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向最厉害的语文老师孔子学语文姓林的雷较

发布时间:2025/3/14 11:28:41   点击数:

我现在才发现,语文原来是非常好学的科目,完全不像外面流传那般可怕。

它看似没有规律,实际上和数学、物理一样,都有迹可循。同时,和我昨天说的英语类似,语文也是一种语言,是交流的基本工具。

但为什么学生往往学不好语文呢?

因为我们日常就在用语文,再熟悉不过了,所以会很容易轻视语文。一旦老师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也会觉得可以在考试时蒙混过关,索性就不听了。

另一方面,语文教学基本遵循一种既定的范式,老师们的做法就是想将真、善、美的东西传达给学生。这从语文课本的选材就可见一斑,都是光明、正面和积极的东西。

如果老师本身就没有强大的感染力,那语文课就会变成老师的自我陶醉,而学生只会觉得无聊透顶。所以,慢慢的,学生就对语文丧失兴趣了。

《东大特训班》漫画,很好地解释了语文老师为何会失败的原因。

我之前和一个当高中语文老师的学生聊天,她就有很多苦恼,说学生根本就不听课了,还让她别管。

结果她后面开始给学生每堂课讲一句《千字文》,学生居然来精神了,催着她讲下去。

我其实也对此深有体会,就是很多容易学习的东西,没有被选进语文课本。我们上课学的大多数内容,都是比较沉闷的,根本不来劲。

比如,《韩非子》《荀子》《庄子》里面都有很多非常好的故事与内容,但课本却选择了以仁义道德为主打,还有各种诗词歌赋。实在是太可惜了。

如果我初中的时候就知道庄子是个喷子,还敢写论文diss孔老夫子,那我可精神多了;如果能让我学《孙子兵法》,了解行军打仗、布阵谋画的策略,我可就不困了;如果能让我知道韩非子是个故事大王,我才不会觉得法家是不好的学派。

总之,我们的语文教育中充满了理想化的东西,但要达到,实在太难了。我想,如果能在语文中大幅增加爱恨情仇、阴谋诡计、斗智斗勇的东西,一定能调动起学生的情绪。

我最近看完了春秋三传,觉得春秋的历史实在是太太太有意思了,和历史课本上呈现出来的完全是两回事。其中有丰满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也不乏阴谋诡计和深明大义,十分引人入胜。而翻开《楚辞》,就是一本屈原体的散文集,虽然辞藻华丽,但是我根本欣赏不来。

《国语》也是一本非常精彩的史书,里面的东西非常厉害,如果语文和历史课能讲这些东西,我相信,应该不会有学生打瞌睡的。

所以,我认为,要学好语文,引人入胜的学习教材是最重要的基本因素之一。

语文教材的另一个问题,在于变化多端,不能形成连续性,学生很难从中找到学习规律。现代文就不说了,题材和中心思想都没有重点。古诗词和文言文也是,基本是每个朝代的著名作者选几篇,根本串不起来。结果,当年我的语文怎么都学不好。

现在大家都非常重视语文了,但也和课堂语文差不多,无非就是在此基础上做延伸,多阅读,上上辅导班,做一些拓展而已。如果没能把握其中规律,效果应该也不会好。

我这两年自学古文,有一个很重要的心得,就是一定要学至通透,只要过了这个坎,就很顺利了。我用大半年的时间把《千字文》仔细研究了一遍,一字一句都没有放过,然后再看其它古书就基本没问题了。

反之,如果一本没学透,再学《声律启蒙》《三字经》或者其它东西,也就是量的积累,很难有质的突破。

最近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从古至今,最厉害的语文老师是哪一位呢?

我想,非孔子莫属。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却没有真正从孔子那里学到语文的精髓,而是主要在学孔子的语录。《论语》记载的东西确实很有道理,但仅有只言片语,我们无法系统地得到孔子的真传。就算学了道理,也很难真正地去实践。

不能学以致用,就等于白学。

孔子修编鲁国史书而成《春秋》,里面有微言大义,所用的写作手法,甚至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

看到这,你可能以为《春秋》是很厉害,很难懂的书吧。

其实根本不是,《春秋》是有史以来最容易读的史书。所用的语句都十分精简,而且,还有显而易见的规律。即便你没有文言文功底,看《春秋》也没有任何困难。

以下就是《春秋》的节选。

没骗你吧,真的很容易懂。这就是孔子厉害的地方,两千多年后的人还能看懂。这就是语言应用的最高境界,可以穿透时空,直入人心。

对现代人来说,刚开始看会有一些障碍,比如地名、人名、国名、季节、日期、动词都有一点不明白,但看着、看着就能摸清专有名词的规律了。

而且孔子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他就是用这么简单的、朴实无华的写法,不是来考倒我们的,而是来让我们从中获取智慧和学问的。

我稍微举点例子。

首先是年份的记载,均以某公某年的方式。其中的“隐”公,隐是名字吗?还是有别的意思?这里就有个谥号的知识点,老师可以进行讲解了吧?公,是鲁国君主的称谓,为什么别国就称齐候、郑伯?这里可以讲点春秋诸侯国爵位等级的知识了。

其次看季节,每年均有春、夏、秋、冬。即便那个季节没有事情发生,也会记载一条“秋,七月”。这背后的意思是,无事发生,而不是记载缺失,多么深谋远虑啊。

再看第一年,称“元年”,也是一个知识点,老师可以讲吧。在各年里面,有出现“王”的,也有不出现“王”的。我们就会奇怪了,这王他干嘛去了。

还有,同样是打仗,有时用入,有时用取,有时又用伐,这是为什么?纯粹是想看起来不那么单调吗?不,这里面都代表着孔子对这些事件不同的态度,但又能说明都是战争。

里面还有很多好玩的东西,所以才有“微言大义”这个说法。孔子明明只写了一句话,但是背后的解释可能有一匹布这么长。难怪后世要将《春秋》列入五经里面。

通过作者的遣词造句和行文的笔法,来获知文章的真实含义。这不就是最典型的语文阅读理解吗?在写作手法上,《春秋》也达到了极致,粗略一观,格式和小学生的流水账差不多。

现在我们要重新审视流水账了。我认为流水账的形式不是问题,关键是能不能用规律的方式写流水账。也就是说,流水账反而是最天然的写作手法,是尚待雕琢的璞玉,而不是错误。

来模拟《春秋》写篇流水账吧。

某月某日,早六点起。吃豆浆牛奶。坐车上学。第二节课后,小明打哭小白。五点,看奥特曼。八点,妈用手打我。九点,睡。

某月某日,早七点起。吃粥。午十二点,吃粥。晚六点,吃粥。八点,睡。

按照规律来说,第一天是正常的生活,特别写了“用手”打,说明妈还用别的东西打过。第二天起晚了还早睡,没有学校的东西,三顿吃粥,说明应该是生病了。

当然,我不是让大家教孩子这么写日记啊。就是这代表了一种写作的思考,通过最简练的语言,来传达最丰富的意思。

这就是语文的内涵。

一般人写作肯定是废话非常多,甚至言之无物,但能被选进语文课本的,能在试卷上出现的题目,必定都是上佳名作,不可能有无意义的废话。所以,平时经常这么思考的孩子,就能很容易把握出题者的意思。

语文本来就源于生活。写得越多的作者,水平越高的作者,就越是平易近人,所以不会在文字中给我们安排陷阱,不想我们误会。按照最近人情、最直接的方式去理解,就对了。

所以,我建议大家读《春秋》,读完以后,语文能力必定有大幅度的提升。

当然,直接读基本读不出东西,就需要用辅助手段。我们现在很幸福,《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公羊传》,就是古人对《春秋》的阅读理解。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6983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