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我解论语731孔子有没有更好的回答

发布时间:2025/3/13 12:29:29   点击数:
中科技术让白癜风患者早绽笑容 https://m.yiyuan.99.com.cn/bjzkbdfyy/a/333040/

7.31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陈司败问:“昭公知不知礼?”孔子答:“知礼。”

孔子退出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然后说道:“我听说君子不结党偏袒,难道君子也结党偏袒吗?昭公从吴国娶亲,是同姓,(因不便叫吴姬,)于是叫她吴孟子。昭公如果也叫知礼,那谁不知礼?”

巫马期把这话转告了孔子。孔子说:“我真幸运,如果有过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陈司败——有说“司败”是人名,有说是官名,有说他是陈国官员,有说他是齐国大夫,具体是什么样的人,今已不可考。

昭公——鲁昭公,姓姬,名裯,鲁襄公庶子,昭为其谥号。

巫马期——姓巫马,名施,字子期,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小孔子三十岁。

取——通“娶”。

古书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所以本章的第一句话,可以有两种标点符号加法。

第一种: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

第二种: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

第一种标点用法中,陈司败直呼鲁昭公的谥号,说明问话时,鲁昭公己经故去。第二种标点用法中,昭公属于后人的记录,就无法判断问话时昭公是否还在世。

根据史料记载,昭公病死晋国时,孔子四十二岁,巫马期小孔子三十岁,当时十二岁。本章记载中“孔子退,(陈司败)揖巫马期而进之”,说明巫马期应该大于十二岁。综合判断,此问话应该发生在鲁昭公死后,所以采信第一种标点符号用法。

鲁昭公有一个严重违背周礼的做法,那就是同姓通婚。古时人数稀少,且流动范围有限,为了防止出现近亲结婚的情况,周礼有规定“同姓不婚”。

鲁国始祖是周文王的儿子周公旦,吴国始祖为周文王的伯父太伯,所以吴鲁两国同为姬姓,依周礼是不可以通婚的。

鲁昭公显然知道“娶于吴”违背礼制,所以他掩耳盗铃地把国君夫人的称号(一般是所生长之国名加本姓)由本该叫的“吴姬”改成了“吴孟子”。

身为一国之君,鲁昭公这种违礼的行为,可以说士人皆知,孔子和陈司败不可能不知道,那为何陈司败还有此问?孔子还有此答?这个值得琢磨。

先看孔子的回答,他可以有三种选择:

一是直接说“不知礼”,这是最实事求是的回答。如果是孟子,他可能就是这种答复,但孔子不会,依他“居是邑不非其大夫”(住在这个城邑,就不非议管辖这城邑的大夫)的一贯做法,这是他最不可能的选择。《史记》中也记载了孔子类似理由的解释,他说:“臣不可言君亲之恶,为讳者,礼也。”如果直接说鲁昭公“不知礼”,那就是孔子失礼了。

二是回复说“知礼”,这么选择,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则陈司败并没有点明问“取于吴”这件事,而只是泛泛问“昭公知礼乎”,孔子一下子没想那么多,或不愿意因一件不知礼的事,彻底否认其他知礼的事;二则他一定有“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子路篇》13.18)的想法,为先君隐,有种潜移默化的本能。

三是选择不回答或回答“不知道”,面对不方便直说的问题,这也是孔子最常用的答复手段。据《荀子.子道》记载,即便是鲁哀公提问,孔子也有过“三问,不对”(多次问,不回答)的事。

再说回陈司败的提问。可惜历史没有记录更多的背景资料可供分析,单就现有的资料看,陈司败的提问有点属于“挖坑”,对孔子并不友好。

在明知道鲁昭公“同姓而婚”的前提下,他故意提宽泛的问题“昭公知礼乎?”无论孔子如何回答,似乎都不能完美。

回答昭公不知礼,他可以说孔子不懂礼;回答昭公知礼,他可以说孔子结党;回答不知道,他可以说孔子也不是多知多智。总之,都能挑出毛病。

面对陈司败的“刁难”,孔子能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确实颇显度量。所以,后人解读本章,多说孔子受以为过而不辞,用意忠厚,一问一答之间,孔子的做法可以为万世法。

可我总觉得孔子的回答并不好,如果让我感觉,我倒是认为孔子完全不用回答陈司败的问题,此处,不回答才是最好的回答。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6982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