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名言 >> 经典常谈四书朱自清介绍了哪些内容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四书”第七》主要从四个角度给我们介绍“四书”,分别是:
“四书”简介;
编“四书”;
“四书”学习顺序;
注“四书”。
一、“四书”简介
“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从前私塾里,学生入学,是从“四书”读起的。这是那些时代的小学教科书;而且是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学生背诵,不但得背正文,而且得背朱熹的小注。
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是八股文,题目都出在“四书”里,而且是朱熹注的“四书”里。
二、编“四书”
1.“四书”开始使用的时间:
将朱熹注“四书”定为科举用书,是从元仁宗皇庆二年(西元一三一三)起的。
2.“四书”名称由来: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是单行的。这些书原来只算是诸子书,朱子原来也只称为“四子”。
《礼记》《论》《孟》在汉代都立过博士,已经都升到经里去了。
唐代的“九经”里虽然只有《礼记》,宋代的“十三经”却又将《论》《孟》收了进去。
《中庸》和《大学》汉代以后基本不传了。朱熹让这两部书开始普及。“四书”也是朱熹编在一起的,“四书”的名字也因朱熹而有。
3.“四书”编写
最初用力提倡这几种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认为:《大学》是孔门的遗书,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
朱熹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
三、“四书”学习顺序
1.第一步:《大学》小学里教洒扫进退的规矩,和礼、乐、射、御、书、数,所谓“六艺”。大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所教的都切于民生日用,都是实学。
《大学》这部书便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程子举为初学者的第一部书。
2.第二步:
《论语》、《孟子》《论》《孟》虽然也切实,初学者领会较难。所以程子放在第二步。
3.第三步:《中庸》
《中庸》,是孔门的心法,初学者领会更难。
朱子的意思,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的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
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
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读“四书”,却重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
四、注“四书”
1.朱熹注《学》《庸》
《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传是解释经的。他注《中庸》也与郑玄注的不同。所以这两部书的注,称为《大学章句》《中庸章句》。
《大学》的经一章,朱子想着是曾子追述孔子的话;传十章,他相信是曾子的意思,由弟子们记下的。
《中庸》的著者,朱子和程子一样,都接受《史记》的记载,认为是子思。
2.近人研究《学》《庸》近人的研究,《大学》的思想和文字,很有和荀子相同的地方,大概是荀子学派的著作。
《中庸》这部书的中段也许是子思原著的一部分,发扬孔子的学说。首尾呢,怕是另一关于《中庸》的著作,经后人混合起来的;这里发扬的是孟子的天人相通的哲理。著者大约是一个孟子学派。
3.《论语》《孟子》
《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
1《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讲所谓天人相通的哲理。
4.《论语》《孟子》的各家“注”
《孟子》有东汉的赵岐注。
《论语》有孔安国、马融、郑玄诸家注,却都已残佚。
汉代,因《论》《孟》词意显明,所以只解释文句,推阐义理而止。
魏晋以来,玄谈大盛,解《论语》的也多参入玄谈,参入当时的道家哲学。这些后来却都不流行了。
5.朱熹注《论语》《孟子》朱熹《论》《孟》,却是融合各家而成,所以称为《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朱子给《论》《孟》作注,虽说融会各家,其实也用他自己的哲学作架子。他的哲学切于世用,所以一般人接受了,将他解释的孔子当作真的孔子。
6.朱熹注“四书”的意义
朱熹一套“四书”注实在用尽了平生的力量,直到临死的时候,他还在改定《大学诚意章》的注。
注以外又作了《四书或问》。
他在“四书”上这样下工夫,一面固然为了诱导初学者,一面还有一个用意,便是排斥老、佛,建立道统。
他注“四书”在宋孝宗淳熙年间(西元一一七四至一一八九)。他死后朝廷将他的“四书”注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他果然成了传儒家道统的大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