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名言 >> 跨界经纬学术凌逾建构中国叙事学文学
建构中国叙事学、文学发生学
和版图学
——论杨义先生的原创诗学理论
凌逾
精简版刊于《岭南文史》年第4期
摘要:杨义先生在三个层面建构中国理论原创国学理论。一是中国叙事学:从研究中国现代小说到历朝小说文化再到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切实从中国小说实情出发建构整体时间、动词结构、多元意象、评点视角等中国叙事理论。二是文学发生学:研究诸子思想家及诗学大家原典,溯源中国历史原型,还原论证,构造有源理论。三是文学版图学:不仅开拓20世纪中国文学和古典文学图志史,以图写史,文图互证,而且重构完整中华民族文学地图,重视多被忽略的少数民族、边疆地域、口传传统等议题。总之,融汇中西,从历史时间吸取传统精髓,从空间地理拓展文学疆域,从媒介打通文图关系,在理论建构、文化溯源、空间拓展层面耸立学术高峰,成为理论思想家,启迪后人。
关键词:杨义中国叙事学文学发生学文学地理学图志学
学术研究多以古鉴今,少抚今追昔,因后者是更艰难的学术之路。中国社科院首批学部委员杨义先生的学问之道逆向行走:从鲁学到现当代文学研究,继而远征古代文学,走向绘制古今中国文学地图,溯源先秦诸子发生学,从文本中来,到理论中去,以渺远视野、厚重理论根基、宏阔的中西文化比较方法,博古通今,跨界贯通建构中国原创诗学。
杨义先生
在学术战略思维指引下,杨义先生原创学术体现在中国叙事学、文学发生学、图志学、版图学方面,前后两类分别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时空上从先秦到当下、从中原到边疆,种族上从汉族到古代和少数民族,媒介上从文字到图像,文体上从诗词文到小说戏剧,学理上从中国到外国,以创造性思维考量中国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哲学、审美特质和精神史程[1]。杨先生认为,中国文学观经历了三段演变:古代“杂文学”——二十世纪“纯文学”——新世纪“大文学观”,在全球化时代孵化思想,强化“文学-文化”研究,创立有大国风范和现代意识的中国文学学理体系。[2]刘跃进教授说杨义教授是学术上的理想主义者。确实,杨先生做学问高屋建瓴,目标精准。
一、中国本土叙事学:
理论建构
所谓中国叙事学,是以叙事学理论为基础,发掘中国叙事智慧之特征,建立中国本土的叙事学原理,形成与西方叙事学并驾齐驱的理论体系。杨先生的中国叙事学观古通今:先研究中国现代小说史、二十世纪小说、比较京海派小说,再研究历朝小说与文化,再到中国古典小说史论,指出中国小说叙事要从原认定的魏晋推至战国时期,起于口传、甲骨青铜、子书神话、史官等,存在“多祖现象”。杨义为给中国文化发一张中国式身份证,年46岁时前往牛津大学访学半年,历时六年写就《中国叙事学》,年作为《杨义文存》10册之第1卷出版,年出台湾版,年又精益求精推出图文增订版。此书承前启后,上承并超越浦安迪《中国叙事学》(),下启傅修延《中国叙事学》()。在中西比较视野中建构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叙事理论体系,十年一台阶向前发展。对比分析三位学者的《中国叙事学》是件有趣的事情。
杨义《中国叙事学》不套用西方理论,而是挖掘中国小说精彩之处,从自身特色出发概括理论,用科学化、程序化方法研究文本,如通过章回数和故事历时等数据分析叙事时间快慢等,有理有力有节,深有创见。全书从结构、时间、视角、意象、评点家五个层面归纳中国叙事理论和文化战略,可谓抓住了牛鼻子。
第一,从时间表述形态入手省思,杨义先生探叙事之源、解文化密码。1.“叙事元始”。中国先民以“年-月-日”表述,注重时间整体性,以大观小。西方习惯以“日-月-年”表述,以小观大。中西叙事在第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66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