再去接受周天子礼乐制度的约束,那是绝对不可能的。荀子所处的时代较孔子的时代前进了近二百年,已经进入七雄争霸的最后较量,若想用孔子的儒学理论恢复西周时代的礼乐秩序,就更加不可能。所以,儒学就像是一个过时的老太婆,找不到婆家,没有人喜欢。
既然儒学到了如此遭人厌弃的地步,荀子为什么还说天下唯有孔子一家掌握了全面的治国之“道”呢?
荀子的高视角和大智慧正在这里。
荀子不盲目地追赶时髦潮流,他冷眼看世界,细心做学问。他不但看到儒学的现实悲哀,更看到孔子儒学理想的精彩和耀眼光辉。孔子的儒学不仅仅属于孔子一个人,是总结了华夏民族智慧的伟大创造,是华夏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华夏民族共同的向往。因此,便不应该因其暂时有缺陷就否定,就抛弃,而应该改造它脱离现实的缺陷,提升它指导实践的能力,为儒学加上坚实有力的走进社会的腿脚。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让儒学走进现实的腿脚可往何处寻找呢?
(转自中国荀子网)
刘志轩荀子漫议之一:荀子是谁?
刘志轩荀子漫议之二:评性恶论可怕吗?
刘志轩荀子漫议之三:如何改变人恶的本性
刘志轩荀子漫议之四:走近圣人的阶梯(一)
刘志轩荀子漫议之五:走近圣人的阶梯(二)
刘志轩荀子漫议之七:李斯的悲剧
刘志轩荀子漫议之八荀子论天
刘志轩荀子漫议之九荀子何以能论天
刘志轩荀子漫议之十荀子——中国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人(1)
刘志轩荀子漫议之十一荀子——中国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人(2)
刘志轩荀子漫议之十二礼——荀子的欲望秩序论
刘志轩荀子漫议十三荀子的治世模式
刘志轩荀子漫议十四荀子的义利观
刘志轩荀子漫议十五独尊儒术,谁之儒?
刘志轩荀子漫议十六中国历史文化的一桩最大冤案
刘志轩荀子漫议十八荀子的教育大目标
刘志轩荀子漫议十九音乐之用何在?—荀子的艺术观
刘志轩荀子漫议二十荀子论兵
刘志轩荀子漫议二十二品德的力量
刘志轩《荀子》电视小说
第一章路漫漫兮归齐
第二章阴谋与阳谋
第三章三为祭酒
第四章一石激起千重浪
第五章太庙前的较量
第六章年终上计的对决
第七章济水平叛
第八章人与禽兽
第九章邪恶对正义的审判
第十章智者的悲哀
第十一章春申君请贤
第十二章一曲唱别离
-----------------------------------
荀卿庠
1.《荀子》-传统文化,国学经典。
劝学篇修身篇不苟篇荣辱篇
非相篇仲尼篇儒效篇王制上
王制下富国篇王霸篇君道篇
臣道篇致士篇议兵篇强国篇
天论篇正论篇礼论篇乐论篇
解蔽篇正名篇性恶篇君子篇
成相篇大略篇宥坐篇子道篇
法行篇哀公篇尧问篇
赋篇非十二子
2.《百家姓》-姓氏文化,家族历史。
已经整理发布的中华姓氏拼音排序查询:
a安
b伯柏贝鲍毕卞卜贝
c程陈褚曹昌春岑常成
d窦狄戴董杜
f辅冯范凤方酆费傅伏
g苟芶勾句葛郭顾
h郇韩华花亥贺郝黄和
j蒋晋金姜己节计纪贾江季
k况孔开康
l李刘吕郎鲁柳礼廉雷罗乐路娄蓝梁
m马苗孟穆毛米明茅闵麻
n年倪
p潘彭皮平庞
q钱秦戚乔齐祁屈强
r任仁阮
s孙沈司施水苏舒史时邵宋
t涂陶唐汤滕谈童
w吴王卫魏韦邬伍汪危
x荀寻邢许席谢奚徐心信孝薛萧肖解熊项
y杨尤严喻谕渝云陨妘芸贠员
俞袁义殷于余元尹姚禹
z赵周郑臧朱自张俎(且)邹章中行智知忠湛祝
荀卿庠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心心相印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圆白癜风抗白梦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0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