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明天隆重开幕央广网

发布时间:2022/9/2 14:28:50   点击数:

央广网济南9月19日曲阜消息(记者桂园)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明天上午将在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开幕,来自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余位国内外儒学研究专家,将围绕“儒家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

从年举办第一届大会至今,世界儒学大会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推动多元世界的和平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已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山东是文化资源大省,齐鲁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家学说,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重要指示。山东各界牢记总书记嘱托,齐鲁大地再次焕发传统文化的生机。

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长期从事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研究工作,在儒家文献与中国早期文明、儒家学术史等研究领域成果丰硕。近年来,孔子研究院立在统文化的保护与弘扬上大做文章,“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目前示范区建设规划已编制完成;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孔子博物馆、尼山圣境等三个项目进展顺利,将于年内陆续开放。孔子研究院与韩国成均馆大学、日本立命馆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台湾大学等建立联系,与众多国内外知名学者形成了频繁互动,使得儒学、中华文化获得了更多知名度,得到了更深刻的了解。

明天(20日)上午,儒学大会开幕式将在孔子研究院举行,开幕式将举行年度世界儒学研究杰出人物授牌仪式。

日上午,将举行儒学研究热点发布与大会主题演讲,并发布近两年儒学研究十大热点。

主题演讲包括:

1、大卫·普里斯特兰(DavidPriestland):儒家思想、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

2、杜维明:精神人文主义:一方正在涌现的全球性论域

3、刘梦溪:六经的价值论理是中国文化贡献给人类的普世价值

4、贝淡宁:贤能政治:人类共同价值观还是中国特色?

日下午,将举行圆桌论坛,第一场是多维视野下的儒家文化,内容包括:

、爱德华多·奥维多(EduardoDanielOviedo):儒家思想、个体性与国际关系

、王论跃:比较伦理学视野下的儒家友伦

、约翰尼·法尔孔(JohnnyMontalvoFalcon):全球化语境下儒学的创造性发展

、辛正根:人权儒教与文明的对话

5、刘纪璐:儒学价值实在论

6、庞琳:道家在美国之一:孟旦教授代表的当代道家及实践

7、迈克尔·维萨卡(MichalVasecka):(略)

第二场是儒学与宗教,内容包括:

、李世佳(VladimírLi??ák):耶稣会传教士严嘉乐和中国宫廷音乐

、阿润·库马尔(ArunKumarYadav):儒家思想与佛教思想的比较研究

、黄保罗:儒家价值观对当代中国社会生活日渐增长的影响——基督教是儒家伦理面向人类共同价值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刺激因素吗?

、韩星:初唐儒家话语下的三教关系

、赵法生:殷周之际的宗教变革与人文精神

、穆赫辛·贾瓦迪(MohsenJavadi):人之为人:孔子和穆拉·萨德拉对人类本质认识的比较研究

、翟奎凤:“对越上帝”与儒学的宗教维度

第三场是一带一路与儒学,内容包括:

、尼古拉·萨莫依洛夫(NikolaySamoylov):孔子伦理和俄罗斯的社会思想(历史和现代)

、阿什·纳拉因·罗伊(AshNarainRoy):对印度文明的诸多影响:印度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对话

、西山尚志:浅述近代日本“国体”观念的形成

、丽莎·奎台特(LisaKuitert):荷属东印度群岛的中国印刷文化、宗教和社会(-年)

、李又宁、沈弘毅:狄培理教授(Prof.Wm.TheodoredeBary)与哥伦比亚大学

、李相均:韩国忠清儒教文化传承的现代路径

第四场是儒家思想与人类命运,内容包括:

、金光亿:《儒教礼乐论与当代世界文化现实: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对话》

、刘克雄: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之我见

、倪培民:儒家功夫伦理与人类共同价值

、博艾敦(AdamsBodomo):中非跨文化交流:孔子学院的作用

、马良文(VladimirMaliavin):从和谐到协同:论儒家的全球未来

、王栋(MiltonReyesHerrera):儒学、个体性和社会和谐:对重新引导世界秩序对话的贡献

、方旭东:分析的儒学

第五场是礼乐文明与当代社会的价值重构,内容包括:

、郭齐勇:儒家礼乐文明及其现代意义

、曾春海:先秦礼乐文明的人文精神

、董平:礼制与生活世界

、丁鼎:《礼记》在儒家经典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当代价值

、宋立林:礼乐·教化·德治·民本——从《尊德义》看儒家的礼乐教化论及其现代反思

、谢茂松:革命的主体性与政治家的养成——阳明学与船山学影响现代中国的两条路径

、刘丰:“无体之礼”:先秦礼学思想的发展与转向

第六场是儒学与西学,内容包括:

、马来平:儒学与科学的关系:西医东渐史的主线

、郭沂:中、和、乐VS真、善、美——论中西价值观的差异与融通

、沈顺福:主体与德性:试论传统儒家问题

、乔清举:关于文明的本质的思考

、蔡祥元:儒学经典诠释中的感通诠释初探——以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为视野

、侯样祥:儒学与现代化

、路克利:儒学是中共学的基础

下午16:10-,将举行第二节,第一场是儒家思想与个体价值,内容包括:

、蒋国保:孔子人格塑造论新探

、沙敦如(DorotheeSchaab-Hanke):“移情”的心理现象对汉儒蔡邕的意义和使用–以《琴操》为基础

、陈福滨:伦理教育在新世纪的省思与展望

、解光宇:儒家君子观及其价值

、陈慧:身体与治国:试读早期文献兼论“疾”

、严锡仁:儒教的家庭教育——理想的亲子关系

、王国良:儒学与人的价值和使命

第二场是儒家思想与国民政治,内容包括:

、黄玉顺:国民政治儒学——儒家政治哲学的现代转型

、纪保宁(PaulineKeating):儒家的社群主义、合作社与中国的乡村重建

、谢文郁:敬天情结与儒家仁政

、曾振宇:民心即天命:董仲舒政治哲学发微

、贺祥(JoshuaHill):孔子的“选贤与能”思想与近代中国政治改革

、爱琳娜(ElenaAvramidou):儒家伦理价值和西方伦理价值走向一种跨文化对话

、穆罕穆德·侯赛因·莫扎法里(MohammadHosseinMozaffari):重新审视权利与责任

第三场是儒家思想与德化教育,内容包括:

、李存山:儒家学说的道德信念和生死智慧

、原孝治:三年之丧

、孟巍隆(BenjaminHammer):学界的儒家世间的儒生

、曾繁如:儒学内存的普适性

、谭明冉:王夫之论与小人相处之道

、柏啸虎(BrianBruya):孔子与科学教育的智慧

、姚中秋:可普遍的中国信仰-教化之道

第四场是儒家思想的全球解读,内容包括:

、蒂莫西·康诺利(TimothyConnolly):将儒学转化为当代伦理学

、阿雷扎·考斯鲁(AlirezaKhoshrou):儒家思想与中国软实力:个体价值与世界和谐之间的关联

、程艾兰:孔子言说美国语时:对《论语》的实用主义的解读

、奥斯瓦德·努道勒(OswaldK.Ndoleriire):儒家思想与非洲传统宗教的异同点

、艾哈迈德·托西迪(AhmadRezaTowhidi):家庭状态研究:以妇女权利为重点

、伍晓明:“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实然之心”或超越实体?

、田辰山:虚构的“独立个体”与经验的一个“关系独特状态”

第五场是儒家伦理与人类的共同价值,内容包括:

、林安梧:从“道的错置”到“道的正置”——解开中国传统政治的根本困结,重建儒家文明

、任剑涛:内圣的归内圣,外王的归外王:儒学的现代突破

、李新风:儒家艺术理论的普世意义与永恒价值

、黎红雷:企业儒学:当代儒学的一个新形态

、孙劲松:张之洞“中学”教育理论对武汉大学国学教育的借鉴意义

、陈乔见:论儒家的普遍主义与普世价值

、柴文华:中国传统道德的发展历程和儒家伦理的现实生命力

第六场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代路径,内容包括:

、吴光:论“文化自信”

、杨朝明:中华文明可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郑长铃:传统文化的当代审视——从陈旸《乐书》谈起

、彭彦华:中华文明与中国模式的崛起——基于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贡献的考察

、任慧:艺术作品中的孔子形象研究

、成积春孟凡礼:儒家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关于实现路径的思考

、孙佳山: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产业中的传承路径——以西游题材改编的当代挑战为例

此外,儒学与乡村建设内容有:

、廖晓义:乐和家园:用儒家文化创新现代治理

、曾凡朝:乡村儒学:重建乡土中国的意义世界

、刘伟:“文化何以现代化”?——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和“乡村儒学实验”省察

、刘庆涛:(略)

、蔡玉霞:对乡村儒学的几点思考

、陈洪夫:(略)

、张江:(略)

8、王茂兴:以点带面推动乡村儒学发展

、周海生:(略)

10、张颖欣:当代山东乡村儒学建设刍议

11、徐圻:始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贵阳孔学堂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培育践行方面的一些探索

12、周之江:(略)

13、高胜:重构传统乡贤文化,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

21日上午,继续大会主题演讲,第一场的内容是:

、陈来:早期儒家的德行论——以郭店楚简《六德》篇为中心的讨论

、帕特里克·孟迪斯(PatrickMendis):儒家文化会成为未来的一种命运吗?商业共和国与美国的开国者

、曾繁仁:礼乐交融,人文化成——儒家“礼乐教化”的现代解读

、苏黛瑞(SolingerDorothyJane):三种福利模式与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儒家正义,灵活应变

、拉文达·潘特(RavindraPanth):人类价值观对世界和平与和谐的意义:印度的视角

、罗斯·特里尔(RossTerrill):新儒学、中国公民社会与中国政府国家

、金圣基:易经哲学中境遇伦理诠释

第二场,大会重要嘉宾演讲,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将作演讲。

第三场,大会主题演讲继续,内容有:

、汪荣祖:从“儒教中国”说起

、罗德明(LowellDittmer):关于中国的政治文化:一种批判性的分析

、成中英:从康德的上帝意识到孔子的天道意识:人类共同理性的发展

、韦爱德(EdwinA.Winckler):儒家思想与气候治理:个人、社会、全球

、安得列·欧斯特洛夫斯基(АндрейВладимировичОстровский):小康社会概念和中国领导人的经济纲领

日下午,圆桌论坛继续,第一场:儒学源流与展开,内容有:

、景海峰:当代儒学发展的形态及趋向

、尼古莱·鲁金科(NikolaiRudenko):李贽及其对儒家经典的自我解读:以“四勿说”为基础

、杨海文:先秦诗书文化与孔孟文化守成主义

、杨泽波:我们应当如何确认自己的智性?——关于儒家生生伦理学逻辑起点的思考之一

、安志宏:伏羲文明是儒家和合文化的源头

、王钧林:世纪中国社会的儒教信仰

、李致亿:四端之纯善与七情之无有不善

、包筠雅(CynthiaBrokaw):晚明与清时期儒家文本与大众儒学的产生和传播

、田富美:清道咸时期京师理学社群建构的一个侧面──以刘廷诏《理学宗传辨正》为考察

、张平:经典“节期”对话自然“节令”——中国与犹太传统节日的比较研究

第二场:孟子、荀子及其思想研究,内容有:

、卫建国:“欲”及其控制——荀子的伦理秩序和法律秩序论及启示

、董金裕:对人性的肯定与激励—《孟子·公孙丑上》“四端”的属性及其在修养上的意义

、梁涛:荀子人性论的历时性发展

、林宏星:“化性”如何可能?---荀子的性恶论与道德动机

、段宜廷:应变而不穷──论荀子“变”的哲学及其高效能管理

、戴兆国: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孟子仁政理想的三重理论关联

、涂可国:孟子责善论面临的合理性挑战

、李承律:荀子的同治哲学

、刘晓艺:明代儒家官僚机制下的荒政干预与孟子的仁政——以《醒世姻缘传》中的描写为例

、蔡家和:牟宗三《圆善论》对孟告之辩诠释之省思

第三场:儒家观念的现代诠释,内容有:

、朱汉民:仁: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价值之源

、余治平:有文事者,必有武備——孔子之軍旅事蹟與戰伐主張考論

、舒大刚:儒为“德教”说

、百拉里·凯南格(PralayKanungo):对儒家“和”的哲理与实践的反思

、李若晖:尊亲贤与秦汉国家结构

、匡钊:从“亲亲相隐”到“窃负而逃”——孔孟问题意识的转变

、特伦特·恩波斯(TrentEngbers):儒家思想对非营利组织在中国兴起与管理的影响

、江林昌:由民族“典”“册”的形成与性质论儒家“述而不作”的意义

、艾利克斯·麦克劳德(AlexusMcleod):早期儒家传统中关于“真”的理想

、柳镛宾:“汤武之德”与帛书《衷》篇的君子形象

第四场:儒家经学与经典,内容有:

、黄开国:汉代今文经学的盛衰

、李振纲:《周易》的大生命世界观

、托马斯·迈克尔(ThomasMichael):《论语》中的“学”与身体的规范

、温海明:未来十年的儒学与世界文明

、胡治洪:熊十力经学思想中的外王说

、陈声柏:“经学”的两种含义:兼及儒学与经学关系的当前讨论

、李纪祥:从中国史学修史笔法的“不书”现象到当代史学书写中“空白”的讨论——以《春秋》文本为核心的讨论

、张晓生:明代穆文熙《左传》评点的内容特色与价值

、曹峰:先秦时期“天人合一”的两条基本线索——兼评余英时的两重“天人合一”观

、陈晨捷:“仁者寿”:董仲舒道德养生学述论

第五场:宋明理学:儒学发展的新形态,内容有:

、李承贵:王阳明“良知说”的四个积极面向

、黄勇:亚里士多德与朱熹:谁是真正的德性伦理学?

、王新春:儒家视域下的个体价值——以张载《西铭》思想为例

、宋大琦:心学与理学争议的核心问题:一个礼法学的视角

、陈逢源:由“湖洛论争”到《朱子言论同异考》――韩元震义理思考与学术建构

、朱人求:朱子文化的基本精神

、乐爱国:朱熹论“爱物”:“取之有时,用之有节”

、李勇强:周敦颐思想的佛教渊源说试探

、齐婉先:王阳明论圣人一体之仁之教的伦理价值与社会实践

、范立舟:张载对宗法制度的构思及其“民胞物与”的大同理想

第六场:儒家思想及其价值,内容有:

、陈卫平:儒学之道的哲学品格

、贾磊磊:儒家思想的文化通约性

、丁为祥:儒学:一种可以作为“底色”的人生信仰

、傅永聚:社会分工视域下的儒家角色伦理

、朱杰人:儒学的价值取向——从“修齐治平”到“经世致用”兼论“为帝王师”

、赵卫东:儒家文化视域下的代孕现象

、祝东力:儒学与当代生活

、周可真:中国传统实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胡海波:中国古代哲学的“悟道”思维与“德性”精神的文化传统

、姜玉芳:浅说“述而不作”强调践行

日晚,大会总结暨闭幕式,林安梧做大会学术总结。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6753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