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6/2 11:48:19 点击数: 次
人性是本善,还是本恶?在中国的思想史上,这个论题就如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既俗滥又无解。这个论题的讨论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孟子和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两个重要代表,二人的思想虽都师承孔子,但在对人性本质的认识上却截然不同。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认为“性本恶”。孟子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仁”,认为人性是“善”的,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虐民”“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荀子则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礼”,认为人性是“恶”的,主张“隆礼重法”,“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富国》),“贵贵、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行之得其节,礼仪之序也”(《大略》)。其实,对人性的认识,即便是儒家也远不止这两种,较具代表性的观点还有汉代出现的“性无善恶”论。在这三种观点中,若让我选边站队的话,我倾向于第三种。性本无善恶之别,人性本身就是复杂的,那能如同黑白一样,说张三就是“性善”、李四就是“性恶”呢!善恶都是人性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同硬币的正反面一样,善恶两个本性是可以共存于一个人的思想之中的。另外,一个人的身上哪会有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善”与“恶”呢?只是过是哪一种思想占了上风,主宰了人的行为罢了。魏晋时期的周处,《辛德勒的名单》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都是典型的由恶向善的代表。当然,由善向恶转化的人比比皆是,就不必再列举了。愚以为,造成人性善恶的因由是多方面的,但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关系更大些:一是社会大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中黑”。孟母三迁的典故,则是环境影响人的最好佐证。二战时期纳粹对犹太人的赶尽杀绝,还有日本兵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无不说明环境对人性之恶的巨大影响,或许有些个体是善良的,但在大环境的影响之下,也都随波逐流了。比赛杀人这样的游戏,只能让人变得更坏更恶。二是贫困。我向来认为,贫困是万恶之源。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管仲在《管子·牧民》篇中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没有“仓廪实”“衣食足”,哪会“知礼节”“知荣辱”呢?即便知礼节与荣辱,也难以在艰难的生存环境面前保持善的本性不变。子曰:“好勇疾贫,乱也。”(《论语·泰伯篇》)孟子云:“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土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滕文公上》)两位圣人都意识到了同一个问题,那就是贫困、“疾贫”容易改变人性。三是趋利。活在人世间,自然离不开名与利,而趋利避害又是众人行事的常态与首选。人若一趋利,就会急功近利,而急功近利则会害人害己。先哲有言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利己而不损人,也算是难得的境界了!因此,大力发展生产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建设双丰收,那么整个社会必然会形成向善的良好风气!
转载请注明:
http://www.daoqicar.com/xzmy/17004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