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文章之道与思想表达

发布时间:2022/2/27 14:05:26   点击数:

俞大维在《怀念陈寅恪先生》一文中曾提到陈寅恪喜欢《荀子》一书,并认为“荀子是儒门的正统”。在一般人的常识中,说起儒家,必称孔孟。其实自史迁以下,一直到汪中、章太炎,强调荀子重要的学者代不乏人,但他们背后的学理判断则多有不同。最近拜读刘宁的新著《汉语思想的文体形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1月),对荀子为何重要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刘宁认为,荀子对于儒家的义理,缺少超越层面的探讨,而更加注重在经验层面融会百家,辨析异同,由此阐发儒家的精神。

因此,《荀子》一书的写作便继承了《尚书》的君臣训诫和《国语》的贤人教诲传统,特别重视通过经验层面的“述说”和“辨析”,来达到对于教化之道的直接表达。这就和《庄子》的抽象玄远、《墨子》的逻辑丰富、《韩非子》的条理明晰有所不同。秦汉以下的子学著作大多受到《荀子》的深刻影响,它们不重玄远的形上之思,也没有复杂深刻的逻辑思辨,而是侧重经验化的经验化的、以“述说”和“辨析”为主的荀子式荀子的文章。也就是说,在如何表达思想上,《荀子》一书对于后代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以上的概述希望没有曲解刘宁的精彩论断。不过,刘宁此书并非专为讨论《荀子》而来,她以《荀子》一书为讨论的起点,从而引出一个更大的问题,即中国古代思想表达的文体传统。刘宁在研究韩柳古文的时候,发现韩愈很少写作标题带“论”字的论体文,而柳宗元却与之相反。这种文体选择的不同偏好,折射出韩、柳二人的思想存在着深层的差异。

由此,刘宁开始留意思想表达的文体形式。她进一步思考:“经学、子学和文章传统的不同文体,表达功能有何差异?不同文体的起伏消长和思想史的演变,有怎样的联系?”(《后记》,第页)带着这些问题,刘宁进入了这个文学史学者、哲学史学者、思想史学者都没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651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