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无待而逍遥,自然而逍遥,无穷而逍遥
中国人必备五本书:《论语》、《孟子》、《荀子》、《韩非子》、《老子》、《庄子》。前三本在中年前读,后两本中年后读,也可以都读。特别是失意者、不得志者可以到《庄子》那里找到避风港或精神疗养所,《庄子》拯救了千千万万的中国士人。读《庄子》先读内七篇,第一篇《逍遥游》是最重要的。《逍遥游》言逍遥乎物外,任天地而游无穷也,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者是本篇主旨。
本篇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先写鲲化鹏怒飞的大美,再写虫鸟的无知,点出大小之辨,接着写两种类型的人,他们都是有所待的,最后点明无所依赖的生活才是逍遥游的含义。
第二部分写两组对话。一是尧让天下,许由谢绝。二是连叔说出神人的脱俗品质,强调了名实之辨。
第三部分写两组惠子请教庄子的故事。一个故事讲要善于用大,一个故事讲“无所可用”的大用,强调了有用无用之辨。
那庄子告诉我们怎么样能够做到逍遥游呢?过上无所待、无功名的生活,才是逍遥的生活。本文先解读第一部分。
一、天地是生命的舞台
庄子在整篇展现了天地间各种类型的生命角色,包罗万象。我们予以列出。
植物:芥、榆、枋、大椿、蓬蒿、林、五谷、树、瓠、瓢、樗
动物:鲲、鹏、蜩、学鸠、朝菌、蟪蛄、冥灵、斥鹦、鹪鹩、偃鼠、狸牲、敖者、斄牛、鼠。
人物:彭祖、汤、棘、宋荣子、列子、尧、许由、庖人、尸祝、肩吾、连叔、接舆、藐姑射山的神人、处子、舜、资章甫的宋人、越人、四子(王倪、啮缺、被衣、许由)、惠子、庄子、魏王、龟手药者和买者、吴王、匠者。
自然现象(自然环境):北冥、南冥、青天、云气、海运、野马(春天泽中之游气)、尘埃、水、舟、坳堂、六气(阴阳风雨晦明)、风、日、月、爝火、时雨、河汉、径庭、冰雪、樽俎、藐姑射之山(在北海)、露水、大浸、大旱、金石流、土山焦、尘垢秕糠、汾水之阳(尧都)、大樽(酒器)、江湖、斤斧。
人文现象:文章之观、钟鼓之声。
这么多不同类别和形态的生命体,在广阔的天地间依依生存,他们展示各种多姿多彩的生命态度,自己表现自己,自求生命的活路,追求各自逍遥的生命和快乐。
那庄子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生命形态,主要就是体现它们生命的有限性和依赖性,有限性就是企欲破除的生命障碍,为下文作铺垫。
二、所有的功夫都是有待的
生命变化的第一个实例是鲲化而为鹏。
庄子一开始就写“北冥有鱼”,北冥不是北海,是指水际无涯、水天一色、玄深幽远的遥远境地。鲲原指鱼子,不断突破水的阻碍而长大成鲲,这是由小变大的生长历程。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大”是中心旨趣,因为鲲是主角,“大”是鲲的灵魂,它慢慢发育长大,大到不知道有多大,终于突破了这局限,“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化”才是最关键的,“化”是向上的转化,立体的发展,是突破形体的局限而作无穷的演变。“化”是修养功夫到达一定程度时,超脱物累,精神上扬,而化入道体。一个新生命开始转进了。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鲲化成鹏,不能久留水中,必须振翼而飞,奋立起飞,故而声如怒号,双翼把天空都遮盖了,声势很大。海动而生风,大鹏就乘风而飞,飞到“南冥”,“南冥”不是南海,是天际的无边,是“天池”,那是大鹏的归宿,即天池旁的逍遥之乐。
但是,大鹏靠翅膀和风力从北冥飞到南冥,但没有风的扶摇鼓荡,大鹏也无从超然横越南北,还要待海运、待六月息、待风,表明大鹏尚在有所待的有限情况中,在“天池”边休息也只有六个月。
大鹏怒飞之后,让蜩、学鸠决起而飞,作了境界对比,印证“小知不及大知”,并显示:物无大小,皆有所待,皆有所限。
接着出现斥鹦笑大鹏:“你将要往哪里飞?我在蓬蒿丛中飞来飞去,也很得意。”他自困于生命的有限性,这就是小大之辩。
接着转入正题,写人,写修养功夫的不同层次。
宋荣子笑那些世俗的人,他们为官、乡、君、国所限,但却自以为大。那宋荣子凭什么笑他们呢?是因为宋荣子也自认为,自己有一套不受外物影响的功夫。宋荣子固然忘掉了世俗的名,做到不动心,但仍未忘功,仍未忘掉自己,没有在心上做功夫,仍然不能释怀。
列子出场了,是追求神仙方术的修道之士,他可以忘记荣辱成败,免于在人间世行走,但他还要依靠外在的风和时间的限制,若遇下雨,他就不能随心所欲,仍然是一个有所以待的人。
三、进入无待而逍遥的境界
最高境界的人出现了:“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是庄子理想的修养功夫。
如果能够把握天地的本性,顺从六气的变化,畅游于无穷的世界,他还有什么必须依赖的东西呢!
“正”,一是指万物的自然;二是指天地赋予万物的正性正命。
“乘天地之正”就是发挥生命之正受,以完成天地之常道。
“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
“御六气之辩”就是驾御六气的变化,都能顺其自然。
“游无穷者”对接到“大”,就是与天地相合,与万化同行,才是真正的大,无穷的大,无待的大,无限的大。
人文生命的限度:己、功、名。
人的一生就是为己、功、名所累,庄子认为都要一体化解。
所以说:至人无一己的私念,神人无功业的束缚,圣人无名声的牵挂。
无己即无心,即心空无物的生命情境,就是不再执著于自我,不要自我设限。
无功名即忘掉功名,充实道德。
无己化己,无功化功,无名化名。
“无”是心灵自我化解的修养功夫。
人忘掉自己、忘掉功名,就会自在逍遥,达到逍遥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