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读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有所感悟,赞同文章一些观点,夫阴阳、儒、墨、名、法、道皆有其侧重高妙之处。这篇杂谈随最近的天气,时晴时阴,仅代表个人浅见,追求百虑一致、殊途同归,欢迎拍砖。
一曰阴阳
我奉其为中国古代思想之首,六家之源泉。纵观六家,你在好多地方都能发现它的足迹,儒家的“仁者爱人”,墨家的“兼爱非攻”,名家的“名实之辩”,法家的“遵法守纪”,道家的“无为与无不为”,只要细细分析都包含着阴阳对立又统一的思想。其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学,历法,中医,书法,建筑,占卜,等等。我最感兴趣的是其所包涵的哲学思想,矛盾对立统一的唯物观,得失,大小,潮涨潮落,悲欢离合,等等。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不管怎么变化,发展是主线,新陈有代谢,优胜出劣汰,一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而催人奋进的思想贯穿始终,却让人不至于一根筋。所以我眼中的阴阳思想是执着坚持的不是偏激固执的,是全面的不是片面的,是光明的不是阴谋的,是正能量的不是潜规则的,厚德载物,源远流长。
二曰儒家
儒家应该是我们最熟悉的一家,其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中庸”之道,主张“仁政”,重视伦理关系,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和荀子。司马谈认为其“博而寡要,劳而少功”,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空的东西太多”,我认为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若拿荀子的学说来说的话,这样的评述还是有些片面,荀子发展了孔孟之道,他的学说是很务实的,如在政治上其倡导“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就是一种“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民主科学做法。孔孟荀这三个人总的思想一致,但主张的侧重点不同,很能体现“文如其人”这种观点。个人臆断,三个人的性格应该是差距很大的,觉得孔子应该属于温和平顺型,孟子属于刚烈豪迈型,荀子属于居家务实型。孟荀二人,性善与性恶之辩,感觉随着科学的发展,生命科学中的基因理论应该会予以攻克。对生活的指导上来说,孟子的自强人格值得学习,那就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实实在在要做到太难了。
三曰墨家
我上学的时候,历史老师讲墨家时第一句话就是,墨家的代表人物墨翟这个人是个工匠,是个手艺人。据史料记载,墨家的组成者大多数是社会下层人士,但都或有一技之长,或知识丰富,善于辞辩。所以他们的核心思想“兼爱”与“非攻”还是很能代表一种公平竞争意识,凭能而上。其所主张的强本节用,非常符合现代社会倡导的低碳环保思想,以及我们的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之风尚。我最欣赏这种思想的一点是儒家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墨家否定儒家的这种“天命论”,主张“非命”,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催人奋进,让人不敢怠倦。
四曰名家
如果不是搞思想研究的,估计好多人应该和我一样对这一家不是很熟悉,我以前也是不知晓此家的,只是读了《论六家要旨》之后,才知世上竟有此学说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人物有公孙龙,和孟子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善于辞辩。司马谈认为此家苛察缴绕,繁琐无实。注重辩论名与实之间的关系,著名的辩题有“白马非马”论,属于逻辑学范畴。哲学上,侧重于名,往往忽略实,用马克思哲学说就是一种相对主义,就是一种唯心主义,但学过营销学的人都知道一种现代非常流行的营销模式,那就是“概念营销”,最能体现本派作为,注重概念,先不管东西好与坏,还是有没有,让你先知道有这么回事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认为这个思想用的最好的就是推销员和娱乐经纪人。
五曰法家
司马谈认为法家严而少恩,明分职不得相逾越,我很是赞同。法家的成功之处就是通过它的思想统一了一个纷乱的战国,这种统一不光是政治上的统一,而且是“书同文,车同轨”,最厉害的是这个思想从商鞅变法开始一路走来,证明其在社会管理上的独一无二性,用现在的话说“法就是最后的底线”,这个你都打破了,那你必然受到惩罚。但法家因为历史局限性完全忽视礼数,倡导严刑峻法,甚至于“刑用于将过”,确实过火,什么意思呢,就是在邪念上你想都不能想,犯罪思想和犯罪行为等同起来,加以处罚。所以我感觉秦国人应该是最早从制度上开始“慎独”了。
六曰道家
《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司马谈认为其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看来对这个学派还是赞赏有加的。主张清虚自守、无为自化、万物齐同、道法自然、远离政治、逍遥自在,成为历代文人雅士远离残酷现实的精神家园。政治上的无为而治,使这个学说的积极意义在于,修身养性,善待自然。也就是说适合保持人内心的平和,尤其在失意之时。现代社会天柱山的隐士们还在践行这个学说,无所谓好坏之评价,因为这个学说不在乎别人评价。但其积极的自然生态学说,对我们这个现在生态环境危机的社会来说非常具有现实意义,那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追求生态文明。
后记:这是篇读后感,更多是个人的观点认识,受能力与学识限制,悟学不深,难免有纰漏,再次欢迎批评指正。(安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