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张甲子ldquo春秋大义rdquo
“春秋大义”的形上过程及其
学理化
摘要:
孔子将《春秋》之“义”理解为“礼义”,试图按照礼的精神,建构起一套足以评价历史人物是非、历史事件正误的学理依据,作为新的历史共识。《春秋》三传,充分体认并尊重孔子所立之“义”,并进行学说的阐释和学理的建构,从不同维度对《春秋》中所寄托的“义”进行深化和细化。其中,《左传》强化“德义”,认为“德”是历史评价的根本,视“义”为道德共识,强调其对于历史评价的普遍意义;《谷梁传》更重视“经义”,侧重分析《春秋》笔法及微言所寄托的大义,形成对“义”的逻辑建构;《公羊传》以董仲舒“春秋大义”立意,从价值共识的维度诠释“义”在治道中的存在方式,成为汉代大一统学说的基本学理。这些阐释的合力,使得《春秋》既成为了衡量历史成败得失的史学文本,又成为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1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