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李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谁能想到他的崛
他在衙门里当差专门抄写文书,有一天,奉命整理衙门的米仓,发现了几只又肥又大的老鼠,正因为这几只大老鼠,他变身“高富帅”的励志大戏从此拉开了序幕。
他叫李斯。小时候的李斯跟同辈的小伙伴看起来没有什么不同。父母辛辛苦苦做苦工赚一点银子,勉强可以送他去学馆读几年书。
唯一比其他人略有优势的是,李斯的字写得还可以。十五六岁以后,同一个地方身强体壮的孩子们都去应征打仗了,但是李斯身体不怎么好,连水桶都担不了,父亲见他身体不好也不催他去应征,花了些银子给他在衙门里谋了个刀笔吏的工作。
李斯倒也能耐下性子,当时不到二十岁的他,在衙门里安心抄了几年文书。由于每天大量的抄写工作,促使他的书法水平也长进了不少。
抄文书时间长了,李斯就发现了一个问题:这文字太混乱了,同一个字就有好多不同的版本,然后之前的人抄写的时候,每个人又用了不同的写法。这么随意的使用文字,他的工作经常性地陷入各种混乱。
这让李斯非常的烦恼。
直到有一天,李斯奉命去查看衙门的米仓,发现米仓里有很多吃得又肥又大的老鼠。这要是其他人,可能也就是想办法把老鼠赶走就是了。但是李斯却陷入了沉思,他想起来平时在厕所看到的老鼠又瘦又小,跟这些在米仓的老鼠差远了。人不也一样吗?如同老鼠一样,生活得好与坏很大程度上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他想,我李斯也不至于太差吧?
之后他果断地辞去了刀笔吏的工作,告别了父母,背起行囊去齐国求学,拜在了荀况门下。
荀况就是荀子,他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上学时的时候,课本里都学过他的《劝学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数年之后,李斯在荀子的学生中出类拔萃,除了韩非子,无人能与之相比。当时的秦国正有意吞并各国,李斯觉得这是他施展才华的机会。于是告别老师,西行到秦国施展拳脚。
到秦国之后,正赶上13岁的嬴政刚刚登基,相国吕不韦总揽朝政,李斯就请求在吕不韦的手下做事,得到了一个叫“舍人”的职位。
吕不韦很赏识他,过了一段时间,提拔他为郎官,这样他就有见秦王的机会了。利用见秦王的机会,他不停地给秦王提各种意见,尤其是让秦王着手离间山东六国,然后各个击破,最终相助秦王一统天下。
公元前年,秦始皇刚刚统一天下,李斯建议秦始皇“书同文”,也许他想起了年轻时做刀笔吏时遇到的烦恼,而且他也清楚,这种混乱会给国家带来什么样的伤害。
此时的国家,也急需一种统一的官方文字来颁发各种文书和章程,
李斯和赵高便奉秦始皇之命,创作了标准字样,这便是小篆。小篆并不是照搬秦国文字,而是在秦文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规范和修改工作。
小篆作为最开始的统一文字,应用时间虽然不长,后来很快被更容易书写的“隶书”代替。但是可以让李斯略有一丝欣慰的是,小篆并没有从我们的文化中消失,之后两千年的时间内,小篆虽然不再通用,但是一直是严肃场合的首选书体。
后世对李斯的评价可以总结为六个字:有原则,没底线。他的原则就是帮秦始皇建立一个强大的帝国。但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没有底线。
很显然,李斯必然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做的很多事情之中,“统一文字”恐怕是为数不多的可以有正面评价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