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我解论语95文王既没,斯文在兹

发布时间:2025/3/19 10:16:22   点击数:

9.5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被匡地的群众拘禁。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文化不都在我这里吗?上天真要消灭这些文化,我就不会掌握这些文化;上天不想消灭这些文化,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

《礼记.檀弓》中记载“死而不吊者三,畏、厌、溺。”其中“畏”就是儒家文化中极不欢迎的一种横死,指被人强加罪名攻击,自己不作辩解而死。

本章的“畏”显然不指死,《荀子.赋篇》记载说“孔子拘匡。”《史记.孔子世家》作“拘焉五日”。但我还是觉得用“畏”好,很传神,这是孔子周游列国时,差点丧命的一次经历,用“拘”体现不出那种九死一生的紧张感。

《史记.孔子世家》对这段经历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大意是:孔子打算从卫国前往陈国,途经匡邑。当地人把孔子当成了残害过匡人的阳虎,于是就拘禁了他,共拘了五天,情况愈来愈紧急,弟子们都感到恐惧。孔子向弟子们说了本章这段话。

苏轼说,“天下有大勇者,卒(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面对死亡的威胁,面对恐惧的学生,孔子的这番话,首先体现的就是这种大勇大志者的淡定。

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为政篇》2.4),具体“天命”内涵可能无法准确解读,但斯文在兹,上天让我来传承斯文,这应该是孔子认定的“天命”内容之一。此次匡邑之难,孔子五十六岁,他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背后离不开“知天命”后强烈使命感的支撑。

但孔子不是光靠信仰活着,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还是重视敌人。《史记》载“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孔子派随从子弟到卫国国都做宁武子的家臣,然后得以离开。)在具体做法上,应对得当。孔子可不是一般人想象的,只有精神胜利法的书呆子。

本章和《述而篇》7.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本质上有着高度的相同。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6984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