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王制经典名言10句,王夺之人,霸夺之

发布时间:2024/10/8 15:25:33   点击数:

《王制》,出自《荀子》,旨在阐述荀子的「王道」主张。荀子认为要想一统天下,就要施行王者之道。

在《王制》一文里,荀子提出政治上要行仁义、隆礼仪、重法制。不同于孟子的「法先王」,荀子提出「法后王」,主张效法当代圣明君王的言行制度,还要因时制宜。

本文选取《王制》经典名言10句,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

贤能的人不必按照等级进行提拔,

软弱无能的人应该立即给予罢免。

罪魁祸首不需要教育就可以杀掉,

普通百姓不需要行政就可以教化。

点评:荀子的为政理念。提拔贤能的人,不要看他的身份等级。对于软弱无能的人,要立即给予罢免,也不要看他的身份等级。

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

即使是王公士大夫的子孙,

不守礼仪,也要归入庶人。

即使是普通老百姓的子孙,

如果真有学问,行为端正,

又很好地遵守礼义,

就归入卿相士大夫。

点评:反映了荀子的「隆礼」主张。能隆盛行礼,就可以说是有道之士,反之,则是无知之士。

夫是之谓天德,王者之政也。

这就是所谓的天德,

圣王们的整治措施。

点评:「天德」即上天化育万物的恩泽。荀子在《不苟》里提到「变化代兴,谓之天德。」

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两者分别则贤不肖不杂,是非不乱。

对怀着善意而来的人要以礼相待,

对不怀善意而来的人要以刑相待。

若将贤能与不贤能的人区分开来,

是非就不会混乱。

点评:荀子认为,如果能将贤能的人与不贤者区别对待,那么天下的英雄豪杰就会来到这里。是非不混乱,那么国家就能治理好。

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

选用贤良的人,

提拔忠厚的人,

大力提倡孝悌,

收养孤儿寡妇,

救济贫穷的人,

若能做到这样,

百姓就安于政治了。

点评:荀子认为,老百姓安于政治,那么君子就能安于职位,国家就能治理好。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君主,就像船;

百姓,就像水。

水能浮起船,

也能倾覆船。

点评:在荀子看来,圣明的君王看重老百姓的力量,懂得要想安定,就要爱护百姓。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

王者争夺的是人心,

霸者争夺的是盟国,

强者争夺的是土地。

点评:王道争夺的是人心,霸道争夺的是盟国与土地。在荀子看来,王道能使天下诸侯臣服,而霸道虽能与诸侯盟国一时为友,但终会因各自的利益,陷入争斗。

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

仁爱高于天下,天下人就会亲近他;

道义高于天下,天下人就会尊重他;

威望高于天下,天下人不与他为敌。

点评:荀子认为,如果君王推行王道,那么将收获仁爱、道义、以及威望的力量。

饰动以礼义,听断以类,明振毫末,举措应变而不穷。

用礼仪来端正自己的行为举止,

用法令来决断政事,就能明察秋毫。

对变化做好准备,就不会束手无策。

点评:在荀子看来,王道的根本在于能够隆礼仪,重法制。如此就能在变化万端的时事中,应付自如。

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道过三代谓之荡,法贰后王谓之不雅。

治国之道不能超过三代,

法律制度不能违背后王。

治国之道超过三代,叫作流荡;

法律制度背离后王,叫作不正。

点评:荀子提倡的「法后王」,也即是「法今」,效法或遵循当代圣明君王的言行、制度。荀子的这一主张,在当时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94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