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孔子的叮咛君子无理不动

发布时间:2021/8/26 11:59:47   点击数: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疗效最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140727/4434735.html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代表了一种完美、理想的人格。作为一种修身的标准与境界,“君子”尚不及“贤人”与“圣人”,但“君子”毕竟修养可得,人人可至。人若要达到“君子”的标准,就一定要讲道德、懂法纪、守规矩,和悦平易,彬彬有礼,遵道而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无理不动”。

孔子强调“理”,是基于它的天然合理性。孔子说:“礼也者,理也。”礼义、礼仪的“礼”,就是道理的“理”。为什么要“无理不动”?说起来这道理很简单,违背法度,为何行动?不合规矩,怎么能做?然而,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循理而动、无礼不动并不容易。所以,我们看到了许多违法乱纪、作奸犯科的人,看到了许多违背道德、损人利己的事,这样的人和事,与对“君子”的要求相去甚远,甚至大相径庭。

为了使人们知礼、明礼,从而遵礼、守礼,孔子与早期儒家进行了多次论述。孔子说:“夫礼必本于太一……所以达天道、顺人情之大窦也。故唯圣人为知礼之不可以已也,故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孔子论述了礼的起源,论述了礼的价值与意义。《礼记》中也说:“凡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故谓之礼。訾之者,是不知礼之所由生也。”礼合乎天地之道,顺乎人情人心,如此说来,知礼明礼是境界,遵礼守礼是道德。有人诋毁礼,无视规则与法度,是不知“礼”的本来意义。无论是邦国、集体,还是家庭、个人,如果不遵礼而行,就会使根本摇动,招致败亡。

中国礼乐文化深深扎根于广袤的文明土壤中,“郁郁乎文哉”的周代礼乐文明代表了当时中华文化的最高水平。作为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或者作为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礼对人的行为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指导意义。人的教育与成长在于使人成为合格的社会人,使人具有健全的人格,如此才称得上“成人”。人们认识到,“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理解礼的内涵,按照礼的规定行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所以,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礼者,谓之成人。”一个人以礼为标准矫正自己的行为,以礼为准则理解是非、荣辱与曲直,这样才算一个“成人”。

遵礼而动,依理而行,说到底是一个修养问题。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人具有遵守礼的自觉,礼的规范才有可能得到落实,才不会只说在口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真正的明礼应该知行合一,体现在日常的具体行为中。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说“涂(途)之人可以为禹”,只要切实努力修身,即使再普通、再一般的民众,也会有不一样的格局与气象。是的,具体工作就是修炼,普通岗位也是道场,所谓“无理不动”,应该是无论身份与地位、不分时间与空间的。

孔子处在“天下无道”的时代,那个时候,礼坏乐崩,违礼之事层出不穷。正因如此,孔子及早期儒家才充分论述了礼的方方面面。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时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孔子认为已经不可能看到圣人了,能看到君子就可以了,他还是呼唤人们循理而动、依礼行事。孔子又接着说:“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

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他认为自己不可能看到善人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也就可以了。虽然难以见到“圣人”“善人”,但能看到“君子”“有恒者”也就可以满足了。而事实却是,孔子看到虚妄浮夸、扭捏作态、弄虚作假者比比皆是。

人们常说“心安理得”这个词语。“得理”才能“安心”,遵礼得理才问心无愧。一次,孔子与弟子谈论“三年之丧”,宰我觉得三年为期太长。孔子问他:“在父母丧期内,吃精细的米饭、穿锦缎制成的衣服,你心安吗?”没想到,宰我却说“心安”。在孔子看来,孩子出生后三年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父母去世后孩子守孝三年乃天经地义。君子居丧,吃美味不香,听音乐不乐,正常起居于心不安,这才是正常的。于是,孔子无奈地说:“你觉得心安,就那么做吧!”

凡事扪心自问,问自己“是否心安”,不失为有效的修身方式,这也是“恕”道的要求。人具备了基本修养,凡事做到心安理得,就会达到一种无愧怍、无忮求,心胸坦荡、恬然自适的人生境界。

不难理解,既然“礼”就是“理”,那么,拘泥地对待“礼”就不合理。正如孔子所说,夏商周三代之礼也是不断“损益”的关系,礼的内涵不变,但礼的形式一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全面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国礼乐文化,才能把握其实质,继承其精髓,与时俱进地予以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

杨朝明先生,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孔子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年7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博士。曾任曲阜师范大学《齐鲁学刊》编辑、孔子研究所所长、孔子文化学院院长、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现任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和《孔子研究》编委、中国诗经学会常务理事等。

出版学术著作《鲁国史》、《儒家文化面面观》、《鲁文化史》、《周公事迹研究》、《儒家文献与儒家学术研究》、《出土文献与早期儒学研究》、《孔子事迹编年会按》、《传统文化要论》、《孔子弟子评传》、《正本清源说孔子》、《论语诠解》、《孔子家语通解》、《中华传统八德诠解》、《儒学精神与中国梦》、《孔子家语综合研究》、《孔子之道与中国信仰》、《孔孟正源》、《孔子的叮咛》、《从文化自知到文化自信》、《元圣周公》等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山东省古籍整理与研究规划项目多项。学术研究成果多次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励。年以来,多次应邀到澳门、香港、台湾、韩国、日本、欧洲、美洲等国家和地区讲学或参加国际性学术研讨交流活动。9年荣获“山东省师德标兵”与“山东省优秀教师”称号。现为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

一点声明:本公号为个人传统文化学习交流平台,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6547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