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訓今讀
(楼宇烈老师甄选的以儒家“为学与做人”为核心的经典文段,帮助大家体会修养儒学)
(一)為人之道為學之方
01.◎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如學。《荀子·大略》
02.◎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六十四》
03.◎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04.◎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
05.◎君子行不貴苟難,說不貴苟察,名不貴苟傳,唯其當之為貴。《荀子·不苟》
06.◎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上》
07.◎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08.◎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
09.◎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失之己,反之人,豈不迂乎哉!《荀子·榮辱》
10.◎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1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
12.◎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荀子·勸學》
13.◎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
14.◎傳曰:“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荀子·修身》
15.◎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
16.◎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
17.◎子曰:“君子不器。”《論語·為政》
18.◎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19.◎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20.◎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2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22.◎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23.◎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荀子·不苟》
24.◎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闇(àn)於大理。《荀子·解蔽》
25.◎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論語·衛靈公》
26.◎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賤師而輕傅則人有快,人有快則法度壞。《荀子·大略》
27.◎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
28.◎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禮記·中庸》
2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老子三十三》
30.◎君子之學,非為通也,為窮而不困,憂而意不衰也,知禍福終始而心不惑也。《荀子·宥坐》
31.◎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
32.◎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內不自以誣,外不自以欺。《荀子·儒效》
33.◎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禮記·大學》
34.◎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九》
35.◎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禮記·大學》
36.◎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中庸》
37.◎富潤屋,德潤身,心寬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禮記·大學》
38.◎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八》
3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40.◎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老子三十九》
4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四十四》
42.◎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老子六十三》
43.◎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於人:是榮辱之大分也。《荀子·榮辱》
44.◎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四十六》
45.◎公生明,偏生闇,端愨(què)生通,詐偽生塞,誠信生神,誇誕生惑。此六生者,君子慎之,而禹桀所以分也。《荀子·不苟》
46.◎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老子六十三》
47.◎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老子六十四》
48.◎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老子七十一》
49.◎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
50.◎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51.◎古之所謂仕士者,厚敦者也,合群者也,樂富貴者也,樂分施者也,遠罪過者也,務事理者也,羞獨富者也。今之所謂仕士者,汙(wū)漫者也,賊亂者也,恣孳者也,貪利者也;觸抵者也,無禮義而唯權埶之嗜者也。《荀子·非十二子》
52.◎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禮記·中庸》
5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54.◎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記·中庸》
55.◎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禮記·中庸》
(二)學貴心悟守舊無功
0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八》
02.◎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九》
0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老子三十三》
04.◎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老子三十九》
05.◎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四十四》
06.◎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四十六》
07.◎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老子六十三》
08.◎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老子六十三》
09.◎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老子六十四》
10.◎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纍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六十四》
11.◎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老子七十一》
12.◎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13.◎子曰:「君子不器。」《論語·為政》
14.◎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1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1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17.◎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18.◎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
19.◎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
20.◎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
2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
22.◎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
2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24.◎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
25.◎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論語·衛靈公》
26.◎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
27.◎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28.◎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上》
29.◎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30.◎富貴不能婬,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31.◎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荀子·勸學》
32.◎鍥而捨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33.◎傳曰:「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荀子·修身》
34.◎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失之己,反之人,豈不迂乎哉!《荀子·榮辱》
35.◎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於人:是榮辱之大分也。《荀子·榮辱》
36.◎君子行不貴苟難,說不貴苟察,名不貴苟傳,唯其當之為貴。《荀子不苟》
37.◎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荀子·不苟》
38.◎公生明,偏生闇,端愨(què)生通,詐偽生塞,誠信生神,夸誕生惑。此六生者,君子慎之,而禹桀所以分也。《荀子·不苟》
39.◎古之所謂仕士者,厚敦者也,合群者也,樂富貴者也,樂分施者也,遠罪過者也,務事理者也,羞獨富者也。今之所謂仕士者,污漫者也,賊亂者也,恣孳者也,貪利者也;觸抵者也,無禮義而唯權埶之嗜者也。《荀子·非十二子》
40.◎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闇於大理。《荀子·解蔽》
41.◎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
42.◎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內不自以誣,外不自以欺。《荀子·儒效》
43.◎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如學。《荀子·大略》
44.◎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賤師而輕傅則人有快,人有快則法度壞。《荀子·大略》
45.◎君子之學,非為通也,為窮而不困,憂而意不衰也,知禍福終始而心不惑也。《荀子·宥坐》
46.◎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禮記·大學》
47.◎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禮記·大學》
48.◎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pán),故君子必誠其意。《禮記·大學》
49.◎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
50.◎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禮記·中庸》
51.◎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禮記·中庸》
52.◎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禮記·中庸》
53.◎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記·中庸》
54.◎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禮記·中庸》
5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56.◎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禮記·中庸》
57.◎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禮記·曲禮上》
58.◎善則稱人,過則稱己。《禮記·祭義》
59.◎民無廉恥,不可治也;非修禮義,廉恥不立。民不知禮義,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廢醜(chǒu),不向禮義。《淮南子·泰族訓》
60.◎天地之氣莫大於和,和者,陰陽調,日夜分,而生物。《淮南子·氾論訓》
(三)養君子之德揚君子之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大象〕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坤·大象〕
01.◎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周易·乾·初九·文言〕
02.◎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周易·坤·初六·文言〕
03.◎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周易·大畜·大象〕
04.◎君子以獨立不懼,遁世無悶。〔周易·大過·大象〕
05.◎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周易·益·大象〕
06.◎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周易·系辭下)
07.◎君子言不過辭,動不過則。(禮記·哀公問)
08.◎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禮記·曲禮上)
09.◎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大學)
10.◎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大學)
11.◎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中庸)
12.◎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中庸)
13.◎君子和而不流。(中庸)
14.◎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中庸)
15.◎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中庸)
16.◎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中庸)
17.◎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18.◎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19.◎君子不器。(論語·為政)
2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
21.◎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
22.◎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里仁)
23.◎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
24.◎君子不黨。(論語·述而)
25.◎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2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
27.◎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
28.◎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
2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
30.◎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論語·子路)
31.◎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
32.◎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
33.◎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衛靈公)
34.◎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
35.◎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論語·季氏)
36.◎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季氏)
37.◎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
38.◎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孟子·公孫丑下)
39.◎聲聞過情,君子恥之。(孟子·離婁下)
40.◎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離婁下)
41.◎今居中國,去人倫,無君子,如之何其可也?(孟子告子下)
42.◎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孟子·盡心上)
43.◎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
44.◎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勸學)
45.◎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荀子·勸學)
46.◎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荀子·勸學)
47.◎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故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荀子·修身)
48.◎君子之能,以公義勝私欲也。(荀子·修身)
49.◎君子行不貴苟難,說不貴苟察,名不貴苟傳,唯其當之為貴。(荀子·不苟)
50.◎君子寬而不僈,廉而不劌(guì),辯而不爭,察而不激,直立而不勝,堅強而不暴,柔從而不流,恭敬謹慎而容。夫是之謂至文。(荀子·不苟)
51.◎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惟仁之為守,惟義之為行。(荀子·不苟)
52.◎公生明,偏生闇,端愨生通,詐偽生塞,誠信生神,夸誕生惑。此六生者,君子慎之,而禹桀所以分也。(荀子·不苟)
53.◎義之所在,不傾於權,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橈,是士君子之勇也。(荀子·榮辱)
54.◎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進也;小人錯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荀子·天論)
55.◎君子苟能無以利害義,則恥辱亦無由至矣。(荀子·王制)
56.◎君子敬始而慎終,終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禮義之文也。(荀子·禮論)
57.◎君子之學,非為通也,為窮而不困,憂而意不衰也,知禍福終始而心不惑也。(荀子·宥坐)
58.◎君子博學深謀,脩身端行,以俟其時。(荀子·宥坐)
59.◎君子使物,不為物使。(管子·內業)
60.◎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huǒ),而恥智之不博。(後漢書卷五十九·張衡列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