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名言 >> 气即是无生无知而为有生有知的东西所赖以存
气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气的观念起源很早,根据《国语·周语》,西周末年的伯阳父已经谈论气。《周语》记载:幽王二年(纪元前年),伯陈父讲地震的原因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于是有地震。”伯阳父以阴阳的变化来解释地震,这种见解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但是他又从地震的现象来预言“周将亡矣”,把自然变化与人事治乱联系起来,仍然保留了一部分唯心主义思想。伯阳父从“天地之气”说到阴阳,他大概认为阴阳都是气。
阴阳是气,而气不仅是阴阳,而且包括其它天象。《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医和的话道:“天有六气。六气曰阴阳风雨晦冥也。”阴阳风雨晦冥都是气。从字源来讲,气字的本义是云气。许慎《说文》说:“气,云气也。”引而申之,凡与云气相类的都是气。这些叫作气的现象有两个特点:第一,都是客观存在的,是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现象;第二,又都是没有固定形体的,是经常变化的无定形的现象。总之,所谓气即指一切客观的无定形的现象而言。
《庄子》书中曾明确地区别了“气”与“形”。《庄子·至乐》篇记载庄子论生死的自然过程道:“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气是先于形的,可说是形的基础。
先秦时代的许多思想家认为气就是构成身体的东西。《孟子·公孙丑上》:“气,体之充也。”《管子·心术下》:“气者,身之充也。”气是充满了身体的,也就是身体所因以构成的了。《庄子·知北游》篇:“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的身体即是由气凝聚而成的。从这些讲气的话来看,应该肯定,气的观念表示物体所因以构成的材料。《荀子·王制》篇:“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气即是无生无知而为有生有知的东西所赖以存在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