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新知丨东方朔荀子论圣王与政治性秩序之实现

发布时间:2021/9/5 13:30:52   点击数:
白癫疯 http://m.39.net/pf/a_4592196.html

荀子论圣王与政治性秩序之实现

作者简介丨东方朔,原名林宏星,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载丨《管子学刊》,年第3期。

摘要

荀子将政治秩序之实现诉诸于集道德权威与政治权力于一体的圣王并尊崇之,其间原因既有迫于“今圣王没,天下乱”的现实需要,也有出于其“人之性恶”的理论逻辑的必然。荀子第一次完整而系统地为我们构想了一幅人类生存中“争则乱,乱则穷”的“自然状态”的图景,并认为摆脱“自然状态”、实现政治性秩序的唯一途径,必须诉诸于真正的德位一体的圣王。在因何而必须要秩序、由谁来建立秩序、又如何来建立秩序等问题上,荀子为我们呈现出了系统而条贯的思考。

#关键词荀子;圣王;政治秩序;明职定分;化性起伪

荀子推尊德位一体的圣王,目的在于藉由圣王的权威以有效地重建政治秩序。学者指出,“在荀子的心目中,社会、政治问题中最基本的是‘秩序’的问题”1。不过,按照现代政治哲学的理解,某种政治性的秩序总需要有相应的权威来建立和维持,如是,我们首先要问,在理论上,何种意义上的秩序才能真正称得上政治性的秩序?对荀子而言,何种有关人性的理论可以支持和推出政治性的秩序?而在荀子的思想中,政治性的秩序又如何关联到圣王的权威?

一、为什么是政治性秩序?

就最一般的意义而言,所谓秩序指的是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和谐与协调,但有关秩序的产生问题在理论上又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如自发秩序与建构秩序等等。因此,秩序的问题之所以是一个问题,关键在于它是否关联到权威。不可否认,现代政治哲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在秩序的形成方面否认了权威的应有作用,如哈耶克(F.A.vonHayek)就将自发秩序与建构秩序区分开来,认为自发秩序是社会系统内部自发组织产生的秩序,其有序性并非是人们行动的主观意图的结果;而建构秩序则是社会系统外部强加的秩序,是一种人为的、服务于秩序创制者之主观目的和计划的秩序,这种秩序需要一个全知全能的秩序建构者,其协调手段指向一种“命令—服从”的关系。哈氏反对建构秩序,认为“我们没有能力把深嵌于社会秩序之中的所有资料或数据都收集起来,并把它们拼凑成一个可探知的整体”2,而主张社会内部的自生自发的秩序。哈氏认为:“当社会的秩序是通过允许人们根据他们自发的意图进行互动的方式——仅受制于平等一致适用于人人的法律——而实现的时候,我们便拥有了一种自生自发的社会秩序的系统。”3哈氏强调社会秩序的产生方式源于社会内部个人的自我组织和自我协调,通过有限定的博弈模式而实现。然而,由于哈氏并未注目于人类在极端状态中的特殊的生存困境,所以其自发秩序并不具有政治性秩序的意义4。换言之,若在根源上就着秩序何以必须的问题加以追问,则荀子的思想完全排除了哈氏自发秩序的回答方式,而表现出建构的政治性秩序的特点。翻检荀子的《性恶》《荣辱》《王制》《富国》《礼论》等篇章,荀子对人性的规定、对“欲多而物寡”则争的论述及其对人“群而无分”则争的论述,为我们鲜活地描绘出了一种根于“好利欲得”之人性的不可回避的社会生活困境5,而这一困境的独特性之所以是政治性的,不仅在于这一困境的解决方式在荀子的思想逻辑中必须诉诸于圣王的权威(权力),而且这一困境乃真正引发出人类生活中政治现象的形成和价值问题的产生6。换言之,依荀子,克服这种困境,真正实现由“偏险悖乱”到“正理平治”的过渡,政治性的问题始告产生,建构秩序的政治性手段才真正引入,而这种建构秩序的政治性手段的核心即是圣王的权威。

《荀子》一书非常重视秩序如何形成与维持的问题,如何使天下“出于治、合于道”不仅是荀子的立言宗旨,而且也是荀子为之魂牵梦萦的目的所在。阅读《荀子》一书不难发现,“治乱”二字在荀子的思想中犹如一部交响乐中的主部主题一样反复奏响,究其原因或谓,在荀子的心目中,秩序问题对于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而言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严格地说,秩序的不可或缺性却并不单纯是荀子式的问题7,我们想表达的毋宁是,对秩序问题的关切,孔子、孟子和荀子初无二致;不仅如此,先秦各诸子虽立言相异,各引一端,但万千议论,究其要归,都无不在平治天下。审如是,问题便不在于要不要秩序,而在于因何而必须要秩序?而秩序又如何可能?事实上,荀子对先秦各诸子之理论缺憾的批评虽林林总总,意旨繁多,然而,仔细考查,我们却不难发现,荀子的这些批评似总在重建政治秩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此一核心问题上落脚。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非十二子》篇得到一个可靠的观察,如谓它嚣、魏牟“不足以合文通治”,谓陈仲、史?“不足以合大众,明大分”,谓墨翟、宋钘“不足以容辨异、悬君臣”,谓慎到、田骈“不可以经国定分”,谓惠施、邓析“不可以为治纲纪”,谓子思、孟子“不知其统”,等等8。学者自可复案。此处我们只想指出,所谓“合文通治”“合大众、明大分”等,指的正是秩序重建的必要性而言;而所谓“不足以”“不可以”等,指的则是秩序重建的可能性而言。荀子批评思孟倡“五行”之说,而谓其“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不知其统”,曾引发学者的巨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6558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