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殷商之源文化沙龙古宋七子40名家鼻祖

发布时间:2025/5/2 11:35:37   点击数: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www.zherpaint.com/bzlf/ksyx/m/1185.html
<编者按

惠施作为战国中期名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可以说是当时思想界的一颗明星。他的著作有“五车”之多,但都失传了。只在《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淮南子》《说苑》等书中,保存了他的一些遗言逸行。从这些言行中可以看出,惠施的思想丰富多彩,具有不可低估的学术价值。近代以来,学界论述惠施的著作不少,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进展,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的看来,缺乏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给人以简单化的感觉,也有误解和歪曲之处。因此,本系列就作为宋国人的惠施之生平、政治、思想、学术等作了一些新的探讨。

笔者为了深度了解惠施的一生,先后在商丘、常州、滑县采访。踏行于燧皇陵南侧的宋国故城遗址,探访于商丘博物馆的中美联合考古宋国都城发掘现场,伫立于馆内所塑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像前,勾勒着名家学派当时于此的活动场景,感悟着庄惠在故乡这方热土上的辩友相惜之情谊。在常州淹城春秋文化园,笔者领略诸子百家学蕴的同时,重点探访了全国唯一的一处名家学派文化园,惠施的塑像立于“是”“非”之辩的字雕之前,颇有神韵。一代思想家最终落幕,据说葬于滑县八里营乡冢上村,其墓称惠子冢,如今在冢上小学的院内,并残存明代万历三十五年的碑记,冢前文物部门立有重点文物保护石碑。

初春探访惠子冢名家故事传千秋

惠子冢古碑

在初春料峭的季节,笔者驱车到滑县八里营乡冢上村采访,据说这里是战国名家学派开山鼻祖惠施的安息之地。在冢上小学院内的惠子冢前,76岁的退休教师李万云讲述着惠施的故事,他又提及了一个正史记载中所未有的惠施的另一个身份:卫国驸马,此说法因无史据也只能待考证。笔者又查阅了明清《滑县志》及其他史料,其中也有惠子冢的记载。《清一统志》:“惠施冢在滑县东五十里。”《九域志》:“滑州有惠子冢。”《河南通志》:“惠子墓在滑县城东五十里沙河村。惠子,梁惠王相。”但亦有说法对此冢存疑,清乾隆二十二年《滑县志》:“惠子冢在县东五十里,相传为惠王相施。”乾隆三十一年滑邑举人卢耀宗撰《冢上村庙碑记》云:“兹冢不知昉于何时,或谓与庄子同时名惠子是也。”又有学者云惠施系宋人,当葬故乡宋国地域范围内。

冢上村,因村南有战国时惠子冢得名,“仁德卫风、田园冢上”的文化墙讲述着这处古老村落的过往与现在。如今的惠子冢处,还高于地面20多米巍然矗立,冢下为龙山文化遗址。此冢无论是否惠施葬身之处,当是目前仅存的一处惠施墓冢,如同常州淹城文化园中的惠施雕像一样,具象地展示着战国名家学派的底蕴。

斯人已去,风范犹存。如今在宋、卫、魏故地仍流传着惠施的许多趣闻故事。惠施听说魏相死了欲赴大梁(今开封)为相,渡河堕水,船夫把他救了上来。船夫问他:“什么事情让你这么急迫,连安全都不考虑呢?”惠施说:“我要去做魏国的宰相。”船夫一听,觉得十分好笑,再瞧瞧惠施落汤鸡似的样子,揶揄他说:“你落水如果不是我救你,你早被淹死了。像你这样连凫水都不会的人,还能去做宰相吗?”惠施听了船夫这番话,很不客气地对船家说:“要说划船、凫水,我当然比不上你;可是要论治理国家、安定社会,你同我比起来,大概只能算个连眼睛都没睁开的小狗罢了。凫水能与治国相提并论吗?”一番话,说得船夫目瞪口呆。

惠施雄辩战百家推行新政昌国运

惠子冢

惠施一生既有煊赫的政治活动,又有深邃的学术研究;与政界人物颇多争论,与学人亦反复辩难。他“以善辩为名”,天下辩者都喜欢和他辩论讨论问题。说到其雄辩之才,发生在邹国的一件事被记录在《韩非子·说林上》。田驷欺骗了邹君,邹君将要派人杀掉他。田驷十分恐惧,求救于惠施。惠施即刻去拜见邹君,说:“假如有人朝见主君,却闭着一只眼睛,怎么样?”邹君说:“我一定要杀掉他!”惠施又说:“瞎子两只眼睛都闭着,主君为什么不杀他?”邹君说:“因为他不能不闭眼睛。”惠施说:“田驷东骗齐君,南欺楚王。田驷在骗人方面,就和盲人一样自然,等于是瞎子闭着眼睛了。君主为什么还要怨恨他呢?”邹君听后,最后竟没有杀害田驷。这些,听来简直使人忍俊不禁。

惠施在魏国为推行新政,曾针对白圭、匡章、翟翦等人的诘难,与之辩论。白圭曾在魏王前诋毁惠施之“言”是“烹鸡”多放水“则淡而不可食”、少放水“则焦而不熟”的看起来美好而实在“无所可用”的大鼎,惠施答曰:“不然。使三军饥而居鼎旁,适为之甑,则莫宜之此鼎矣。”(《吕氏春秋·应言》)就是说:假如三军士兵饥饿了而停留在旁边,正要为他们用大甑来蒸饭,就没有比这个大鼎更适合需要的了。意思是:自己的言论正不拘拘于小用而有大用。匡章在惠王面前攻击惠施“无耕而食”,好比是“害稼”而“农夫得而杀之”的“蝗螟”。惠施则答辩自己是拿标杆的人,以筑城的活动为例,说明自己非等闲之人,而是以管理农夫为司职的人。自从马陵之战以来,魏惠王一直对齐“杀太子申,覆十万之军”耿耿于怀,常常想复仇伐齐。惠施认为,起兵伐齐不如折节朝齐。这样可以激怒楚王,使之与齐国交攻,达到“以楚毁齐”的目的。魏惠王觉得这个计策很好,便组织实施。公元前年,他到徐州尊齐威王为王,同时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这就是有名的“徐州相王”。

让贤传国拒接位劝谏太子张大义

惠施在魏国为相,一直为魏国的内政外交呕心沥血、忙碌奔波,内政“为法”实行法治,外交“为韩魏交”,并出使楚国搞好魏楚关系,楚王“郊迎惠施”(《战国策·魏策二》)。他还主持有“合纵抗秦”“徐州相王”等重要事件,赢得魏惠王的无比信任,被之尊称为“仲父”,因此发生了“魏王让国”事件。魏惠王欲让贤传国于惠施:“上世之有国,必贤者也。今寡人实不若先生,愿得传国。”(《吕氏春秋·不屈》)惠施清醒地认识到此法在当时行不通,所以他拒绝了魏惠王让贤传国的请求。魏惠王又说:“寡人莫有之国于此者,而传之贤者,民之贪争之心止矣。欲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惠施再次拒绝,并阐释说自己作为一介平民,可以享有大国却谢绝了,就更能制止人们的贪婪争夺之心了。

魏惠王后元十六年(公元前年),惠王卒,张仪去魏归秦,惠施返魏。临近预定的惠王葬期,天下大雪。群臣多谏太子改期不听,不敢继续劝谏而告犀首;犀首亦表示无可奈何,认为只有惠施或能谏之。惠施果然不负重望,说服了太子。惠施在劝说太子时,首先讲了周文王改葬其父王季历的故事,点出了“文王之义”是满足人民的要求,并说“抚社稷、安黔首”也是先王的愿望。然后指出太子为赶上既定日期的缘故而坚持要安葬,恐怕有想快点安葬了事之嫌。这里既有婉转的批评,又有入情入理的劝说,故被太子欣然接受。《吕氏春秋·开春》称赞道:“惠子不徒行说也,又令魏太子未葬其先君而因有说文王之义,说文王以示天下,岂小功也哉?”意谓惠施不仅使自己的主张得以实行,又使魏太子喜好“文王之义”并昭示天下,其功不小啊!这里强调的“文王之义”,就是安抚社稷和百姓,具有明显的民本思想。

作者简介

马学庆,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宁陵县商务局局长,宁陵县史志办主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省范仲淹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商丘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商丘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商丘市散文学会副会长、商丘市优秀中青年科技专家。其专著有《范仲淹与商丘》《古宋七子》《寻踪梁园》《大明名贤吕坤》《宁陵通史》《厚重宁陵》《古葛探源》《己吾考略》《老坚决》等

总策划:刘少杰

统筹:江涛

原标题:《殷商之源文化沙龙|《古宋七子》40名家鼻祖趣事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6996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