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老子,他有什么了不起

发布时间:2022/5/5 14:00:01   点击数:

道可道非常道——知,规律

名可名非常名——认,表征

老子其人,无疑是一个知名度极高且影响力巨大的人物。因为一提中国文化,人们就会说到儒释道三家,而老子则是道家的开创者,是其开山鼻祖级的人物,地位之高,历来备受尊崇。

但老子又是一个神秘的人物,他在世时,几乎是一个隐士,是那种所谓大隐隐于朝的隐者。他刻意把自己的思想和学识隐藏起来,行事低调,不事张扬,极少参加社会活动,不像孔子那样喜欢周游列国,到处推销自己;或者像孟子那样驰骋于大国之间,执衷于干预政治,参与社交、学术活动,当诸侯们的政治导师;他也不招学生,不授徒讲学,而是甘愿门庭冷落,图个清静;他更不想著书立说而借此传世。尽管他也是周朝的一个文化高官,司掌周朝的图书档案,但他当时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官方影响力并不太大,知名度也不算太高。因此,不管是当时,还是后世,人们对老子了解得并不多,也甚至可以说知之甚少。

这就给后世他的崇拜者和研究者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谜,一个偌大的想象空间。他愈是神秘和模糊,人们就愈是想看透彻、搞清楚。于是就有了许多的猜测和推断,以及传说、演义甚至八卦。

但可以肯定的是,老子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其人物事迹、著作、思想等,因有历史典籍记载、近现代的考古发现,以及后人的考证和研究,后来遂变得越来越清晰可辨。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子的形象就是清晰的;换言之,人们对老子的了解并不全面透彻——老子身上仍然还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对他的考察和研究,才更有意义和价值。

《史记》中的老子

司马迁距离老子生活的时代并不遥远,而且《史记》以信史著称,司马氏对老子的记载应该比较可靠;因此,尽管在《史记》中司马氏对老子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把孔子尚且列入“世家”,而老子仅以“列传”定位之,况且,对老子的记载文字也不多,只有寥寥几百字;但它也多多少少透露出了一些我们感兴趣的信息和史料。

首先,老子的籍贯、姓氏、名、字及官职是清楚无疑的,“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其次,老子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至于能让孔圣人长途跋涉,专程从鲁国来周朝国都向其问礼――可见老子在当时,应该是一个有一定威望的、学问高深的有道之人。

再次,司马迁交待了老子的心性品质、人生追求,以及创作《道德经》五千言的原委:“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他的学问以隐而不显,不求扬名为追求)。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周国和秦国之间的函谷关,还有人说是散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去,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司马迁还记述了当时流行的另外两个关于老子其人的传说,一说老莱子是老子,一说周朝的太史儋是老子。司马迁对此不作否定,也不敢肯定;但他可以确定的是:“老子,隐君子也。”并且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司马氏还告诉读者:老子并非孤家寡人或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他也曾娶妻生子,也有后人传世,汉代时,他的后人的官职做到了胶西王卬的太傅。

最后,太史公对老子作了如下评价:“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申子……韩子……皆源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这最后的评价非常中肯,老子的文章言辞旨趣的确微妙而难懂。庄子、申不害、韩非等人是老子的后学,他们的思想,尽管都来源于老子的道德经,但都没有老子深远。

老子为何不叫“李子”

孔子姓孔,孟子姓孟,庄子姓庄,荀子姓荀,韩非子姓韩,依此类推,列子、墨子、惠子、公孙龙子……,无不是因姓而传世,以姓而著名;惟有老子,明明姓李,却偏偏称作“老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对于这一疑问,有诸多解释:

一说,老子生下来时,眉毛、头发、汗毛全是白的,而且耳朵奇大,已有了胡须,他的父母就把他叫做老子(老儿子)。

一说,老子的母亲因吃了一只李子而怀孕,怀胎八十一载,逍遥于李树之下,割左腋而生老子,老子指着李子树而自认是他的姓氏;又因他的耳朵比较大,所以就起名曰李耳,而“老子”不过是他的外号或小名罢了。但后来,叫的人多了,“老子”就越叫越顺,逐渐成了他的名字。

一说老子并不姓李,而是姓老。著名学者高亨在《老子正诂》中说:“老、李一声之转,老子原姓老,后以音同变为李,非有二也。”还说:“古人姓氏多无本字,常假借同音字。老姓变为李姓,也是同音假借。且古韵‘老’属幽部,‘李’属之部,二部音近,古或不分。”“老、李二字其声皆属来纽(即声母为L),其韵又属一部,然则其音同甚明,惟其音同,故由老而变为李。”显然,在高亨看来,“李”为“老”的假借谐音字。

一说,老子之所以称为“老子”,是因为他年长而高寿。孔子曾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彭”即指彭祖,他活了八百多岁,是个有名的老寿星。老子活了多大呢?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他“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一说,老子本就是一隐者,他并不想扬名显世,相反,他尽量把自己隐藏起来,掩盖他自己的思想和行迹,《道德经》五千言纯粹是关令尹喜“强为我著书”的勉为其难之作。因此,他晚年去了外地,可能会隐姓埋名,而故意以老姓而假称他的李姓;他的晚辈和后学尊敬其前辈和师祖的本性,为了保守其尊长的姓名,而以“老子”作为其尊称,以致哲人隐奥,名姓若无,让后人不知其从。

上述几种解释,前两种明显是浪漫的文学虚构,传说、传奇而已,不足为信。第三种解释,看上去似乎有些道理,但同音假借之说也难以服人,因为一个姓氏竟然能没有一个固定的文字作为其符号?“老”、“李”二音可以假借,难道“老”、“李”二字也可以(或需要)假借吗?这种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纯粹是学者们的迂腐之见。

而后两种说法则比较靠谱。司马迁所谓老子他活了岁或余岁的说法显然言过其实,有夸张成分,是道听途说而来,并不可信,但老子的高寿应该没有多大问题(像他那样的高人是不会短命的)。古人尊老敬老,人越老越受尊敬,再加上他威望、道德极高,是名符其实的“老先生”,所以称他为“老子”(老先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至于他的后学和晚辈们,了解师祖好隐恶显的秉性,所以也并不以姓称之,而以“老先生”专门指代他,渐渐地,人们就忘掉了他的姓氏,而以“老子”称之。

孔子见老子

尽管老子并不是那种追慕虚名的庸俗之人,且千方百计隐藏自己的声名,但他哲人的气质、智者的光辉又怎能完全掩盖得住呢?举手投足之间、言谈话语里面,自然会显露出来。再加上他国家图书馆馆长的位置、年高寿长的辈分、仙风道骨般的仪容等等,都会为他罩上一层极为神秘的面纱,让他超凡脱俗,拥有圣贤的风范和神仙般的光辉,其知名度不拔自高,其声名不传自远。于是,在他晚年的时候,其圣名就已远播开来,逐渐为世人所闻,而且拥趸甚多,孔子就是他的崇拜者之一。

关于孔老相会,古代有多种典籍记载:《礼记·曾子问》、《庄子》、《水经注》、《孔子家语》、《吕氏春秋》、《史记》等都曾涉及。其中《礼记·曾子问》记有孔子四次问礼于老子,《史记》有两处记述了孔老相会。看来,孔子见老子历史上确有其事而无疑。至于到底见了几次,恐无法核实;但一般的说法,照正常情况分析,见一次是比较合理的。

孔子见老子,是孔子生平中的一件大事,对孔子的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次相会,也是先秦文化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两位巨人的会面,是一龙一凤(孔子称老子为龙,而自称为凤)的雅聚。据说,孔子拜见完老子,回到住所后,足足有三天不曾开口说话,三个月不曾出门。

孔老相会,我们还是更相信太史公司马迁的记载。且看他是怎么说的: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见老子,其犹龙邪!”

这次会面,孔子肯定问了许多,也谈了很多,但司马迁在此段一概略过(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写孔子“适周问礼”那一段,也并没有记述孔子向老子说了什么),而只记载了老子的一段训诫,他告诫孔子要学会隐蔽自己的锋芒,善于蛰伏潜藏,要大智若愚,去掉身上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不要让人知道自己的志向。司马迁所描述的老子的口吻、语气及谈话内容,均特别切合老子的身份、性格和思想主张等特点。而孔子回去后对其弟子所评论老子的话,既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又似乎在情理之中。他把老子比喻作龙,“吾今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他留给后人的印象也真的像是一条见首而不见尾的神龙啊。能让孔夫子如此评价和赞誉,老子的厉害程度已无须赘言。

老子过关

据史书记载,老子晚年,看到周朝的衰败已无可挽回,感到工作、生活无聊无趣,渐生去意,于是退职归隐,而选择了西去秦国,这就有了老子过关的故事。老子过的是什么关?一说是散关,又叫大散关,在今天陕西省宝鸡市西南;一说是函谷关,在今天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北。

老子过关,事虽不大,但它附丽衍生出来的事件重大,透露出来的信息对于后人了解老子又尤为重要。所以,历史上,对老子过关之事,传说甚多,描述各异,又其说不一。

其一说,看守函谷关的关令尹喜,也非等闲之辈,而是一得道之人,此人善于观察天象,识人断事。那一日,他伫立于关楼之上,见东边天空有紫云升腾,冉冉西飘,便知有神异之人将至。过了片刻,果见一老者白衣白须,倒骑一头青牛逶迤而行,向关口靠近。到得近处,他便猜知此人定是那位德高望重的老聃李耳先生。于是赶紧下关迎接。见面寒暄,得知果然是李耳先生驾到,于是恭敬地伺候,隆重接待。听说老子此一行是要隐世遁去,便觉心中有无限的惋惜和不舍,虽然这一次能亲炙于老子,当面请教受益,但匆匆一见,又要分手,而此一别,恐无缘再会,尹喜不甘心放过向这位高人进一步深入请教的机会,于是强迫老子要他把自己的学问写下来,以便长久地学习、钻研。老子本不愿写,依老子本性,他并不愿宣扬展现自己的思想和学识,但无奈不写不让过关,再加上看那尹喜也不是庸俗之人,且对自己的道德、学术仰慕已久,特别崇敬,是真心喜爱,于是便花了几天时间写下了上下两篇五千多个字,就是所谓的《道德经》。然后,老子骑着那头青牛出关西去,最后,没人知道他到底去了哪里。还有一种说法,是尹喜读了老子写下的那五千字的上下篇,顿感犹如醍醐灌顶,脑洞大开,像是读到了圣经天书,激动得不得了,对老子的崇拜更增添了十分,于是便产生了要追随老子,当他的学生和随从的强烈意愿,最后,竟放弃关令不做,而陪伴老子西去秦地,做了隐士。

关于老子西出函谷关以后的晚年生活,以及他最后终于何时何地,寿限几何,古人书中有多种说法。比如说孔子五十一岁时,又带着弟子们来到老子的隐居地宋国的沛地拜访他——可见老子又从关外回来了;再比如说老子活了一百零一岁,寿终正寝于他故里家中,许多人前来参加他的葬礼,葬礼办得隆重盛大等等。

在我看来,老子出关后去了哪里,秦国?西域?印度?甚至欧洲?或者出关几年后又返回中原,隐于沛地?这都不重要,甚至老子独自一人出关,不带随从,仅骑一头青牛,如何在兵荒马乱的郊野行走,一个须发已白的老者又如何在荒蛮的西地生活度日等等细节,也不必去较真追究。老子出关,真有其事也罢,杜撰虚构也罢,它透露出的两点信息是最重要的,一是,老子做了隐者,去了一个外人不知的地方;一是他写《道德经》是情非所愿,而是在勉为其难的情况下被动无奈而写。这是老子的性格本色,也是老子的真精神、真气质。就凭这两点,老子出关就是真实可靠的。

老子的《老子》

了解老子要靠《老子》(《道德经》又名《老子》),评价老子也要依据《老子》,因为老子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极少,而老子本人除《道德经》五千言之外,又无其他著述或谈话集——像孔子的《论语》那样。一部《老子》,仅用它来诠释老子的思想,评价其人生,恐未免显得单薄、片面;但这短短的五千个字,却又是那样丰富地显示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和他的生活追求及生命智慧,他的形象也在字里行间渐渐丰满立体起来。

《老子》一书,从宏观上来看,大致上分为两个部分,即“道经”和“德经”。全书共81章,前37章是上篇道经,其余44章是下篇德经。上下篇的关系是:道是德的“体”,而德是道的“用”。林语堂把上篇命名为“道的法则”,而把下篇命名为“道的诠释”也很有道理。

但仔细分析研究一下,不难发现上下篇81章,所谓前37章是“道的法则”,带有原理性质,而后44章是道的应用和诠释,带有具体应用性质,也并非尽然。因为上篇中也明显有用“道”指导应用的章节;而下篇中也有个别篇章是带有一般概括性的论点。因此,学习理解《老子》一书,最好不要拘泥于严格的所谓“道”和“德”的区分界限。其实它的每一章都独立成段,是一个完整而独立的思想或论述单元,可以单独研读,领会参悟其精髓和内涵。待对每个章节都有了比较透彻的领悟,头脑中自然会对《道德经》全书形成一个大致的认识轮廓和整体印象。

《老子》81章,大致涵盖了以下一些思想内容:什么是道,道的性质,道的表现,无为的重要性,柔弱、谦卑、宁静、平和的教导,绝仁弃智,武力、傲慢、强权的训诫,隐的好处,军事、杀戮的坏处等。

《道德经》一书,有几个重要的概念颇为费解:道、有、无、无为等。其实,就连老子本人也难解说清楚什么是道,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又说:“吾不知其名,强名之曰道”,“道常无名”,“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在老子那里本就是一种神秘的东西,他也知道,一般的人明白不了,他自己大致知道道是什么,但却又说不清楚,甚至认为能说清楚的就不是道了。这就构成了一个悖论——《道德经》中到处充满悖论。老子思想的深奥和神秘大概也就在这里。一般读者不必非得搞清楚“道”的确切含义,也不必非得逐字逐句读明白老子每一句话的意思,读《老子》有时不能扣字眼儿;读不明白,千万不要怀疑自己智商有问题;读不明白是正常的,如果一读就明白,恰恰不正常。

老子在《道德经》中重点强调、最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6681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