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名言 >> 重庆市2024届高三模拟调研语文试题四
届重庆市普通高中高考模拟调研卷(四)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民为邦本”源出于《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其中“民惟邦本”一般习惯引作“民为邦本”。
这篇文字根据《书序》的介绍是大禹的孙子夏王太康因为无德而失国之后,其昆弟五人在被放逐途中回忆皇祖训诚、抒发怨愤之情,作歌以讽喻的文章。虽说这一训示不一定都是夏禹的原话,但这的确反映了中国最早的民本思想.
殷商时期,中国人处于原始的自然崇拜逐步向多神崇拜转变的时期,人们祭天地、星辰、日月,祭鬼神,此时在人们心目中地位最高的是太阳神。到了西周,周人把“天”奉为有意志的人格化的至上神,并且将其与祖先崇拜结合在一起。因此周王称“天子”,是受了“天命”来统治天下的。另一方面,周人又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天命靡常”,看到了人民的武装倒戈,才使西周打败了商王朝,体会到《尚书》中所讲的“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从而对“天”与人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既而提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随着周王室日益衰败,礼乐崩坏,原来维系着周王朝统治的封建制、宗法制纷纷崩溃,对于“天”的崇拜也随之产生动摇。另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对人本身能力和地位的肯定使得民本思想进一步变化,更加强调人在天人关系中的作用.因此,有了荀子提出的“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突出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进一步消解了“天”的神圣性。与此同时,各国并立,群雄争霸的局面,也让一部分君主和大臣在政治实践中对“民”的认识发生转变,感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在统治过程中加强了对民生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69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