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我原本善良,毋需培养
人本性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争论不绝于耳,从过去一直到现在。
孟子认为人本性是善良的。他把人的本性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这些都是天生就有的。为了论证这个先天性,孟子提出了"四端"。孟子的"四端"是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公孙丑上)
荀子提倡性恶论。荀子的论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荀子所说,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是善的。
孟子把食色和仁义都看作是出于先天的人性,其中仁义是大体,食色是小体;仁义好比是熊掌,食色是鱼。荀子则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
孟子与荀子的不同的观点至今还影响到我们。我们对这个人性善恶的认知也左右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关系等问题。
我认为人本性是善良的。
美德不是修来的,因为他本身就在我们身上。我们给不了别人自己没有的东西,我们也修不来本身我们不具备的东西。每个人都是金子,之所以不能发光,是因为上边覆盖了太多尘土。
荀子所说,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是善的。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有问题。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现象,那些没有经过教化的平凡人很多时候比有教养的人善良人文明的多。
在偏远地区的农民与繁华都市有教养的人面对一次意外的交通意外可能反应完全不同。我们通常会看到农民之间相互致歉问候,如果没有问题,大家各自走各自的路。在城市中的交通碰撞小意外,有教养的人可能会停车理论,阻碍交通。
卢梭在《怜悯是人的天性》中曾说:“在社会动荡不安时,在街头发生争吵时,奔赴现场的总是平民,而行事小心的人往往避而远之;把打斗的双方拉开,挺身出来阻止诚实的人们相互撕拼思维,往往是市井小民和菜市场的妇女”。
我们必须看到一个事实:人即使没有受到教育的熏陶也不愿意去做恶事。
善良是人类天然具有的美德,这个美德不需要人类去思考,去培养。她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意识的,培养是后于意识的。虽然很多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而获得美德——善良,但是如果人类的美德要依靠人类去培养的话,人类也许早就灭亡了。
那么为什么人会表现各种各样邪恶呢?我们随处可以在报纸、杂志、新闻、电视上看到这样的信息。
原因很简单,美德被邪恶遮蔽了。我们去学习,去修身,受教育,不是去培养,养成美德,而是去发掘被埋藏的美德。
每个人都是璞玉,外边覆盖的东西即使是臭气熏天,但内在仍然有光亮。这就是有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告诫。也有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宽恕。普通动物从来没有这个能力,但人有。人有愧疚之心,赎罪之心。
那么我们的被什么遮蔽了呢?被人类的原罪所遮盖。
九型人格告诉我们人类有九宗罪,分别是愤怒,骄傲、虚假嫉妒贪心、恐惧、贪吃、欲望、怠惰。这些罪都和欲望有关,都与自我优越感有关。
这些原罪被国家、家族、个人经历所强化与影响。深陷入原罪中的人看不到自己的美德,也看不到别人的美德。于是彼此都恐惧不安,担心别人伤害自己。为了保护自己,大家彼此伤害。这就是有人认为人都是邪恶的重要原因。
在自我寻找美德的过程中,有一句善良天性的格言很重要:“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
不要把自己迷失在外形外相追求中。对金钱、房子、车子、地位、权利、美食、美女、刺激、快乐的过度追求并不能让人拥有美德,反而可能会刺激邪恶。这也是荀子认为的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如果人类只在这个向度里,人确实是邪恶的。
但,人类还有一个向度——意识之光。当你了解到你真正的身份就是意识本身,而不是意识所认同的那些事物,那些欲望。也就是关于你本质的最终真理,不是你是这或你是那,而是“我本是”。
停下来,听听内心的声音,那些美德就在你内心深处。
去掉任何外在的东西,你蓦然会发现。
我“本是”善良!不需要别人的培养善良。
这个认知的价值在于,教育者不必再想着改变别人,你只要能看到被教育的本体,教育结果自然事半功半。在人际关系中更是如此,我们可以用美德唤醒彼此的善意。让生活更美好,不是吗!
沈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