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刘纪璐丨荀子的品德伦理学如何应用于机器人

发布时间:2021/4/7 20:47:57   点击数:

前言

本文是笔者整个研究计划「儒家机器人伦理学」的一部分。承续前面对孔孟伦理学发挥于机器人伦理维度的建构,本文讨论如何将荀子的品德伦理学应用于机器人的伦理设计。

本文的第一节阐述荀子的品德伦理学,指出其对道德理性的重视。第二节展现将荀子的伦理理念应用于机器人伦理可以进行的方向。第三节比较荀子的伦理方案在人类社会上跟在机器人建构上的同异点以及优劣比较。

导论:人工智能的难题

传统人工智能(GoodOldFashionedArtificialIntelligence;GOFAI)的设计是本于计算与符号运作的模式来界定智能,在程序上先界定行动的普遍公理,然后依据公理系统的符号演算来制定机器人的下一步行动。在人工智能的历史上这样的设计程序遇到许多难题,其中最严重的是所谓的「框架问题」。

框架问题(TheFrameProblem)

框架问题在狭义的原始用法上指如何以公理系统设定下一个行动的框架,因为从一个行动到下一个行动中间可变跟不会变的因素太多,无法一一以公理界定。举例来说,我们对人工智能的设计公式往往是以「条件句(conditionals)」表示的:「在x+y+z…都满足的情况下,采取n的决定」。但是「前提」里面的变数可以无限多,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整个条件句要成立的框架成为我们无法界定的空泛描述。

常识问题(TheCommonsenseProblem)

在广义的用法下,「框架问题」演变成以制定公理系统和计算演变来捕捉世界情境中的种种变数与不变数的困难。这个问题不仅展现了传统符号主义的局限,也显示了任何「由上到下(top-down)」,亦即以普遍公理来制定行动抉择的设计程序,在实践上成为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世界的不断变化与多元发展模式无法以事先设计的程序来表达。

人类没有这样的困难,因为人类的行动是奠基于从小学来的常识,情境中的许多因素不需明确界定,我们也可以直观理解。

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工智能可以击败世界围棋冠军,却无法在常识生活中拥有三岁孩童的反应能力。这个广义的框架问题就叫做「常识问题」。

发育性机器人(DevelopmentalRobots)

要使得机器人能真正在世界实际情境中运行,我们必须承认「世界是其本身最好的模型(theworldisitsownbestmodel)」(Brooks:5),而给予机器人在世界中活动,与环境互动,而从中学习的能力。这种思维代表「自下到上(bottom-up)」的设计进路,让机器人从日常选择所使用的零碎规则中逐渐发展出自己的行为准则。

设计者赋予机器一种处理汇总信息的学习能力,这些信息是机器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对由自己的行动所产生的结果的总汇。为了让机器人形成某种行为模式,设计者可以建立一个奖励系统,鼓励机器人采取某些行为。

伦理设计模型

在西方的机器人伦理学的讨论中,康德的义务论和功利主义是两种最流行的伦理方案。两者都属于由上到下的进路,因为这两种伦理学都致力于界定普遍性的道德法则,作为个体行为抉择的凭据标准。

品德伦理学(virtueethics)对机器人伦理设计的走向不是由上到下,设立普遍道德原则让机器人遵守的模式,而是一种混合式(hybrid),融合由上到下以及自下到上的两种设计思维。

品德伦理学设计模型

品德伦理学不可能纯粹是给予机器人完全开放的学习平台,让机器人以设计好的智能在情境中自由学习。

品德伦理学设计的要求是在设计上给予机器人一些特质(或是选择倾向),以此来规束机器人的行为抉择。也就是说,一方面我们事先界定机器人应有的品德;另一方面我们以机器学习的模式讓機器人在各种情境中作出抉择,得到正面或负面的回馈,而从中逐渐建立一些行为的模型。

道德机器人的未来发展

要有实际的用途,机器人的伦理设计必须包含机器学习的能力,从不同的互动中接受错误与自我改正的可能性。

日后机器人的发展一定是要走这种路线:一方面在实验室中制定机器人的基本行动思考模型;一方面将机器人具体嵌入于世界中,从与人类社会的交流互动中持续学习调整。

在预期这样的远程发展之下,我们必须事先在理论上探讨我们要如何来设计可以融入人类社会伦理的机器人。

荀子的伦理方案是建立在他对人性的预设上:

人在本性上就是以利益为思考中心的小人:「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荀子.荣辱》。

人出于血气之属,天性必偏爱己亲:「凡生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爱其类…有血气之属莫知于人,故人之于其亲也,至死无穷」《荀子.礼论》。

人生而好利疾恶:「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荀子.性惡》。

人又致力于追求感官之享受:「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荀子.性惡》。

同时,荀子假借舜之口批评人的品德不贞:「妻子具而孝衰于亲,嗜欲得而信衰于友,爵禄盈而忠衰于君」,是以「人情甚不美」《荀子.性惡》。

总结来说,人的自然情欲「偏险悖乱」,是以为「恶」。

荀子的理性伦理学

在他对人性的这种体会之下,荀子的伦理方案强调礼义之治,师法之教,环境之影响,学习之重要。这些就是荀子所定义的「伪」:「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荀子.性惡》。荀子对人类的伦理方案是一种重视理性思虑,群体规划的伦理愿景。

将荀子的伦理方案应用于机器人伦理是个相当大的挑战

首先,机器人跟人类不同的基本之处是人类自然是「性」的发展,而机器人则完全是「伪」的成品。

在构造材质上,机器人不属于血气之类,不会偏爱其亲,没有感官之嗜欲,不会以私利私欲争夺逞强,更不会有人情之种种不美。

荀子以「伪」化「性」,以理性来规范人情的伦理计划是否根本对机器人用不上?

最后,荀子的道德理论以儒家传统社会架构为基础,他讲究重礼义,尊圣人,制法度,待师教,这种种提案是否真能适用于未来的机器人社会?

I.荀子的品德伦理学方案

荀子的理性伦理学

荀子对人性的看法基本上是肯定理性的不可或缺性,并且强调以理性对人情人欲的调节。(在讨论先秦儒家的道德心理学时区分「理性」与「情感」当然是不尽人意,因为先儒没有把理性与情感二分化。在荀子的语法中,「心」之官即是如今讲的「理性」。)

个人的道德是来自个人的理性自觉,主动接受外在环境的教化与规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成立道德的习性。要是没有社会的教化与个体内心理性的管理,个人的不当情欲便会无法抑止,而导致恶的存在。

他称人心的认可判断为「可」,但是在个体的理性判断之上还有一层客观的道与理作为标准。人心必须自觉审视思想欲望是否合乎「理」。

由此可见,荀子接受客观标准的存在,而人的理性思维应当以客观标准为己身的标准。这个客观标准也叫做「道」,而即使圣人也需以道为准。

正如孔子视知道、闻道为士子终身之职责所在,荀子也强调士子应当致力学习以知「道」,以道来规范人心的理性判断。

对荀子的品德伦理学主张,我们可以归纳出如下的重点:

1.伦理社群的成立

2.礼的维护

3.法度的制定

4.道德标准(义)的界定

5.基础品德的培养

1.伦理社群的成立

荀子首先认可人的社会性,合群性,这是人类群居的基本条件。在群居的环境下人与人能和平共存是人能够胜于禽兽的一个要点。

同时,群体若是没有伦理礼法的规范,只会是一群乱民,「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荀子。王制》。这样的群体不是个体自择同处的对象。因此,人的群居条件就是伦理社群的成立。

择乡就士

跟孟子笃信人的道德感可以从内培养扩充善端的乐观看法不同的是,荀子认为人要成德,不能单单靠自己的努力,而绝对需要外在环境的支持。荀子深信环境熏染的功效,而云:「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荀子。劝学》。

荀子强调「择乡就士」、「求贤师」、「择良友」,可见这是一个吾人通过理性判断所作出的抉择。

选择适合的伦理社群是荀子承续孔子之思想,但是在荀子的理论中,个人的意志与能力远不及孔孟的评价。这个对伦理社群的重视是荀子伦理学一个最重要的特色。在这样一个社群中,个人会从同侪与师长那儿学到自己行为的基准。

2.礼的维护

外在环境对于个人道德培养的重要不仅在于四周的人,更在于社会中的礼仪法度。荀子把礼视为对治人情人欲的处方,来自先王圣贤的制定。由于人的贪得无厌,社会的维护不能没有完善缜密的规划。

如果人人都欲望「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社会的资源分配不可能达到人人尽欲之所求,那么人群就容易纷扰不安,争夺不止。在荀子看来,「礼」不是仅仅为礼仪形式,礼的的内容是建立于人群中的分别。

既然人伦关系有别,社会阶级不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必须遵守一定的准则。荀子的「礼」远远超过今日所说的礼仪、礼貌,而是一种政治与社会分化的制度。

礼的成立是社会秩序之本,是伦理结构之纲纪。是以,「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

3.法度的制定

除了礼之外,法度的制定更是治国安邦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荀子来说,法的成立是礼的制度化、公信化,而它们所彰显的是天下大道。只有当大道实现于国家社会的实际礼法制度时,争乱才能平息,百姓生活才能安定,个人道德才有可能精进。

在伦理上,荀子对有德者道德修养的要求是不仅能遵守礼法,并且能深知其意,是一种在知性上的理解。从士至君子至圣人,不同的道德修养层级对礼法的态度也有差异。所以从士到君子到圣人,不仅代表德性的长进,更代表知性的提升。

4.道德标准(义)的界定

荀子所谈的「义」有多重含义,跟孟子对「义」的概念不尽相同。许多学者指出荀子的义概念不是指人的内在道德是非感,而是指外在的客观道德标准、社会秩序。

孟子与告子有「义内」、「义外」之辩,然而在荀子的用法中,既有在外的「义」,亦有在内的「义」。此处我们先讨论外在的「义」。

前述的礼与法也是生于圣人之「伪」。它们代表社会具体的道德体系,而其背后的正当性则是由抽象的「义」概念来表达。礼与法都必须制度化、统一化,但是义则有变通之意,因为「义者、宜也」《中庸》。

「义」的变通性不会违反其合宜性,因为义的本质便是合宜。在此意义上,「义」可以说是对错的客观标准,或是公共的道德标准。

荀子曰:「义、理也」《荀子。大略》,可见「义」同时具有合理性与正当性。在《君道》一篇提到「公义明而私事息矣」,这里的「公义」概念是指公共伦理标准。在社会中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这个阶级秩序本身即具有合理性与正当性。

荀子曰:「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荀子。仲尼》。社会的公共伦理就是「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荀子。大略》,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不是一视同仁的平等对待,而是必须依照对方在社会中的伦常地位而相对待之。

5.基础品德的培养

除了以上种种「从外入内」的熏习教化,荀子也强调一些品德是士人君子都应该培养的。在此我们选择六个核心概念给予简述:

1.专纯一致

2.恭敬谨顺

3.诚

4.信

5.忠

6.义

专纯一致

首先,要培养心的专纯一致,不以他事他务分心。荀子曰:「学也者,固学一之也」《荀子。劝学》。如果心有杂念,不能专一,那么我们学任何东西都无法专精。

心能虚壹专注,才可以知道、明理,而免除受到偏见无知之蔽。

当然,培养这个知性之德的目标就是要知道、明理、去蔽。在荀子看来,道德的修养跟知性的追求是不可或分的。

恭敬谨顺

在为人处事上,荀子特别强调恭敬谨顺之德以进学。

荀子形容君子之德是宽容而不轻慢,清廉而不咄咄逼人,谨慎审察而不吹毛求疵。君子之言行不会盛气凌人,也不会粗暴伤人。君子外表恭敬谨慎,而内在仍然从容自在《荀子。不苟》。

可见在荀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位谦谦儒者,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且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在对上级的人以礼敬之,在与同侪处事时也会谨慎小心而避免惹祸上身。这样的人做任何事都不会出错。在这方面荀子的品德观似乎更近于在论述「坤」之德。

荀子对诚非常推崇,称「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荀子。不苟》。可见「诚」是种心理状态,是君子内在修养的最佳方针。

荀子曰:「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类至」《荀子。不苟》。在此他提到诚德是君子必保的操守,也是政事之基础。任何人际与政治关系若是缺乏了诚,不能表里如一,那么绝对不能持久。是以诚德也是群聚之本,礼义之所则:「著诚去伪,礼之经也」《荀子。乐论》。

在个人心理状态而言,「诚」不仅仅是不欺人,更是不自欺,因此君子要「慎其独」,在自己内心深处也不能有妄。

与「诚」紧密结合的一德是「信」。我们或许可以简略分别「诚」为心之德而显于行,而「信」,从人言,指的是口之德。内诚于心,外信于人。诚是信的先决条件,而信是诚的表彰。

荀子的「信」与「礼」、「法」、「义」一样,也是为政治国,管理社会之道。此之所以荀子曰:「政令信者强,政令信者弱」《荀子。议兵》。

另一方面,「信」作为个体的品德,也是维持社群整合力的必要条件。如果人与人之间不能彼此信任,那么沟通互动都会成为祸乱之几。「信」可以说是维系社会的环节。社会中的各行各业,商贾百工都必须以「信」为不可违悖之原则,如此社会的功能才能运作。

「忠」亦是一个重要的品德。荀子对忠与信常常并提:「体恭敬而心忠信」《荀子。修身》;「忠信爱利形乎下」《荀子。儒效》;「忠信均辨」《荀子。富国》;「致忠信」《荀子。富国;王霸;君道;议兵》;「忠信以为质」《荀子。臣道》…可见忠与信是结合在一起的品德。

尽管在《论语》中,孔子对「忠」的定义主要是对事不对人的,在荀子的语境中,「忠」则是个对上级的态度,常常用来定义为臣之道。

广义来说,「忠」是维护礼义规范的品德,因为在下位者以忠事上,正是用以维护社会中「贵贱有等;亲疏有分;长幼有序」的秩序《荀子。君子》。

最后,我们必须提及「义」的内在道德意涵。前面阐述了「义」作为客观规范的意义,但是荀子也认可「义」作为个人的内在道德原则。人「有义」,是以与禽兽区别开来。

荀子跟孟子不同的是他的内在义不是如孟子所言之一种道德情感,需要来自内心的扩充,而是来自由外向内的制约影响。在荀子看来,国君尊崇义,提倡义,建立尊卑有别的社会制度,发扬有公信的正义原则,这是用来限制人们为非作歹之奸诈。在上者的尊崇公义,也会带起一般人内心的正义原则,而能做到依礼节情、依义行事。

由公共伦理的正义标准内化为个人内心的道德准则,正是荀子所提倡的「化性起伪」:把自然的人性情欲转化为心在理性思考之下对道德原则的坚持。

小结

我们可以看出荀子的道德方案强调伦理社群公共规范的优先性。社群的伦理规范就是礼与义。个人的道德修养必须有外在的道德规范作为支柱,光是靠个人内在的情感、意志是不够的。而对外在道德规范的遵从则主要是来自个人的知性认知以及理性的自我规束。人只有在知性上知「道」明「理」,才会选择正确的道德榜样,主动加入这个伦理社群,而共同建构社群每个成员的道德规范。

在这层面上,荀子的道德规划近于西哲康德所想望的「一个有理性者的社群(a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339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