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徐偃[yǎn]王之状[1],目可瞻焉;仲尼之状,面如蒙倛[2];周公之状,身如断菑[3];皋陶之状[4],色如削瓜;闳夭之状[5],面无见肤;傅说之状[6],身如植鳍[7];伊尹之状[8],面无须麋[9]。禹跳,汤偏。尧、舜参牟子[10]。从者将论志意[11]、比类文学邪?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
秋窗读易图,南宋刘松年辽宁省博物馆
注释
[1]徐偃[yǎn]王:西周时徐国国君。传说其目只能仰视,可以看到自己的额头,但却不能俯视。
[2]倛:古代打鬼驱疫时戴的面具。这里指孔子的长相很凶。
[3]菑[zī]:立着的枯树。
[4]皋陶:上古人名,相传是舜的司法官。
[5]闳夭:周文王的大臣,曾设计使纣释放了囚于羑[yǒu]里的文王,后来辅佐武王灭纣。
[6]傅说:人名,曾是为人筑墙的工匠,后为殷王武丁的大臣。
[7]身如植鳍:身上好像长了鱼鳍一样。这里指驼背。
[8]伊尹:商汤王的大臣。
[9]须麋:同“须眉”,即胡子眉毛。
[10]参:相参。这里指有两个瞳仁。牟:通“眸”。这里指瞳仁。
[11]从者:指荀况的学生。一说指“学者”。
译文
再说徐偃王的相貌,他的眼睛可以向上看到自己的前额;孔子的相貌,他的脸上好像蒙上了一个丑恶难看的驱邪鬼的面具;周公的相貌,他的身体好像一棵折断的枯树;皋陶的相貌,他的脸色就像削去了皮的瓜那样呈青绿色;闳夭的相貌,他脸上的鬓须多得看不见皮肤;傅说的相貌,他身体像鱼有鳍一样驼背;伊尹的相貌,他的脸上没有胡须眉毛。大禹瘸着腿,走路一跳一跳的,汤则半身不遂;尧和舜的眼睛里有两个瞳仁。相信相面之术的人是考察他们的志向思想、比较他们的学问呢?还是只区别他们的高矮、分辨他们的美丑来互相欺骗、互相傲视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