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浅析经学在秦朝时的坎坷,与汉初时期的复兴

发布时间:2023/3/18 15:02:05   点击数:

从秦代到汉初,是经学发展最低潮的时期,不受学界的重视。秦始皇时期,经学因当时社会政治的特殊环境以及传经人自身的原因,导致经学遭受了“焚书”“坑儒”等几次厄运。

同时,它给这一传承带去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对其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打击。秦二世在位时期,残存经书的存在、学者的研习、民间经师的默诵,为后期经学的复出储备了条件。

秦亡后,楚汉相争令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造成松懈,汉初之时,汉高祖刘邦对政治环境治理制度相对宽松,给经学的提供了良好的复出环境。再加上当时社会的推动,多方面因素的结合下,共同推动了经学的复出和复兴。

一、经学在秦代时期的遭遇

经学是在历史的进程中缓慢形成的,周公未留有经书,却是奠定了我国历史上文学的基础,是经学的开始。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开辟了经书的价值,将这一文化扩大至社会的各个基层;

战国时,孟子发展了《诗》、《书》之教学,荀子发展了礼、乐,最终确定下来了经学的具体形式。儒家思想在先秦时期备受尊崇,但是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一切发生了改变。

1、秦前期时期经学的传播

先秦的儒家文学大多来自于荀子传播的思想,然而由于当时战乱频繁,诸侯间恶书籍礼制的约束,毁掉了许多典籍和礼乐,孟子的“仁政”之说也被弃用。

随着统一的方向趋于明显,各学派对自身的理论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以用来适应新的朝代需求,儒家文学也必须紧社会步伐,与社会进行磨合。

荀子在以礼为本的基础上吸收了法治,他肯定了法治的作用,但是反对暴力执法。荀子此次的改变,是对传统儒学的一次重大改造,增强了儒学对当时社会的适应能力。

荀子作为当时的一代大儒,门下弟子自然数不胜数,师门兴盛,弟子众多,是当时传播儒家经学的主力军。秦朝前期时,统治者虽未用儒学,却没有给予明令禁止。

社会延续了先秦的思想,学习儒家经书者仍有许多。以荀子的学术地位,对秦朝前期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经学的遭遇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经历了“焚书”“坑儒”两次致命打击!起因是因为儒学与法学的一次斗争,这件事直接引起了对中国学术发展影响甚大的“焚书”事件。

《史记》中关于此事件的记载较为详细:儒家学术者,秉承着在新权下发挥儒家学说、建功立业和维护皇权的目的,却忽略了新时代的特征和政治氛围,提出的言论违背了当时秦始皇大一统的思想。

李斯以法家立场严厉指出:时移世异,不应将之前的思想再用于当下的社会,儒家文学不适用秦王大一统的思想。

而后又站在帝王的角度进一步讲明,诸子百家自由言论迷糊大众,会对政权构成威胁。讲明其中的利害关系,李斯上书秦始皇:“关乎于儒家文学,应禁之。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这一言论被秦始皇所认可,并在之后得以推行。“坑儒”事件是以儒生为代表的人与秦朝政治矛盾处于白热化的表现。秦始皇所谓的“天下书不中用者”,多指与政治理念不合,威胁到法家言论外的其他思想。

当时全面搜查中,不只包含了儒生,只因儒家文学地位显赫和对民间的影响较为甚大,所以是以其为代表,后人称之为“焚书坑儒”。

3、秦后期经学

秦后期主要是指胡亥统治的年代,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年,却为经学的复出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从《史记》中对秦始皇“焚书”的记载,其一,除却诸侯国史几乎全部被焚毁外,诸子百家语、《诗》、《书》等应当一概未焚,焚书禁学只是针对民间组织。

其二,民间医药、卜卦、种植之书亦不在焚毁的范围。由此可知,秦始皇焚书并非为了断绝某种传承,而是为了实行大一统的文化专制。

秦朝后期,仍然有两部分儒生在进行传经互动,一为朝廷的儒生博士,二为隐身民间的儒生,他们为后来经书的复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汉初经书的复出

汉初,民间有各种经书流传,其中多以汉王朝统治者出身鄙野、没有文雅等,当时很多学者认为经学可能从此之后再无发展空间,彻底断送。

然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确实出人意料,正因如此,经学才实现了成为正统思想和官方学术的跨越。

2、汉初各经书的流传

在汉高帝年间,儒家学术的影响在悄然生长,《史记》、《汉书》中均有记载。《易》的流传,让卜卦之术又一次流传至民间;《诗》、《书》、《礼》、《乐》《春秋》等,让儒家思想再一次被世人所知晓。

由于汉初时期,天下刚趋于稳定,现存史料中对当时经学的复出和传授记录不多,纵观历史长河,从经学本身发展的延续性和传经人授教的情况可以看出:

经学在当时复杂的环境中,一直在积蓄力量,等待复出的机会。秦末汉初正是管理宽松时期,散布在各地的经学如同“种子”发芽一般开始生长,传播,逐渐走向明面。

3、经学的复出

经学的复出在汉初各地均可见,其中以齐鲁二地最为明显,齐鲁两地因文化上的特殊地位,在经学复出的发展中占有重要作用。

齐国是人口大国,虽后期被秦国统一,但在此之前,齐曾经是学士文人聚集之地,曾是先秦学术高峰的代表。

齐国当时有一讲堂名为“稷下学宫”,历经几度衰荣,到战国末年仍一度兴盛,聚集了当时许多有名望的各派学者,享有学术自由。

后来历经了秦朝的低谷时期,在秦王的专政下,萌生了更多对经学自由的渴望。因此在新王朝建立之后,故齐之地的传经人便开始活跃起来。

汉初许多著名于史册的大学者,一般都是出于齐地;汉初鲁地经学复出的原因和特点都与众不同。

在这片地区,以孔孟思想为代表,儒家思想渗透了这片大地,造就了当地学术的自由空间。《汉书》中有对鲁文化的讲解,班固称“文学”是鲁地人的“天性”,“好儒”是鲁地的风俗。

齐鲁之地因特殊原因成为了经学复出的“温床”,但在先秦时期,各地的学者也一直在努力保存儒学文化,因此汉初时,各地经学便如同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其实细观《史记》、《汉书》的记载,儒学的传承在秦始皇大一统之后也从未断绝,汉武帝上位初期,依然可以看出经学昌盛的开端。

三、经学复出的原因

刘邦建立汉朝后,一直忙于统治朝政,从后世文献记载可以看到:“汉初统治者忙于正定天下,继而因功臣皆为武力之臣,不通文雅。”多半人对于汉高祖统领的群臣看法为有勇无谋的莽夫。

在这种松弛的社会环境下,经学抓住复出的机会,而后一跃成为百家之首。探究经学复出的原因,按照当时社会的发展可以细数为外部因素与内在原因。

1、外部因素

其一:汉初时,被秦朝律法一直压制的儒学文人得到松懈,“焚书坑儒”对当时儒学造成了致命的打击,千方百计保存下来的经书终于可以重见天日。

带着对学术的信仰,新王朝的出现,让这些儒士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在新王朝传播儒学思想成为了他们努力的方向;其二:汉初时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为经学的复出提供了可能性。

汉虽承秦制,但在政治、文化领域等政策放的宽松,恢复了社会上言论、文化的自由,在这种情况下,各学派纷纷再度兴起,开启了百家争鸣的初端。

2、内在原因

内在其实是经学成为汉代主流的原因,一种学术思想能够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与它传播的思想不可分割,很大程度上要取得统治者的赏识,对统治者有一定的帮助。

汉代初期特殊的社会背景下,虽造就了经学复出的机遇,但能够做到后来让统治者独尊,更多来自于他自身的特点。

经学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不同时期的传经人都会根据自身所处的时代,对它进行改变,这也让儒学有了更多的包容性与适应能力。

儒生在传教经学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为实现这种理想奋斗,对社会起到积极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经学逐渐得到完善,更适用于汉初时期的文学发展。

四、总结

经学的遭遇与复出,即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与经学本身传播的性质脱不开关系,是时代的产物。经学历经时代的发展,至今仍被学者传颂,这便是它的魅力所在。

经学产生于现实生活之中,带给我们的思想并不止局限于书面,更多的是学习它能够跟随社会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802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