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穿越诗经而来的背影

发布时间:2024/5/8 11:21:54   点击数:

朱光潜说,“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那这样的书一定是经典的书。

什么是经典呢?

金克木先生在他的《书读完了》里总结到,“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书的基础。”这句话完全可以诠释“经典”的定义。

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也写过一本《为什么读经典》一来确定了“经典”的概念,另外也讲了阅读经典的诸多好处。

好了,问题来了,既然经典那么多好处,去读就好了,但为什么我们往往愿意去读十部无关紧要的书也不去读经典呢?

原因之一我觉得是“难读难懂”太让人望而生畏了。

国外的先不论,先说说咱们的老祖宗留下的“经典”。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时期仓颉造的,那么《说文解字》算是经典吧?

创“史家之绝唱”的《史记》、建中国学术史框架的《汉书》、博采众长、针砭时弊的《后汉书》,取材精审、言语生动的《三国志》......

这些无一不是经典,但习惯了白话文的“懒惰”的现代人,看到“之乎者也”的文字就感觉像是催眠,读经典真的太难了。

这个时候如果有一本解析经典的书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比如这本《经典常读:朱自清写给大众的十三堂古典文学常识课》(以下简称为《经典常读》)。

作者朱自清,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代表作《经典常谈》《背影》《欧游杂记》等。

我们熟知的都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知道的是,他对古典文学的研究与讲授才是他的主业,而散文写作仅仅是他的“娱乐”罢了。

先生曾经说,“国学是我的职业,文学是我的娱乐”,《经典常读》)这本小册子,分为十三个专题介绍了一些主要的古代经典,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

看似简单的一本书,倾注了朱自清先生许多的心血和对后学的殷殷关爱。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他的本意是如果不读《诗经》,在知识分子阶层就说不上话。

“诗”的源头是歌谣,歌谣可谓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有了文字智慧,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诗”了。他们大多是乐工,因为宴会需要奏乐唱歌,所以他们不但要搜集本国乐歌,还需要搜集别国的乐歌。后也为了配合各个阶层的口味,出现了各类的诗作为唱本,当时通称为“《诗》三百”。

《诗经》中我们经常讲的“风”“雅”“颂”就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内容。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十五国风”,是《诗经》的核心内容。我们常说的《蒹葭》就属于“风”系。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多为贵族祭祀的诗歌,祈丰年、颂祖德等,也有反应战争和劳役的。比如《采薇》。

“颂”则是宗庙祭祀的诗歌。其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和社会有很大的价值。

话说到了孔子时代,说到底孔子有多么喜欢“诗”呢?他经常采取断章取义的方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

比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他却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工夫。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本来说的是没人,他却拉出来这句来比方作画,说先有白底子,才会有画,是一步步进展的。

作画还是比方,他说的是文化,人先是朴野的,后来才进展了文化---文化必须修养而得,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他说“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又说诗可以鼓舞人,联合人,增加阅历,发泄牢骚,事父事君的道理都在里面。

孔子以后,“《诗》三百”车范围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那个“志”便指教化而言。

那个时期的诗已经不常唱歌了,孔子按着借用的方法,根据他教授的需要,断章取义地解释那些诗篇。

后期最有权威的毛氏《诗传》和郑玄《诗笺》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甚至断句取义。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

朱自清先生认为:“诗三百”原多即事言情之作,当时义本易明、到了他们手里,有意深求,一律用赋诗言志引诗的方法去说解,以断章之义为全篇之义,结果自然便远出常人想象之外了。

但不得不说中国古代文化史是立体的,也是由诸多的因素沉淀而成了,两千多年中,《诗经》作为“经”的意义和价值,实际上远远超出了其作为“诗”的意义和价值。

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读》里的解读让我们理清了《诗经》的渊源,那么关于其他十二个经典解读呢?

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为什么会这样?《说文解字》有答案;八卦是圣物,辟邪只是它的小神通,它的大神通在《周易》;中国最早的“文”是卜辞,经历了哪些变迁成了现在的国语现代化?.....

每一部经典背后都有着一段历史一路走来的记忆,它不仅仅是给我们获得多维度的思考视角以及清晰经过验证的知识体系,还能产生跨越历史的共鸣。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读》对于十三部经典的解读都会让我们在读经典的时候更准确,更清晰,也会有重新审视经典的感觉。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6908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