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荀子经典第十六篇强国节选五
荀木白引言
《荀子》经典被称为帝王之术,治国、益民、合生活。在当时战国末秦国初,礼崩乐坏,战乱不断,恶欲膨胀,各种不符实际的百家学说蹦出世面,儒家思想已经岌岌可危,荀子思想犹如一道光,受命于乱世之际,传承儒家,合并百家,形成一套“荀学”治世经典。其弟子李斯和韩非子,得其真传精髓。李斯助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中国集权管理制度;韩非子创立法家,奠定了中国法律根基。
力术止,义术行,曷谓也?曰:“秦之谓也。威强乎汤武,广大乎舜禹,然而忧患不可胜校也1。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2,此所谓力术止也。”曷谓乎威强乎汤武?“汤武也者,乃能使说己者使耳3。今楚、父死焉4,国举焉,负三王之庙,而辟于陈蔡之间5,视可司间6,案欲剡其胫而以蹈秦之腹7,然而秦使左案左8,使右案右,是乃使雠人役也9;此所谓威强乎汤武也。”曷谓广大乎舜禹也?曰:“古者百王之一天下,臣诸侯也,未有过封内千里者也。今秦南乃有沙羡与俱10,是乃江南也。北与胡貉为邻11,西有巴戎12,东在楚者乃界于齐,在韩者踰常山乃有临虑13,在魏者乃据圉津,即去大梁百有二十里耳14!其在赵者剡然有苓而据松柏之塞,负西海而固常山15,是地遍天下也16。威动海内,强殆中国,然而忧患不可胜校也,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此所谓广大乎舜禹也。”然则奈何?曰:“节威反文17,案用夫端诚信全之君子治天下焉,因与之参国政,正是非,治曲直,听咸阳18,顺者错之19,不顺者而后诛之。若是,则兵不复出于塞外,而令行于天下矣。若是,则虽为之筑明堂于塞外而朝诸侯20,殆可矣。假今之世,益地不如益信之务也21。”
——出处《荀子·强国》
注释:①胜校:胜[shēng音生],尽。 校[jiǎo音较],计数。 ②轧:倾轧。 ③乃:只。 说[yuè音阅]:通“悦”。使:服役。 ④楚父:指楚顷襄王的父亲楚怀王公元前年—前年在位。公元前年,楚怀王受骗入秦,被秦扣留。公元前年,怀王逃出秦国,奔赵,被秦人追还。公元前年,怀王死于奏。 ⑤三王:指楚国开创、受封和称霸的三个君主,即鬻熊、熊绎、庄王。 庙:这里指神主牌位。 辟:通“避”。 陈:原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诸侯国,在今河南淮阳及安徽亳县一带,都城是宛丘(今河南淮阳)。公元前年为楚所灭。此当指陈城今河南淮阳而言。 蔡:原为周分封的诸侯国,春秋时受楚所逼,多次迁都。平侯迁新蔡(今河南新蔡),昭侯迁州来(今安徽凤台),称下蔡。公元前年为楚所灭。此当指下蔡而言。辟于陈蔡之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年),秦大良造白起攻楚,破楚都郢,楚退保于陈城。 ⑥伺:《集解》作“司”,据宋浙本改。间:间[jiàn音见],间隙,空子。 ⑦案:语助词。剡[yǎn音掩]:举起。 胫:小腿。 ⑧案:犹“则”。 ⑨能:《集解》作“乃”,据宋浙本改。 ⑩沙羡:地名。汉代属江夏郡,在今湖北武昌县西南。 与俱:和……在一起,一带。 ?胡:我国古代西北部的少数民族。貉[mò音末]:我国古代东北部的少数民族。 ?巴:古代国名,为秦惠文王所灭,在今四川省东部一带。 戎:我国古代西部的少数民族。 ?常山:即恒山,在山西浑原县东南。汉代避文帝刘恒讳,改名常山。但此山在临虑之北数百里,不但与韩国的地界不合(据下文可知此常山属赵国),而且与“逾常山乃有临虑”也不合。此“常山”疑当作“临虑山”。即今之林虑山(在河南林县西北)。 临虑:战国时韩国邑名,汉称“隆虑”,东汉避殇帝刘隆讳改为“林虑”,即今河南林县。 ?圉津:当作“围津”,或作“垝津”,在今河南濮阳西南。大梁:魂国国都,在今河南开封西北。有:通“又”。 ?剡然:割削的样子。苓:通“灵”(两字古音同),指灵丘,在今山西灵丘东,因东南山有赵武灵王墓而得名。 塞:堵塞,行不通。松柏之塞:种有松拍的要塞,疑在赵武灵王墓附近,因其墓种有松柏,故称。 西海:当为赵国湖名,在常山西南,即今山西浑源县西南西方城附近。 固:固、塞[sài音赛]、隘、阻,四字同义并列,都是指险要的地方。这里用作动词。 ?此节末句“此所谓广大平舜、禹也”当在这句下,今译文移正。 ?威:指上文的“力术”。反:通“返”。文:指上文的“义术”。 ?咸阳:战国时秦国国都,在今陕西咸阳市东。 ?错:通“措”,放置,指不讨伐。?明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宫殿,凡朝会、祭祀、选士等大典,均在此举行。 译文:“强力的方法行不通,礼义的方法行得通。这说的是什么呢?”回答说:“说的是秦国。它的兵力比商汤、周武王还要威武强大,它的领土比舜、禹还要广大,但是忧虑祸患多得不可胜数,提心吊胆地经常怕天下各国团结一致来蹂躏自己,这就是我所说的强力的方法行不通。”为什么说比商汤、周武王还要威武强大?回答说:“商汤、周武王,只能使喜爱自己的人听使唤罢了。而现在楚王的父亲死在秦国,国都被秦国攻克,楚王背着三个先王的神主牌位躲避在陈、蔡两地之间,观察适宜之时,窥测可乘之机,想抬起他的脚去践踏秦国的腹地;但是秦国让他向左他就向左,让他向右他就向右,这是能使仇敌为自己服役啊。这就是我所说的比商汤、周武王还要威武强大。”怎么说是比舜、禹还要广大?回答说:“古时候各代帝王统一天下、臣服诸侯,境内从没有超过方圆上千里的。现在的秦国,南边便占有了沙羡及其周围一带,这是长江的南面了;北边与胡、貉相邻;西边占有了巴、戎;东边,在所占领楚国的土地和齐国交界,在韩国的军队已经越过了常山而占有了临虑,在魏国的军队占据了围津──即距离大梁只有一百二十里了,它在赵国的军队大刀阔斧地占有了灵丘而盘踞在松柏丛中的要塞上、背靠着西海而把常山作为险阻:这是领土遍及天下啊。这就是我所说的比舜、禹还要广大。它的威武震撼了天下,它的强大打败了中原各国,但是忧虑祸患多得不可胜数,提心吊胆地经常怕天下各国团结一致来蹂躏自己啊。”这样的话,那怎么办呢?回答说:“节制武力而回到文治上来,任用那些正直忠诚守信完美的君子来治理天下,并同他们一起参与国家的政事,端正是非,治理曲直,听政于咸阳,顺从的国家就放在一边不去管它,不顺从的国家才去讨伐它。如果能这样,那么秦国的军队不再出动到边塞以外的地方去而政令就能在天下实行了;如果能这样,那么即使在边关以外的地方给秦王建造了明堂而使诸侯来朝拜,也差不多可以办到了。当今这个时世,致力于增加领土实不如致力于增加信用啊。”木白引申这段经典阐述了秦国的军事很强大,秦国的领土很广阔,但是忧患不断,原因就是不能实施礼义制度。
附:
荀子简介
荀子(约前~前),名况,字卿,战国后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为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年五十,始游学于齐国,曾在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的稷下学宫任祭酒。因遭谗而适楚国,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县)令。以后失官家居,著书立说,死后葬于兰陵。著名学者韩非、李斯均是他的学生。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荀子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是不断地积累知识、培养道德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思想上,与孟子“内省”的思路相反,他更强调“外积”。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更侧重于“学”,其教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荀子通过教育可以改变自己的恶性,从而成为君子乃至圣人,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君子,因为人性是随着环境和教育而向多种途径发展变化的,其关键在于人本身的主观努力,这就是所说的“积”。在荀子看来,无论是知识还是道德,都是由于积累而成的。荀子在重视主观上“积”的同时,也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这就是他所说的“渐”。他认为,通过主观的“积”和环境的“渐”,能够使人的本性发生根本的变化。
荀子教学特别重视对学习态度的培养,他把学习态度归结为“虚壹而静”,特别强调专心有恒。总之,只有做到虚怀若谷、精神专注、头脑清醒,学习才能取得成效。
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他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教师的作用关系到国之兴衰,原因在于,“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是治国之本,而教师正是传授“礼”和实行“礼”的关键。
荀子提出“性恶论”,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省说”截然相反的教育“外积说”,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他关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学习过程、教师地位与作用的阐发都颇具新意,予人启发,其中不少主张对历代封建教育与政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外荀子在兰陵收徒授业,传《五经:诗、书、礼、乐、春秋》之义,授“帝王之术”,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把《诗》传给弟子毛亨和浮丘伯。
把《书》传给了弟子韩非和李斯。
把《礼》传给陆贾。
把《乐》传给公孙尼子。
把《春秋》传给弟子张苍(再传弟子贾谊)和陈嚣。
1、毛亨:战国末年鲁国人,隐居今沧州市河间市),整理《诗经》。
2、浮丘伯:齐国思想家,楚元王刘交的老师。
3、韩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名非,韩国人,著有《韩非子》。
4、李斯:法家思想,楚国人,吕不韦门客,丞相。
5、陆贾:西汉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著有《新语》。
6、公孙尼子:乃荀子弟子,有《公孙尼子》二十八篇。
7、张苍:西汉初丞相,活了一百多岁,整理了《九章算术》,弟子贾谊(思想家)。
8、陈嚣(xiāo):西汉扬州人,孝成皇帝刘骜的老师,官至太中大夫。
一门两子家,两相两帝师。
两子:韩非子,公孙尼子;
两家:诗家毛亨,思想政治外交家陆贾;
两相:秦相李斯,汉相张苍;
两帝师:楚元王师浮丘伯,汉孝成帝师陈嚣。
《荀子》荀子第一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三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四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五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六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七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八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九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一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二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三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四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五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六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七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八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十九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一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二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三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四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五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六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七篇——大略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八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二十九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三十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三十一篇——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第三十二篇——原文及白话文
END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