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零下10,坚持全天户外活动挪威

发布时间:2018/1/17 19:13:22   点击数:

很多人都对其他国家/地区的幼儿园充满了好奇,今天我们的老朋友汤圆妈妈,通过采访她的邻居卡罗尔----一位挪威幼儿园的园长,来讲讲挪威幼儿园的见闻。

国情不同,很多教育的方式不可能照搬。这些“看世界”的文章,目的在于开拓眼界,了解一下其他国家的幼教方式,以资借鉴-毕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汤圆妈妈

复旦经济学毕业

在英国完成金融硕士并进入世界五百强企业工作

旅英十多年,现为全职妈妈

卡罗尔简介

英国人

年起从事幼儿教育

年移居挪威首都奥斯陆

担任某国际幼儿园园长至退休。

挪威

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部,东与瑞典接壤,西邻大西洋。首都为奥斯陆。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也是西欧最大的产油国和世界第三大的石油出口国。自年起连续六年被联合国评为最适宜居住的国家。年、年、年、年、年、年获得全球人类发展指数第一的排名。

前两个月我们家换新邻居,来了一对和蔼的退休夫妇。互相认识的时候,得知他们在挪威工作居住了快二十年,今年决定回英国落叶归根,而且女主人卡罗尔还在奥斯陆的国际幼儿园当了很多年园长。

因为之前采访英国幼儿园园长克里斯汀的时候,知道她很推崇北欧的幼儿教育,并去过瑞典的森林幼儿园森林小学参观,于是我想,同属北欧国家的挪威应该有着相同特色的幼儿教育,近水楼台先得月,我立刻找卡罗尔奶奶做个了采访。

汤圆妈妈: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挪威的学前教育体系吗?

卡罗尔:

挪威的幼儿园叫barnhag(挪威语),barn是儿童的意思,hag是园的意思,连起来即幼儿园是也。

国家规定满六个月的小宝宝就有入园资格,当然家长可以选择大一些再送,但幼儿园不能拒收。挪威小学的入学年龄是六周岁到七周岁之间,所以学前教育覆盖了从六个月大到七周岁前这个年龄段。

幼儿园性质也分国立和私立两种,大部分小朋友就读国立幼儿园,私立数量较少收费也高。我们是私立国际幼儿园,在园学生50个左右,分2-4岁,4-5岁,5-6岁三个班,又因为位于首都,我刚到任那几年家长们大多任职于各国大使馆,这些年渐渐变成以跨国公司职员的孩子为主体。所以我们幼儿园师生间是用英语交流,以本国孩子为主的幼儿园不论国立私立都是讲挪威语。

(奥斯陆Fagrborg幼儿园)

汤圆妈妈:那么挪威家长们是不是也很热衷把孩子送入国际幼儿园呢?低龄就学会使用英语是极大的优势啊,在中国要进您的幼儿园一定会挤破头的(笑)。

卡罗尔:

没有啊!我退休的时候,纯挪威家庭的小朋友只有两个,我觉得主要原因是父母在跨国公司工作,经常在国外出差甚至随时可能驻外,所以比较着急孩子的英语水平。还有相当部分小朋友的父母一方是挪威人一方是外国人,有时候家长还为要不要选择英语幼儿园起争执(笑)。再有就是纯外国家庭,不少是亚洲家庭,印度中国日本都有。

亚洲家庭确实比较重视教育,愿意在教育上花钱,只有亚洲家长提过要求给孩子布置回家作业,不过都被我拒绝了(笑)。

汤圆妈妈:挪威的幼儿园没有回家作业吗?汤圆的幼儿园(英国)没有,但她现在每周去两次小学的预备班,虽属于学前教育范畴,也已经有作业了。

卡罗尔:

没有,国家学前教育指导准则上明确规定,挪威学前教育的主旨是让幼儿尽可能多参与社会性活动,在其身处的环境中学习,而不是文化学习。

我们幼儿园虽然以外国人为主有些特殊,但也不能违反规定,不然拿不到政府津贴(笑)。每隔两三年幼儿园要接受政府部门的验收,他们总是认为我们幼儿园教学比重太高,让我们砍掉,每次我都据理力争,因为不少小朋友将来要回他们的祖国上小学,很多亚洲国家小学入学文化要求比挪威高一大截,我们不教的话不是坑人家嘛!

汤圆妈妈:那么幼儿园有什么教学任务呢?学期结束的时候幼儿园是否像英国一样给家长一个孩子的各项评估表?

卡罗尔:

挪威国立幼儿园一般没有教学任务,也没有评估表成绩表之类的东西。孩子们的主要任务是玩,而且绝大多数时间待在户外。

我们幼儿园因为很多小朋友要去其他国家上小学,我会在毕业时给孩子评估,挪威的小学会直接回复他们不需要,而有些国家,比如日本,表格多得写到手软,这也是个很有趣的现象。

据我了解有些挪威孩子上小学一年级才刚刚开始学字母,之前完全不认识任何字。所以社会和教育界也有不断有异议,考核表明这些年挪威中小学生的整体文化水准在逐步下降,政府也在考虑改革。

汤圆妈妈(有些惊讶):没想到,挪威是有口皆碑的高素质发达国家啊!我记得年奥斯陆枪击案看BBC采访民众,随便找个人即便中学生也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可佩服了。

卡罗尔:

我比较了解挪威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情况,中学教育不太清楚。但就学英语的问题,我觉得这个值得一提:挪威人口才五百万(四分之一上海啊筒子们!),自产的影视节目很少,大量引进英美的——是直接的引进,不带翻译,连字幕也没有挪威语。从《小猪佩琪》这类动画片到好莱坞大片和各种电视秀,挪威人从小看到大,自然而然学好了英语。

所以我一直认为学外语首先要有需求,然后要有环境。就拿我们园里的各国孩子来说,很多入园的时候根本不懂英语。年纪小一些,比如两三岁还没有语言界限束缚的,他们就是想要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本国的语言、挪威语、英语混着讲,老师坚持和他们英语对话,一个学期下来就没有什么障碍了;年纪大一些的,比如有个小朋友五岁多才来到挪威,特别害怕交流,自己玩玩具绘画看书什么也很有乐趣,但一年后升入国际小学听英语上课很困难。

汤圆妈妈:由此看来学外语还是年纪越小越好啊!

卡罗尔:

可以这么说。但我认为不是因为孩子年纪大所以学不进了,而是因为这个年龄段(四五岁以后)他们的心智更独立,学习兴趣也转移了。

两三岁的孩子正在语言敏感期,他需要情感交流,需要成人的注意力,他不会觉得自己在学外语,讲话甚至和哭闹一样,为的是理解他人的意思、表达自己的意思。

随着年龄渐长,增进语言能力已不是孩子的首要需求,同时自尊心、羞耻心等情感萌发,他知道自己英语不好,就表现得羞涩沉默。此时成人的角色很重要,要懂得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取得他们的信任,才能让他们融入。总之这时候再学外语就是要遇到对的人对的环境,我们幼儿园在这方面做得挺好(笑)。

汤圆妈妈:一直纠结汤圆汤包要不要学中文,怎么学的问题,您的观点让我颇有心得。那么我们回过来聊挪威幼儿园吧,他们舍文化学习法,推崇实践学习法,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卡罗尔:

大量的户外活动,我说的大量,就是从早上7:30幼儿园开园到下午4:30结束,孩子们基本上在户外。

一般幼儿园室内面积只占三分之一,户外占三分之二,而且布置得的别有趣,各种户外儿童活动设施,攀岩墙,树上小屋,模拟小森林,应有尽有。在户外老师主要和孩子们唱歌做游戏,注重人体、大自然等知识的传授。每周还有一天出游日,大多数时候去田野和树林,有专门的野外教学人员接头,教孩子们爬树生火,利用树枝搭建庇护所,捞水中的动植物观察等等,有时参观图书馆消防站等公共部门,冬天还会集体去滑冰滑雪。

汤圆妈妈:冬天?挪威纬度这么高,北部都在北极圈里了吧?这么极端的天气总该回到室内活动啦。

卡罗尔:

No,no!冬天还是在户外,即便天光只有短短几个小时,即便很多日子风雪交加,即便最北端甚至是极昼!幼儿园的户外照明和安全措置都会严格遵照国家标准,“温控”也会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我年刚到挪威的时候是零下10度以下小朋友可以回户内,没过两年,大概是年,新规定零下14度才可以回户内。(我当时的表情一定是夸张的!)当然这是国立幼儿园,我们幼儿园搞特殊,冬天只有1-2小时在户外,不然很多外国家长要和我翻脸了(笑)!

汤圆妈妈:真是很有特色!他们坚持这么做有什么原因或信条吗?不怕小朋友冻病冻伤?

卡罗尔:

挪威有句谚语:没有坏的天气只有错的穿衣。大人对孩子们说,作为挪威人,你生来就是要吃得起苦的。

冬天极寒天气,家长会给孩子贴身穿羊毛连体衣,很密很软的那种,千万不能穿棉的,不然外面罩几层羊毛衫都没用(有意往极寒地带旅行的朋友记得这秘诀啊)。然后再加毛衣或棉衣,外套一定是防水防风的连体衣。(我插嘴:上厕所真麻烦!)——是的!冬天出门光是全体孩子穿上外套就得让所有老师忙半个小时,我们会强行让每个人去厕所(笑)!

别的幼儿园还有不会走路的小宝宝,每天也一样穿戴好了坐在推车里到户外待上两三小时。说实话真的是有些强迫小孩,但挪威人认为习惯了就好,谁让你生在这个国家呢?

所以他们的教育有放任的一面,也有强硬的一面。挪威国家虽小人口不多,但民族认同感极强,国民之间特别团结,对外国人友好却又淡淡的,这是我生活二十年的感受啊——不过年轻一代挪威人似乎改善很多。

(奥斯陆某幼儿园孩子在雪中玩耍)

汤圆妈妈:这种坚毅人格的培养对一个人和一个民族是有深刻影响的,可能也说明了虽然整体基础文化水平有退化,但挪威科技经济实力仍是首屈一指。您觉得呢?

卡罗尔:

我认为有关系,学前教育侧重在培养不畏艰难的性格,不受束缚的思路,协作精神等等。

挪威在很多科学技术上都非常先进,我先生一直是重工业的工程师,他也说挪威同事思路灵活合作性强,比他先前在英国工作时接触的团队水准高,这也是近年来挪威一直对全球精英有着强劲吸引力的原因吧。而且政府也很负责任,靠石油发家的挪威超级富裕,但没有奢靡之风,非常重视公共储蓄和投资,在教育科研经费上从不吝啬,是个居安思危的国家,令人尊敬的民族。

附带阅读(一百一十):

铅笔屑统统倒掉?你又浪费一个让孩子动脑练手的机会

尖叫君

平时小朋友用卷笔刀削铅笔的时候,有没有在追求看谁的削出来的铅笔屑最长呢?有的吧!有的吧!这些铅笔屑其实是很好的创意粘贴画的材料,引导小朋友利用铅笔屑来创作,既可以发挥他们无穷的创造力,也教会孩子废物利用!

ps:有家长担心,铅笔里面不是有铅吗,孩子玩安全吗?铅笔里的铅芯其实是石墨,也就是常说的碳,和会使人中毒的金属铅是两回事,铅笔那点碳对身体没有害处。只要过了娃啥都会放进嘴里的年龄,就可以给孩子玩。当然,玩完之后记得洗手就可以了。

铅笔屑创作,从引导孩子收集铅笔屑开始,最好不要为了玩铅笔屑而去削铅笔,这样就不够环保啦!粑粑麻麻提前给孩子准备一个收纳铅笔屑的罐子,等罐子装满了,纸和胶水也备好,咱们就可以创作咯!

一句话+几只笔+几片铅笔屑

诉说一个故事

附带阅读(一百一十一):

怎么做孩子才会买你帐?情绪行为语言

尹建莉

怎么做孩子才会买你帐?“讲道理”是很多家长喜欢的一种教育方式,一直以来被正面推崇。但人们也往往发现讲道理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没用,越喜欢讲道理的家长,他的孩子往往越不听话。

有位家长说她7岁的女儿特别逆反,不让做什么就偏去做,她经常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孩子却不听,惹得家长常发脾气。她知道打骂孩子不对,但不知该怎么办。我让她举个孩子如何不听话的例子,她讲了这样一件事。

她家住公寓楼五层,没有电梯,走楼梯上下。最近女儿特别喜欢这样下楼:一条胳膊搭到楼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脚不用力地向下溜。妈妈不允许孩子这样做,说楼梯扶手平时没人擦,那样会把衣服弄脏磨坏。但再一次下楼时,孩子又那样,屡说屡犯,家长终于失去耐心,大发脾气。孩子当着家长的面不敢那样做了,却找各种机会偷偷地那样下楼,衣服袖子下面经常是脏脏的。陈述完事情后,家长用失望的口气加一句:我那孩子,天生就不如别的孩子懂事,我其实挺尊重她的,不知给她讲了多少道理,可她好像一句也不听。

我对家长说,你既然已经发现讲道理没用,那至少说明在这件事上,讲道理是不对的,发现不对,就应该立即停止。家长一脸迷惑,情绪上略有抵触地问我,讲道理不对吗?那该怎么教育她呢?

我说,很简单,回家找两块抹布,你和孩子一人一块,自上而下把楼梯扶手擦干净,既做了公益,又满足了孩子手脚并用下楼的乐趣,试一下,看看效果如何。家长一听,恍然大悟,对啊,这么简单,我怎么没想到呢!我怎么就光想着给她讲道理呢?

这位家长之所以没想到,应该在于她一直以来只注意了自己如何说得“有道理”,没去想自己做得多么没道理。就这件事,孩子不过是想变个花样走楼梯,家长却不体恤孩子,这么微小的一点童趣都不给孩子,对这么简单的尝试都不能容忍,这和家长所说的给孩子“尊重”就完全不搭界。天下没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长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说得有道理重要得多。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这个原理几乎在理论上无人不承认,而在实践中又无人不违反。要使儿童“明白道理”,不要仅仅把道理告诉儿童,必须要首先让儿童有机会在实践中获得连续不断的经验。

我曾看到一则新闻,广州番禺张中良夫妇收养了10个孤儿,孩子做错事,张中良与妻子不会责骂他们,也不讲大道理,而是让孩子们通过体验,来完成对一个道理的认识。比如,有一次,张中良让家中的小女儿慕恩带着眼睛看不见的姐姐美春出去玩,不知为何慕恩将美春一个人丢在了外面,独自回来了。张中良知道后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让小慕恩做了一个体验:用毛巾蒙住慕恩的眼睛,让她自己在外面走一段路。从此以后,慕恩变得特别懂事。这一个细节,足以让我们对张中良夫妇更加敬佩,他们也许没学过教育学、心理学,对教育的理解却那样透彻,没有对孩子的真爱,是不可能有这份悟性的。

“行不言之教”是传诵千古的经典教育方法,理论上人们都认可,可遇到问题时,大多数人的第一个念头总是如何劝说孩子,如何给孩子讲道理。比如我经常收到这样的来信:年轻父母们详细陈述了老人带孩子如何包办溺爱,导致孩子有许多毛病,后面提出的问题却是:“这种情况下,我如何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改正缺点?”也有不少家长,他的孩子遭遇了学校老师的冷暴力,导致孩子厌学。家长不去想办法向学校反映,解决老师的问题,也不去做任何和老师沟通的努力,却来问我“如何给孩子做思想工作,让孩子不再厌学”——这样奇怪的逻辑经常遇到,明明是成年人做得不对,伤害了孩子,却把改造的矛头对准孩子,指望动动嘴皮子,说点什么,就可以改善孩子的状态,这怎么可能呢?

人们对“讲道理”的偏好往往源于思维惯性。从小在家庭、学校接受太多“大道理”教育的人,往往会成为讲道理爱好者。在他们的经验和认识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就是告知与被告知的关系;所谓教育,就是“明白人”对“不明白人”说话。所以他们对孩子表示负责和爱,就是大事小事都要告诉他们如何做。不过,这种单边主义思维方式,最容易让人陷入教育困境中。

一位家长说他在没孩子时,很瞧不上那些打孩子的人,觉得成人靠武力征服孩子,真是无能。他自己有了儿子后,遇到问题,总是耐心地跟孩子讲道理。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发现自己奉行的“以理服人”越来越行不通了。孩子经常很固执逆反,不管家长怎么说,就是不听。所以他开始怀疑自己做得对不对,周围又不时地有人对他说,教育男孩子就要粗野一些,只要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想让他做什么事,没什么好商量的,必须服从,不行就动用武力。所以,有两次他和孩子发生冲突,真的没能控制住,对孩子动了手。到这时,他才发现自己黔驴技穷,也堕落为自己曾经不齿的那类家长了。

这位家长的做法很有代表性,不少家长,包括很多学校老师,面对孩子的一些问题时,经常脱不了这样的套路:先讲道理,讲道理不行就去批评,再不行就通过发脾气来征服。或者在孩子的感情上做文章,比如陈述我为你付出多少辛苦,你却这样不懂事……以此来“感化”孩子。

思想家卢梭说过,3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这句重要的提醒已存世百年,可这3种办法恰是很多家长身体力行,运用最纯熟的。每当我在不同场合引用卢梭这句话时,总是会引起别人的疑问和困惑:如果讲道理孩子不听,除了生气或感化他,还有什么方法呢?难道不要教育他吗?

把“讲道理”当成教育,这几乎是“问题家长”的通病。

当然要教育孩子,但以大道理压人,强迫孩子接受来自家长口头的“道理”,这是在使蛮力,是思维懒惰和粗糙的表现,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使问题之扣越系越复杂,越系越死。教育是门艺术,讲究的是简单和精巧。改变“讲道理”的思维定式,变通一下,效果可能会好得多。

有位妈妈,从孩子一岁半时,开始每晚给孩子刷牙,可小家伙怎么都不配合,任凭妈妈讲多少道理都没用,刷牙成了天天必打的战争,总是弄得双方都不愉快。后来,这位妈妈想了一个办法,孩子有一个很喜欢的小熊玩具,妈妈在晚上要刷牙前跟孩子说:“宝贝,小熊这么长时间没刷牙,牙疼了,长龋齿了,你帮它刷刷牙好吗?”孩子很乐意地接过妈妈准备好的牙刷帮小熊刷起来。给小熊刷完牙后,妈妈表扬孩子刷得好,并说:“小熊真乖,给它刷牙它配合得真好。”然后问孩子:“宝宝想不想让小熊看看你也很乖,也会好好配合妈妈刷牙?”孩子高兴地说好,史无前例地配合妈妈刷牙。这样几天下来,孩子再也不厌烦刷牙了。

还有一位家长,说他4岁的孩子有两个毛病,一是不听话,一是爱哭。问我怎么办。我让他举出最近的一个不听话的例子。

他说孩子这几天总是在晚上临睡觉前要下楼玩,无论家长怎么给他讲外面天黑了,小朋友都回家了,明天再玩之类的话,孩子都不听,就是哭着要下楼。

我说,你说的两个毛病其实是一个,可以一起解决。从今天开始,一切事情尽量听孩子的。如果他临睡前想下楼,你就辛苦点,抱他下楼,他想在楼下待多长时间,就待多长时间,在其他事情上也采取类似的做法。家长有些吃惊,很顾虑的样子,但回去还是按着我说的做了,结果让他意想不到。

他后来告诉我,当天孩子在临睡前又要下楼,家长没说什么,愉快地给他穿好衣服,带他下去。外面很黑,冷风嗖嗖的,楼下空无一人,他刚把孩子放地上,孩子就要他抱着回家。家长故意说既然下来了,多待一会儿吧,孩子说什么也不肯多待,说想回家睡觉。回家后,孩子一下变得很听话,让刷牙就刷牙,让脱衣服就脱衣服。此后其他的一些小事上,家长也都少说多做,尽可能倾听孩子的意见,结果孩子哭闹大大减少。

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把有效教育和无效教育区分为“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君子之学”是从耳朵进来,进入心中,传遍全身,影响到行为;而“小人之学”则是从耳朵进来,从嘴巴出去,只走了4寸长,所以难以影响到整个人。用思想家卢梭的话来说就是,“冷冰冰的理论,只能影响我们的见解,而不能决定我们的行为;它可以使我们相信它,但不能使我们按照它去行动,它所揭示的是我们该怎样想,而不是我们应该怎样做”。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了东西方先哲们的观点:从讲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间的距离可能很远。一个人能否接纳别人的观点,首先取决于情绪,其次取决于对方的行为,最后才是对方的语言——成年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

赞赏

长按







































那些偏方能治白癜风
呼和浩特治好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474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