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黄仁龙戊戌随笔20篇
友情提示:
阅读完毕可能会耗时一个小时以上,可以收藏,以后有时间再品读,欢迎批评指正。
目录:
1、凇亭
2、问云亭
3、都匀坡头寨老井
4、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一一我的学书经历
5、我写篆书
6、莫友芝为龙藏寺碑宋拓本题名和跋文考(修改稿)
7、读书:黄牧甫曾学莫友芝
8、狂草闫安
9、他在牡丹盛开的地方——菏泽书法家刘石兄印象
10、狂放而不失静秀的有耳书法——郁民华书法印象
11、八大意趣不激不厉一一陈同龙书评
12、下笔明快利落欹正相生一一观天富兄写字
13、沉密神采任情恣性一一张光辉大草观感
14、淡定清逸见性情一一欣赏张涛松《都匀清民八景》
15、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一观同事王军兄桂林山水摄影
16、"春光正好"名家书画小品邀请展代表发言
17、山中七日一一投子寺为首届中国画僧班讲授篆隶书法课笔记
18、追寻我们曾经的"芳华"一一都匀无线技工学校原址重游
19、在卡帕多奇亚乘坐热气球
20、去色达
1\凇亭文/黄仁龙丁酉冬月,余住黔南。小寒后三日,与友四人驱车往都匀北郊山顶螺丝壳看凇。车行约半小時至山顶,山风凜冽,小雨蒙蒙,白雾弥漫,人鸟无声。视线不足十米矣。清代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是也。大雾弥漫,空間中上下全白。林木已被冰棱包拥,晶瑩剔透,冰清玉洁。如此景像在南方并不多见,大家起身纷纷下车拍摄。凇,云雾或雨滴水汽遇寒冷凝结成冰晶。此時山顶寂静,寒气倍增,仍见有人在其间行走、拍摄,相视而笑,又为天地间增添一份乐趣。见有一亭,被白雾所罩,被冰晶所围。就脫口而名曰:"凇亭"。但愿其意能描绘出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山顶凇图来。天冷,下山时人均无语。.1.7下午记于都匀清堂。
2\问云亭
文/黄仁龙中午与友人登山,都匀西山。山不高,沿青石板步道往上行约数百级就到山顶。登上山顶,太阳穿破冬日云层,空气一下子温暖了。问云亭不是一个亭,百米距离,旁边还有一个亭叫钟韵亭。二亭相互凝视,相互依靠。亭旁有十余棵苍松作伴,松树一直保持着优美的姿态。问云亭旁边正西山顶上是九龙寺,寺庙枣色墙壁和金色瓦顶渗透着佛国的气息。几个僧人师父身影在庙间穿梭,又化为我眼中的一道风景。颇为壮观的是九龙寺的台阶六渡门,门头禅语去年分别由安徽周继中写"智慧,河北刘兆辉写"精进",河南芦荻写"禅定",吉林倪俊冬写"忍辱",河北王镛写"布施",我写"持戒"。现已成为人们徒步登山一景。问云亭峰是西山的最高峰,亭有三级,登上亭上三级观景,俯瞰群山,匀城风景尽收眼底。剑江河水如同彩带飘逸,至北而南,穿城而过。突然想起,它记录的是匀城人民的哀愁和欢喜。这个亭名取得甚好,亭中看云,看云散云聚,看云卷云舒去留无意。亭中问云,又顿让人宠辱不惊,心境淡定。匆匆上山,又匆匆归去。.1.16下午记于都匀清堂。
3\都匀坡头寨老井
一一最甜还是家乡水文/黄仁龙戊戌新春,牙根上火隐痛,正悟着下巴发呆时,好友来电话邀约至都匀东杉木湖坡头寨看一口清代老井。早就听说有这口老井,但确从未见过。于是同意前往。车行不远20分钟左右就到达目的地,老井就在匀东湖边路边步行20余米即可看见,很近。杉木湖峰峦环抱,树木茂密。这些山岩、群峰围住了这一泓湖水,水质清纯又那么清澈。几只不知名的小鱼在水底悠悠地游着,是乎偶尔还会奋力地跃进出水面,荡起了一层层涟漪。那口老井就静静的躺在湖边,近在眼前犹如一位多年未见的老友,相对而视。王维有诗《画》云"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这时用在这里似乎也不为过。仔细观察,这口老井还真上有些年头。约近一米高的八边圆井由一整块石料镂空雕成,又置于井口上方,形成一个"凸"起的井。井水不停的往外冒出清亮的泉水,从不停歇。这是一口正宗的"冒沙井泉水"。问了一下当地村民,他们说坡头寨的村民都担井水饮用,已经很多代人饮用,泉水长年不涸。又观看泉井老石料的包浆,这样算来,这口井可近晚清。井口泉水那么的清,井中映着蓝天的影子,映着树枝的影子,井底的小鹅卵石乳白发亮也能看得十分清楚。摸一摸青石老井,试了试水温冰凉浸骨,拍了拍泉水,我们又增添了几分乐趣。如今这口井里的泉水已深入村民的血液,融入人们的生命。看到这口老井,就像一个印章一样刻在了我的身上,盖在我的脑心。那种情感只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显得越发深刻,犹如老酒,时间越久它越香醇。一口水井,代表了那个时代,也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水井里的水,永远冬暖夏凉,甘醇悠远。一口冰凉井水下肚,香甜可口,我的牙疼还真的好了几许。如果用此泉水泡壶都匀毛尖茶品茗,天下还会有比这更美好的事情么?!.3.5记于清堂
4\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我的学书经历文/黄仁龙光阴任苒,不觉时间已经从我身边溜走了。我出身在贵州山区军人家庭,姐弟四人。自小家境贫寒,父亲在部队喜欢书画,文章也写得好,算是个文艺军人,我学写书法是受到他的直接影响。我高一才开始学习临帖,家里唯一一本字帖是柳公权的《玄秘塔》。用父亲的笔墨纸砚,认真临了一个月。年小,也不知道什么王羲之、王献之,也不知宋四家苏黄米蔡,更不知道真草隶篆。临写得好的一些柳字楷书,父亲就走过来点评鼓励一下,如此而已。算是我的起萌阶段。高中毕业后读技工学校,然后留校任教还任学校团委干事。八、九十年代,学校的广告、通知、书画展览的事情都是由我主持和策划,我又是画国画又是写大字,度过了六、七年。当时有想找个书法老师指导我,那年我约为18岁吧,学校没有写得好毛笔字的人。有一个中老年的老师任学生科科长,会写些大字,我找到他他拽得狠,说到写毛笔字,他自信满满,他的成绩是他对我说的:“我在文化大革命写的大字报纸(重量),可以压死你!”话不投机,就没有再好好交往。怎么学大字,八、九十年代哪时没有电脑,也没有书法书籍。我发现学校图书馆唯一居然还订了一本《书法》杂志。规定只能在图书馆看,不能借出。人穷,也没有相机,我就用半透明的信笺纸,把喜欢的作品全部双钩出来拿回宿舍临摩。作品依稀记得有舒同、王遐举、欧阳中石、刘炳森、周慧珺、周志高等人…学校有几个青年老师也会画画写字刻章,他们干活的时候,我就站在旁边看,回家后凭记忆模仿着画和写。从那个时候起,心里就种下了喜欢艺术的种子。后来工作调动了,我以书法、美术设计和写通讯文章的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录取进入都匀市有线电视台任美工一职,主要工作是写硬笔宋体字,负责电视台的广告文字书写,有闲时,文字旁配上个小插画,美化一下电视屏幕。约十多年都干这活,也没有认真临帖和系统的学习书法。后来电脑进入电视台了,不用我大量写硬笔宋体字了。我又任电视台广告部主任。,工作事情多了,写字少了。至年的香港回归、98年的澳门回归之后,才开始认真写大字,参加一些州、市的书法活动。之后十年主要写行草,学兰亭,学宋四家,也写一些汉简。现在回味也是乱写的多,没有认真临帖,算是没有入门。年后,我因为组织了一些书法活动,又入了党,加上市电视台和州电视台合并为一个单位,我任从黔南州书协副主席又当选为黔南州书协主席,担子更大了。协会没有一分钱经费,仅有一个中国书协会员,我就想带动书法会员多入展省级展、入全国展,多获些奖,多几个加入中国书协。改变黔南书协一穷二白的面貌。十多年来,我组织和策划了一些展览,有《黔南州书法临帖展》、《陈恒安先生遗作展》、巜贵州省第五届书法临帖展》、《黔南12家书法展》、《重庆·贵州22人书法展》、《“交通杯”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全国水书书法大赛》、《国际“茶人会”中外书画百家作品展》、《“风雅黔南”全州书协优秀会员30人作品集》、《“黔之爱”全国书画名家作品义卖公益活动作品集》(共二届)等等。一边活动,一边认识书法高手,一边回家学习,临帖和创作。一边慢慢的稍稍的进步。组织和四川蓬溪、什邡,和重庆,和广东广州、清远,和陕西西安,和海南海口,和江苏连云港、和安徽马鞍山、和山东菏泽等地的书法交流。见到了很多好作品、和全国许多高手也传了一些技艺交流,我们的确增长了不少见识!近这十年,我和我们黔南州的全体书法会员一起,冲击省展、全国展,省级展入展获奖二百多次,中国书协办的全国展也入展近百次,有的还获奖。共有70人左右加入省书协,我和其他的会员共计18人先后加入中国书协,成为贵州书坛的一支生力军。书协也得到州文联每年拔付二万元经费。值得骄傲的是,我领导的黔南州书法家协会策划二个一百(书法家人)走进大射电移民新村和都匀古街为人民群众义务写春联,被中国书协授予"年全国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年后,我不以写行草为主了,发现自己写不好。放眼全国,不但全国行草高手多,贵州写行草的人也很多。想在这其中干出名堂确比登山还难。于是调转笔头,试着写隶书和篆书。这十年来,隶书中著名的二十种汉碑都通临过,有的临写还不止一、二遍甚至多遍。同时也一边学习秦砖汉瓦,把古字和线条质感运用到创作之中。省书协包俊宜、周运真、陈加林、杨霜、章维崧、杨昌刚、李维力、陈弘、刘宝静、邓健、郭堂贵、秦良静等老师都表示我在隶书的探索方面进步不小。贵州的师友陈明、吴勇、徐晓军、徐启刚、王世鹏、韩宗祥、岑岚、安天富、熊华禹、王河云等兄也是鼓励有嘉。这五、六年来,我自费外出学习参观了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台湾故宫博物院、巴黎卢浮宫、西安碑林、浙江省博物馆、河北省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馆、山西省博物馆、贵州博物馆等十几个大中博物馆,收集了很多资料和照片,沉醉其中,得到熏陶。我观看了一些汉碑原石、也看了一些摩崖石刻、还收藏了一些汉代拓片,这些都深深打动了我的心扉,感受到了汉碑壮美之感和博大之魂。正是这种雄浑厚重成为我对汉隶书体创作的基调,也是我多年来对隶书的审美追求。前几年我获得了贵州第三届专业美术书法大赛书法一等奖(唯一)、北京水墨公益基金会委员会提名为贵州省十大青年书法家、贵州省文联先进个人,现任贵州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隶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画》杂志书画院特聘书画家,又任贵州省书法研修院副院长、《贵州书法品评》杂志社主编,获第七届全国楹联展特邀、贵州省“茫父杯”双年展特邀、黔浙书法交流特邀等几十个展览特邀的荣誉,是后话了。我在河北美术学院书法学院任特聘教授(第五年了)讲授汉隶、清篆;在《书法传奇》编辑部全国网络媒体讲授“跟我学清隶”和“如何写好邓石如隶书”;在墨池学院(南京)全国网络媒体上讲授“跟我三步走学《礼器碑》”、"清杨沂孙小篆技法"、"邓石如小篆"、"唐李阳冰铁线篆等;在墨客学院(北京)全国网络媒体上讲授“八届楹联展创作篆隶班”黄仁龙网络课。我认真备课,以自己的实际经验和知识加上大量的书写视频,毫无保留讲授给学员们听,受到学员们的欢迎和好评。现在我主要学习和研究明、清人文彭、郑簠、邓石如、何绍基、莫友芝的隶书,也学习清人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莫友芝的篆书和一些唐李阳冰铁线类的篆书。这个过程是把学习汉碑碑刻的学习转换为学习明清纸帖书法,虽然现在还写不好,但书写比较有感觉,希望今后能够天天写,把篆隶写活写好。隶书于五体之中,上承篆、下启楷草。收放自如,又写胸中意趣,又发笔底深情。把隶书写得静气古朴是我的书法向往。从时间上来看,而清隶离我更近,又书于纸质作品居多,希望自己能够书法与时代相合的,接地气后作品出来。篆书是隶书之祖,写好篆书更能写好隶书,自己也是秉着坚持古法的心态学习,不敢一丝不苟。写出古法,写出劲道是我的追求。我同时也在追求“至善至美”!在我学习期间,得到众多书法名家的指导和指点,有北京张世刚、况尉、张国辉、一痴、杨中良、王蒙、董椅桥、张东明、舒杰、贺进、芦荻、郁民华、倪俊冬等;全国各地的有史焕全、张青山、刘石、闫安、彭飞、周继中、王鄘、刘兆辉、杜鹏飞、贺进、王敏学、王立场、薛明辉、乔坤龙、杨喜山、刘海龙等等,我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值得我有一点点小自豪的是,《贵州都市报》、《贵州画报》、《北京商报》、《文汇报》、《河北经济日报》、《中国书画报》、《中国美术市场报》、《教师博览》、《河北日报》、《河北考古研究》、《书法报》、《书法导报》、《大美术》、《丹青少年》等近家报刊都做了专题报道和介绍,说明我的努力也是得到公众的逐渐认可。贵州地处偏远,文化也较全国落后,以前交通和信息也相对闭塞。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贵州的发展很大了。我相信,未来我会写得更好些,我一直也在暗暗的加油。.12.15第一稿.5.2第二稿.5.28第三稿《中国书画报》刊登
5\我写篆书
文/黄仁龙今年一、二月贵州真冷。约三、四年前,因为题拨拓片的需要,我试尝写小篆。写了,写不好,特别难写。家里有一本清吴让之的小篆字帖,写了一、二天,写不了,线条歪斜、结构也拿不准。放弃。又过了一阵,又来写小篆,网上找了些资料,赵之谦的。还是写不好。后来见芦荻写、贺进写、王墉写、王河云、王世鹏诸兄写得很好。我就受到启发。把清代写小篆的字帖全部买了,也把西周的金文集、宋代的释梦英、台北故宫的金文书都买了,回家后反复看和学习。这几年是大量的临和划线。读书获知,篆书字划圆转,结构依六书之义,故唐孙过庭谓:“篆尚婉而通”。刘熙载则认为是,“此须婉而愈劲,通而愈节,乃可。不然,恐涉于描字也。”清人系列,邓石如的有名的小篆字帖我全部临完,有的还是多遍临摹,吴让之的也全部临完,吴大澄的也选临了不少,莫友芝的也临了很多,最喜欢的是杨沂孙的小篆,也最为用功许多。还有就是历代碑额,我十分喜欢其布局设计和线条的质感,见到的都临过。还有就是金文大篆,有名的二、三十个名帖,都临完。下一步是再系统的研究秦李斯、唐李阳冰、宋释梦英的小篆。进一步提高线条质量。还有吴昌硕石鼓文这一路风格的,再研究学习。工作之余,一边临一边创,把最新的临帖获取的知识(古人之味)又用于创作中去。丑媳妇也要见爹娘,自己也经常把课作发帖到朋友圈中,目的是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和帮助。自己写过一扇"临帖获新"作为感悟。通过这三年多的学习,自己越来越对小篆之美有感觉。现在写小篆作品也胆大了。一些古代拓片的篆书题跋也是更为成熟。当然仅仅是和以前相比,今后的路还后很长,探索还没有尽头。荀子《劝学篇》有言,"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用来论说学习工作贵在不断积累。二月的贵州很冷,南方没有供暖,室内和室外一样冷。有时写字手太冷了,就开一下暖风机。下面这些字基本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写成的。也锻炼了我的意志。二月的部分课作汇集于此,望得到大家的不吝指教。顿首了。.2.27于清堂
6\莫友芝为龙藏寺碑宋拓本题名和跋文考(修改稿)
文/黄仁龙莫友芝(~)字子偲,自号郘亭,又号紫泉、眲叟,贵州独山人。晚清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家,宋诗派重要成员。家世传业,通文字训诂之学,与遵义郑珍并称“西南巨儒”。莫友芝于清嘉庆十六年(年)五月初三时降生贵州独山州(今独山县)城北三十里的兔场(现更名为影山镇)上街家中。莫友芝着述甚多,他的《宋元旧本书经眼录》及附录、《知见传本书目》、《恃静斋藏纪要》,为目录版本学者所重视;《韵学源流》、《唐写本说文木部笺异》一卷等,为声韵、训诂研究作出了贡献;他的文学作品格调高,产量多,反映了当时社会各方面的现实生活。近几年,我四次到河北正定县隆兴寺观看并了解到,龙藏寺碑在典籍中多简作《龙藏寺》,隋开皇六年(公元五八六年)十二月五日题刻,正书,碑高二点一米,宽零点九米;碑文分别刻于石的阳,阴,左侧三面,阳三十行,行五十字;阴五列,列三十字;左侧三列,上列八行,中列六行,下列二行,右侧无字,碑额楷书“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十五字,结合碑文研读,得知此碑是为恒州刺史鄂国公王孝伶奉命劝奖州内士庶万余人修造龙藏寺后所立的,原石今在河北省正定县龙兴寺(原名亦称为龙藏寺、大佛寺)内。《龙藏寺碑》有隋碑第一的美誉,虽碑未署书者姓名,但楷法精美,气象和穆,出自名人之手当是无疑的,故历来被书家们所青睐,前人大部分谈论《龙藏寺碑》承前启后的意义,存六朝之遗韵,开唐楷之先声。云云。清同治己巳年九月深秋(年),旅居江南十年的莫友芝时年59岁,受吴门书局(今江苏)之邀,为龙藏寺碑鹪老拓本即号称为宋拓本题写碑名和作跋。此年纪的莫友芝,其书法已臻佳境,名满江南,又因特别受到曾国藩等重臣的抬举,书法艺术已达到其个人的高峰。我们知道,传统的龙藏寺碑拓本,大多是清乾隆时所拓。而莫友芝所题写的龙藏寺拓本为宋拓本,加上端方旧藏号称为宋拓的“张公礼”三字未泐本相校,则保存下来的完整的字更多,而且纸墨清朗。从年第一版中国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隋龙藏寺碑》印刷本来看,他题写的书名八字为:“隋龙藏寺碑旧拓本”。此八字为隶书,略参北碑风格,刚健有力、舒展自如。沙孟海曾评莫友芝的书法:“学邓石如篆书的,莫友芝最好,赵之谦、吴熙载其次。”黄宾虹则说:“弭叟(莫友芝晚号)喜金石,工篆隶,所镌印章,使刀亦如使笔,波磔有法,纯任自然,于新安、西泠各派之外独开生面。”现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协副主席的陈振濂先生在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时就对其书评道:“贵州曾出了一个莫友芝,其作品精到之处,不在赵之谦,杨守敬、张裕钊之下而或有胜之”,年初又题笔评写莫友芝篆隶不让完白(邓石如)的评价。不同时代的学者,对这样高规格的书家莫友芝,如此异口同声的盛赞,可见莫氏的书法成就决非浪得虚名。题名之后,莫友芝又作小楷跋文:“真书至初唐极盛,而初唐诸家精诣北朝无不具有至开皇大业间即初唐矣。此碑(龙藏寺碑)置褚登善诸石中,直无以别知即所从出也,前乎此武平六年(武平,北齐后主高纬年号,年)道兴造像记后乎登善王居士砖塔铭皆是一家,眷属前辈至谓砖塔乃集此碑字为之。固不必然亦可见波澜莫二矣。碑(龙藏寺碑)在正定城中大佛寺,额字犹完好如新,其结体即开伊阙佛龛,其精悍夺人又与张神囦额字分道扬镳。鹪老此本(龙藏寺碑拓片)较近拓多完七十余字,尤可宝贵,当别求精拓额字合之。同治己巳九秋持示。郘亭眲叟莫友芝于吴门书局因识。”跋文中题到“王居士砖塔铭”,有人说此跋为为王居士砖塔铭作的序,实谬误论断。跋中“碑(龙藏寺碑)在正定城中大佛寺,额字犹完好如新”,加之此跋在题名八字“隋龙藏寺碑旧拓本”之后,就是专为此碑龙藏寺碑作的跋文。《龙藏寺碑》就是一篇不朽的代表作,中正宽博、和穆凝重,保存了六朝碑刻的气度。褚遂良《孟法师碑》敬客《王居士砖塔铭》甚至张旭《郎官石记》,都承延了《龙藏寺碑》的香火,它们在结体上几出一辙。莫友芝的跋文也就是这个意思了。莫友芝自幼勤奋练字,据传,他用土红当墨,每天都要练写一定数目的字。时间长了,无论楷、隶、篆书,每字均要临上几百次,叠起来点画皆一一吻合,令人掠叹。平时他还喜欢谈碑论帖,对于汉代的篆刻深有研究,曾写了许多跋尾,说明自己的见解和体会。《清史稿》记载说,他“真行篆书不类唐以后人,世争宝贵”。晚清一个贵州籍书法家莫友芝,旅居江南,不负使命,为隋代第一碑龙藏寺碑拓本题写的名字和作跋文,文化和书法的意义重大,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多次出版,中国文物出版社在八、九十年就曾四次印刷出书,卷首均印莫友芝的题名和跋文,这一连多次的出版发行,所学者众多,影响巨大,的确值得我们珍憶。.9.3《贵州文史研究》刊登
7\读书:黄牧甫曾学莫友芝
黄仁龙\辑
晚清,莫友芝长黄牧甫38岁,在黄牧甫又名黄士陵不足20岁时,莫友芝(贵州独山人)已经是曾国藩的幕僚,是晚清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家四体皆精,宋诗派重要成员。家世传业,通文字训诂之学。再之后被后人评他与遵义郑珍并称“西南巨儒”。当然,黄牧甫最大的成就也是让世人瞩目的,他自小就对篆学发生兴趣,八九岁即操刀习印。十四岁时,家园被毁,不久父母亦相继去世,从此失学。因生活所迫,曾随从兄在南昌开设照相馆十多年,籍以糊口,期间开始了业余的鬻印生涯二十八九岁时,他在南昌出版了《心经印谱》,不但表现出厂卓越的才华,更窥见厂他对明清印派的深入研究。黄牧甫59岁去世,其篆刻对后世影响巨大。在西泠印社出版的《黄牧甫旅粤书迹图证》(黄耀中著)一书中P16页,说道:"黄牧甫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接受青少年时期教育的。他父亲的《祝瑞堂诗抄》刊于同治三年(年)四月,莫友芝篆书书名页,此前一年莫友芝在黟县县令张仁法手里得到现在才能看到的说文版本,唐人写《木部》残本。黄牧甫显然受到莫友芝的影响,后来在广雅书局锔刻的《黄士陵双钩篆隶》中便锔刻了莫友芝篆书二种、隶书一种、楷书一种。而在广雅书院为张之洞代笔的《许君说文解字序碑》中,明显看到融进了莫友芝的书风……"(文见图1、2)。后来,黄牧甫得到盛昱、王懿荣、吴大澄等名家的指点,扩大了视野。后人评黄牧甫是晚清印坛上一位开宗立派的篆刻大师,是继吴让之、赵之谦之后,与吴昌硕同时期崛起的一位印坛巨擘。当然,这是后话了。注:图3,黄牧甫书法。图4,莫友芝书法。
8\狂草闫安
文/黄仁龙狂草是有生命的,犹如同一匹奔驰的战马,似离弓的铁箭!唯有思想激情、内心奔放的人才能驾驭它、训服它。这个人就是闫安。草书几乎包含了中国书法的所有笔法,它既有自身的约定俗成的规矩与法度,但又能允许作者在此基础之上自由发挥,而狂草在此方面,则更具有想象和发挥余地,达到淋漓尽致的境界。认识闫安后这近十年,感觉到他总在寻梦,内心的狂草梦。他的这个梦,是纯正而经典草书之梦,是与古人对话,汲古出新的一个大梦!“入狂草境,生喜欢心!”真真就是比喻他。闫安狂草之路无疑是孤独的,为了追找草书的艺术精隋,他除了寒窗苦练三十载、废纸三千之外,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北碑南帖,庙堂书法,都用心揣摸。他还是九进西藏和到尼泊尔寻找心里的圣佛,路上的坎坷艰辛可以想象勾勒,他为的是把自己的身心融入这大自然中。这里的蓝天和雪山是圣洁而美丽的,脚下的道路却是泥泞的。他就这样一边走一边写,作品涵盖大榜草书和蝇头大小的小草书,作品数不胜数,无一不是手到擒来,他又以中堂条幅、手卷册页、多条屏组合为其主要形式,其草书以朴拙古劲意境和苍茫雄浑的气势,给人一种巨大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得怀素、张旭笔意,他的作品线条优美动人,墨色又多变将枯、浓、淡、湿、涨五色墨法,极富艺术感染力!奔放、豪迈正是他的特点。闫安他以帖学为主攻方向,无论二王手札,亦或篆书汉碑、旭素狂草,金石篆刻,花鸟国画都不放过,广泛汲取营养。近年来,他把二王尺牍、孙过庭《书谱》以及怀素小草《千字文》的神采、气息融合到一起,其狂草营造着魏晋那种散淡的气韵和明人书写状态,可谓是当代帖学碑学合一的积极探索者。闫安的狂草,如果要用专业一点的术语来解答,那就是他的作品中始终贯穿了字体结构和布局上采用大小相间、疏密互映、斜正参差的笔法字法。他用笔大胆、心有成竹,每行字既造成跌宕的险势,又造成了充满古意的草书新形象。他落笔如飞,巧妙利用点、线、面的各种变化,以及用空白巧妙切割,使书法具有音乐般的节奏感,富有美妙而动人的韵律。他兼长篆书、篆刻、行、草书,尤以草书为最。其书多用中锋回腕,笔墨淋淳酣畅,气势雄伟跌宕,酒酣作字奇态横生。他的功力很扎实,悬腕作字,笔力遒健。有唐张怀瓘《书断》云"有若山形中裂,水势悬流,雪岭孤松,冰河危石,其坚劲则古今不逮。”之意境。多年来,他的作品屡获全国书法大奖,又得兰亭奖,在全国掀起闫安热。激情的闫安,性情的闫安,狂草在他作品里是他真切生活性情的流露!狂草之旅,闫安兄正在路上。第一稿,年9月18日于河北美术学院教师公寓第二稿,年12月29日于贵州黔南清堂
第三稿,年5月18日
《安徽文艺》刊登
9\他在牡丹盛开的地方
——菏泽书法家刘石兄印象文/黄仁龙菏泽古称曹州。菏泽前几年我和河南书法家梁冰兄同行去过一次,刘石兄带我们参观了曹州牡丹园,让我这个南方人见识到了什么是牡丹花节。那就是牡丹花百花齐放、百花争艳、五颜六色、景色艳美、游人如织的大场景,和这么多姹紫嫣红的牡丹花零距离接触,让人深刻体会到明代文学家汤显祖那一名句“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意境来……这五、六年来,随着书法活动的增多,我和刘石都能在活动中见面,北京、上海、安徽、山东,还有贵州的活动等等,刘兄也是热心前来助力和捧场。对书法的忠诚执着和待人的厚道敦朴、热于助人是他的本份和本性,这么多年来,一直未改。也是我对他的评价。前几年,借去河北美院教授书法之余,我和刘石兄在北京拜会了他的老师张世刚先生。那是一个下午,春和日丽,北京豆各庄衍溪张世刚老师的工作室,我们一起谈书法和理想,听张老师讲他的书法观。我一边品茶一边观察,刘石总是听得最认真!记得刘石兄跟世刚老师讲,定陶现在发现并整理一座汉墓,名为灵圣湖汉墓,年列为全国六大考古发现。此墓是定陶王后丁姬在《汉书·成帝本纪》中有记载的:“建平二年(前5年)六月庚申,帝太后丁氏崩(定陶汉墓或为汉哀帝母亲陵寝)。”其中在墓顶上发现了1.3万块“绝大多数砖上面有文字”的封顶用砖,“文字有朱书、墨书、刻写、戳印四种形式,还有刻划符号等等。年被列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待以后修建完毕开放后,大家可以一同前往观赏品鉴。世刚老师亦表示是的确值得一看。定陶归属菏泽市,新建设完成的定陶美术馆就是馆长刘石兄在负责打理。二十多年前,年,21岁的刘石创作的书法作品就入展全国书法新人展,之后又有入展全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作品又被人民大会堂收藏,年少聪颖过人,出道很早,算是一个年轻的“老书法家”,年加入中国书协之后脚步一直没有停歇,之后又有十多次国展入展获奖和几十次的全国大型书法活动邀请展的参加,是一个活跃在全国一线上的书法家。观看刘石书法,用笔清健活脱、用墨深厚滋润、构图新奇大胆、气韵流畅生动!展纸研墨,捉笔挥毫,他总是成竹在胸,挥洒自如。特别是草书线条和线质之美让我惊讶。似有一种优雅高贵、一种淡定从容的感觉出来,线条之美今人书法家中并不多见。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论云:“下笔便有凹凸之形。”中国书法之特点,无论何种书体,须追求气韵生动的效果,而气韵体现于神采,而神采又本乎于心,非外力所成。刘石兄不仅以萧散简澹之趣见长,行草书还以篆隶笔意书法,已臻妙境!观其人,似敦厚木讷,但骨子里确裹着刚毅、眼神里透着坚定。这种刚毅和坚定越发渗透到他的笔端,若用下面这些词汇“雄迈大气、朴茂生动、沉着痛快、瑰奇多姿、线质飘逸、笔墨传神”来描述他的书法特点亦不为过。草书长线条之美,古人有张芝、张旭、怀素、山谷、青主、觉斯……书法线条美是一个系统整体的美,以线条结构为具体形象,以抽象的思维理念为思维形象,给人产生一种舒适的艺术美。然则刘石的长线条和这些古贤似有所同而又不同,相同的是生命力和行笔中的技巧之力,不同的是他的长线更多体现出的是一份游刃有余的从容和优雅。刘石兄还与全国一些草书高手也是结为好友,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我知道的就有贵阳陈加林、上海严亚军、北京芦荻、淮南闫安、平度隋守训、荔波申学军、聊城刘胜民、临汾王敏学、北京郁民华、含山周继中等等…再过二个月,菏泽牡丹又要盛放,我们合作的一个书画展览又要开展登场,当看到花开,看到牡丹花的雍容华贵、高雅气质和闲庭信步的气质,我更希望在展厅或者是在书册里,尽在刘石兄的草书中得到体现,这种愿望更为强烈。年2月17日于清堂。
《名家名作》刊登
10、狂放而不失静秀的有耳书法
——郁民华书法印象文/黄仁龙有耳之称,就是郁字,乃是郁民华兄自己的简称或者笔名,取善听八方言,博采众长之意也。一年前就答应为民华兄写一篇评论,后来一直未能交稿,主要原因是未能感受到他写字时的那种独特环境。什么独特环境呢?就是他曾供职于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单位派他在非洲苏丹工作了五年,当然业余时间也是笔耕了五年。当时我还没能认识他,是通过新浪博客看到了他的生活和创作,一个身处境外的书法家立刻受到我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3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