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有没有发现,我们生活里正充满越来越多的
网络时代,爆炸的不仅有信息,还有词汇。
“xx帝”、“xx族”、“xx女”、“xx男”、“xx控”......我们正在被各种各样的标签所包围。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将自己的整个人生都套入到不同的标签里,完成一场自我介绍。比如说,我是一个“凤凰男”,从小是个“学霸”,但同时也是个“潮流控”,拒绝“被标签”,坚持“做自己”,理想是成为一个“斜杠”。
加引号的这些词,似乎都有着似是而非的含义。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我们把这些含义模糊,意味不清的词汇,暂且统称为“伪概念”。我们越来越标榜个性的独立,越来越强调拒绝标签化,但为什么与此同时,我们又乐此不疲地制造着一个个标签和概念?这些词汇流行的背后,可能是我们对自我的焦虑与怀疑,正因为我们找不到坐标,才会如此热衷于制造坐标。
你认为有哪些流行说法是“伪概念”?它又为何能流行?欢迎留言给书评君,分享你的思考。
撰文
高佩
以知识之名
什么是“伪概念”?
无法想象,在这个时代,如果没有手机,人会陷入什么样的焦虑中。说不清是“我与世界突然失联”还是“世界根本不认识我”,总之,最方便的信息媒介突然失灵,让人产生不安感可能会超出你预期。
没有掌握到最新的、最全的信息,的确让人焦虑到抖腿,而且这是这个被冠名为“知识的时代”所特有的焦虑。举个简单的例子,倘若要去申请某国的签证,脑里出现的第一个问题是“我需要准备什么”。接下来,你会向那些顺利通过签证的人询问经验,或者自己上网查询资料。一开始,你只是查询“XX国签证”这一关键词,接着你注意到在这些回答中有一些词让你不得不去想“我是他们所说的哪一类人”。而当你发现自己是“没有出国经验、单身且无职业而又想出国旅游的女性”时,你就开始紧张,甚至是陷入“恐慌”。网友们为这类人士提供了各种“指导”:
每天的签证都是限定数量的!
务必强调自己在国外没有亲属!
国外对中国人没什么好感!
国外对长得漂亮的单身女性抱有警惕心!
……
这些“指导”里还有一些是相互矛盾的:务必装作自己不懂该国语言,这样对方会觉得你有语言障碍不适合在那里生存,没有移民倾向;务必要显得自己精通该国的语言,不然对方会质疑你的旅游安排,连语言都不通怎么玩耍?
据说,“单身女性容易被拒签”,但仔细想想,谁也不知道事实是否真的如此?生活中此类似是而非的观念,为何比比皆是?
在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你得出了一个模糊的判断:单身女性特别容易被拒签。这时候有人跳出来说:去找XX旅游机构吧,他们家特别专业,我上次就是这么办的。“专业”二字如此醒目,而若有更多热心的路人A、B、C现身说法称赞它的话,你毫不犹豫拨通了该机构的电话。当然,也会有人识破这种伎俩:这不过是商家利用信息不对等制造出来的谣言。
制造谣言除了利用信息上的不对等,还利用了一些标签化的概念,如这里的“单身女性”。同理,如果是一位“中国大妈”去查询资料,她会得到一些不一样内容的“指导”,但最后还是会引导向至同一条解决途径:去找某某专业旅游机构。
这里并不是要指责旅游机构的无能,他们的确有帮你解决签证问题的经验和能力,否则也不会销售这类“商品”。这里只是想提醒人们注意,信息爆炸的时代,更是错误信息爆炸的时代。以知识之“名”,让一些或老旧或新异的概念,组合形成了不“实”的判断——比如这里的“单身女性”对于新兴的“出国旅游”,更离谱的可能是那些加修饰词的,如“大龄单身女性”,“无职业的女性”,“英语好的女性”,“长得漂亮的女性”,等等。这些判断提供的是模糊、失准的信息,而这些概念在这样的使用中成了“伪概念”。
大量的伪概念,使交流往往容易变成“鸡同鸭讲”。
有的概念可能是为了方便身份识别而制造出来的。网络流行语里的各式各样的“帝”“族”“党”“X女”“X男”“X控”等。这其中最让人觉得头疼的可能是不给予如实描述,反而制造“身份差异”和语言上“种族歧视”甚至“种族隔离”的那些概念。比如,“剩女”,“屌丝”,“XX后”,“属羊女”。或者依照单一标准来划分、给予复杂期待的概念,“三十岁”(单凭生理年龄来划分,却寄予了立身、立心、立家、立业、立命等期待),“经济适用男”(单凭性别来划分,却寄予了身高、发型、相貌、人格、经济能力等期待),“简单方便女”(单凭性别来划分,却寄予了同“经济适用男”一样的期待),这些期待都非常模糊,让概念本身具有了高度的“抽象性”。
有的概念可能是别有用心的商家,将一些热词,尤其是新的科技概念转变为“商机”,通过偷换概念、扩大概念的外延,或者误传概念的内涵造成的。他们喜欢利用现代人们对身体健康、健美的重视。比如,在商品介绍上写着“防引力波”(误将引力波解释为能给身体带来伤害的强辐射),“口服胶原蛋白”(其实既不是最优的蛋白质,也不能借住消化系统吸收之后直接补充皮肤的胶原蛋白),“改善酸性体质”(“酸性体质”在医学中不成立,是全然错误的概念),等等。
另还有一些日常迷信类的。兹不赘述。有意思的是,如果真问:生活中都有哪些伪概念让你深恶痛绝。类似“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父母做什么都是为你好”,“爱笑的女生运气不会太差”,“爱搞笑的女生注孤生”……这样的回答其实混淆了命题和概念。而诸如“直男”、“女汉子”,甚至是上面提到的那些虽然模棱两可却好像说出了点什么东西的概念,也有人建议最好全部“剔除干净”。所以,究竟什么是伪概念,以及究竟这些概念是不是全然无意义呢?
“真伪”之界
概念不都是人造出来的么?
伪概念之“伪”,最直接的解释其实是“诈”或者“欺骗”。它与“真”相对。在现代汉语的解释中,通常指“有意做作掩盖本来面貌的”或者“不合法的”。而在古代,“人为”为“伪”。《诗经·采苓》告诫世人警惕谗言,其中就有“采苓采苓,首阳之巅。人之为言,苟亦无信”,此处的“为言”就是“伪言”的意思,表谎话,不可轻信。
将“人为”之“伪”作正面理解的是荀子。《荀子》文本里,这个字出现了44处,但是表示虚伪、诈或欺骗的仅有7处。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本能其实有各种欲望,“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但有些人能为尧舜,有些人却是小人,造成种种差异的在于“伪”,即人为的、后天的努力,“可学而能,可事儿成之在人者谓之伪”。荀子强调了学习和教育这种“人为”对成为君子,或者建构社会秩序,形成礼仪、法制等的重要意义。
《语言哲学》
作者:陈嘉映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5月
因此,狭义的伪概念是那些弄虚作假的概念,或者说是谬误性的概念。诸如上面提到的防引力波,酸性体质等等。它们通过组合一些现有的热词、科技新词汇,形成了一个混淆视听的新词,提供了不真实的信息,是诈为或欺骗。它并不包括那些意义全无的概念,比如“丿#白”,这些字符虽然组合在一起,但仍然不可以叫词语或概念。狭义的伪概念是那些离真实有一定距离的概念的概念,但这类概念的假象很容易戳穿,可以验证它是否合乎科学、合乎逻辑。比如“亚健康”这个词,现在已被证实是个伪概念,这个概念建立在对“健康”一词过度完美化理解的基础上,与人的不相符合,是失败的意义建构。
但更多人矛头所指的,可能是广义上的伪概念,即人为制造的概念。有些人会觉得“伪概念本身就是个伪概念”,其实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的——概念不都是人造出来的么?既然人造的总会意味着“虚构”,那么根本就不存在“真”概念?这些概念被人们怨恨,指责为标签化的伪概念,类似上面提到的剩女、直男等,原因是它们指涉的不是一些边缘清晰的实体或人群,其实是一些难以说得清楚对错的价值。有些词语背后的价值暗示了一些难以抵达的绝对状态(比如有人认为“爱情”就是个伪概念,尤其当人们从无瑕疵的相亲相爱去理解它的时候),当这些词触发了人们的怀疑精神时,它的合理性就会受到挑战,它便会归类为“伪概念”。
但是广义的伪概念是不是就意义全无?毕竟好些词语除了给人带来失败感而不是获得感,制造心理恐慌而不是心理认同。的确,概念的重要意义应该是能对世界上发生的事实有所描述——逻辑实证主义者如罗素、早期维特根斯坦支持这样的观点。人造的词语有时候多半参杂了“想象力”或者我们上面提到的价值期待,它们在世界上找不到对应的事实。但或许,这些概念产生出来并不是让我们费唇舌争执对错,或费精力去找它们究竟有没有对应事实。这些概念能流行起来、能被人使用去贴标签、去制造商机,其背后的生成机制和人使用它们的具体语境才更应受到重视的。
伪概念
从人为到虚假
伪概念利用了人们的“危机意识”。那些打着科学的旗号,故弄玄虚的概念,通常夸大其词。比如“酸性体质”这个说法,其实使用了一些临床医学的理论来点缀它,让人把它与一些疾病联想在了一起:身体长期维持在酸性情况下容易生病,甚至容易患癌症。还有像上述提到申请签证的例子也是如此。这些概念与夸张的后果联系在了一起,不止是制造恐慌,有的甚至到了恐吓的地步。这种紧张兮兮的感觉与现代社会人们的时间意识有关。譬如,电影《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里就形象地呈现出了“顺其自然”和“危机感十足”两种不同的时间:少女的手表指针顺时针移动得比较正常,中年的人的移动得更快一点,而老年人的手表上指针是在加速移动的。这种时间感受背后反映的其实是心态差异。少女不紧不慢地过着当下,相信偶然性,在电影当中把品酒当做乐趣,如果把她的身体视为酿酒桶的话,任何琼浆玉酿入了她口便酿造出了幸福和满足感。老人(尤其电影里那个叫“李白”的老人)感觉到“时日不多”,总活在一个“结点将至”的恐慌中,因此任何的美酒入其口仍然是空虚和不满足。
现代社会中的人,心理时间其实更像影片里中年人的手表时间:总是快于我们眼前这些钟表的。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日程表、周计划甚至年计划来帮我们快速运思一番“接下来,我要……”。但有些人的心理时间可能是接近那个叫“李白”的老人的,总是惶惶不安,虽然并不知道自己究竟不安在哪里,总是迅速地往前规划,但无论实现规划与否都填不满这种不安的感觉。对于身体健康的过度敏感和担忧,其实就受到这一时间感和“结点将至”的心态的影响。商家利用的就是人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危机意识,一种“防范于未然”、不断加速地感知未来、加速地去规划未来的心态。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作者: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版本:商务印书馆年5月
与这一加速感知未来、加速规划未来心态相应,由于时间线在心理上被放得太长,反过来就会造成自己对当前定位的失败,自己反倒不知道当前究竟要达到什么程度,究竟要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具体的人。概念终究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但知识时代让新词语成倍速度增长。国家语委语言应用研究所年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就统计出,当代汉语每年出现个左右的新词语,平均每天出现3个。而到了年,因越来越多的网络媒体加入,各语种的语料以每年2亿字词的规模增长。惴惴不安的时间感会迫使人们追逐那些新异的概念,并尽可能全面掌握这些资讯在自己的手中,以便于更好地“规划”。如果说一个地方有自己的方言的话,那么“新词语”就成为了“社会方言”。但这就好比一个想要买一双高跟鞋的人,走进了一个八层楼高的高跟鞋专卖商城。那些讨人厌的概念就像是不合脚的高跟鞋,并不是别人推销来的,而是自己踩进去的。
当自己也在用这些抽象模糊、未经时间考证的概念来对照自身时,就会产生对当下自我认同的混乱。比如“文艺青年”,原本是用来指涉一些有知识并偏爱艺术,带着浪漫情怀,且愿意表达私人性情感(包括欢喜和哀伤)的青年。曾经等同于“有气质”或“有个性”。但是现在因“不切实际”,“矫情多愁”等,成为了一个贬义词。这与青年对于自身的认识发生了变化相关。曾经骄傲地展现天性、展现个性被认为是合理的,但社会的理性化以及“成年人”这个词背后的“成熟”,意味着个体有理性和有教养,意味着自己能对情绪和本能的控制。虽然,现在对“展现天性”扩大化理解,又造就了“熊孩子”。
一些概念被生产、创造出来的时候其实很具体,很符合当时的语境。但脱了语境之后,它就没法再还原到具体的人身上了,而这些概念在使用中就会成为伪概念,成为被人们讨厌的标签。
概念的生产其实都是有人参与的,它既可以描述事实,也可以包含人的期待或者评价。有些令人反感的伪概念,或许一开始并不那么讨厌,它的流行能反映出深刻的社会问题,以及这背后人们的社会心态。如此看来,所谓“伪概念”似乎不能用奥卡姆剃刀一蹴而就地“剪除”干净。但值得珍视和提醒的是,愿我们在大肆使用和传播这些概念之前,都能够有所觉知、有所思考。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高佩;编辑:张婷。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
直接点击关键词查看以往的精彩~
保温杯与中年危机
郭敬明
《权力的游戏》
教师工资
《二十二》
人性恶
低欲望社会
《我的前半生》
蔡澜
年中好书
六神磊磊
寒门难出贵子
恐婚
冷暴力
林奕含
钱理群
衡水中学
读书日
平庸之恶
假课文
自闭症
法律与舆论
原生家庭
性教育
古典诗词
刷热点
胡适
国学低俗化
弟子规
年度好书
高房价
抑郁症
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