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山羊读书摘录圣人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

发布时间:2018/3/2 8:01:47   点击数:

春夜喜雨

呜呼!从丘陵到翻山越岭的旅程上,读完此书,身心灵也发热了,感自身之渺小,叹宇宙思想之神奇,由此仰望而莫言!

“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宇宙。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天地境界。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的世界。圣人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他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情,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最后一页的空白留下了很多的复杂与探索,还有想说的,还要涉猎复杂的,才会学会真正的单纯与静默。

致敬带给我们撼动和反省激励的思想家!

《中国哲学简史》节选

哲学,就是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哲学家必须进行哲学化,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于人生反思地思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他的思想。思想我们的思想。

当我们思知识或潭知识时候,这个思,谈本身即是知识。细想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

高于道德价值,可以叫做“超道德价值”。爱人,是道德价值,爱上帝,是超道德价值。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我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精神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通过哲学而熟悉的更高价值,比通过宗教而获得的更多价值,甚至要纯粹很多,因为后者混杂着相信和迷信。在未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宗教的洪福。

照中国哲学家们说,那就是成为圣人,二圣人的最高成就就是个人与宇宙的统一。

有的哲学家说,人必须离开神话,审议否定“生”。生是人生痛苦的根源,出世的哲学。另一种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只讲道德价值,不会将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这种所谓“入世的哲学”。

从表面上,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

中国哲学以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就是圣人。他既是入世而又是出世的。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外王”就是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所谓“内圣外王”只是说,由最高精神成就的人,按照理说可以成为王,而且最宜成为王。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有这种人格。

柏拉图所说“哲学家”——王。在理想国中华,哲学家应该为王,或者王应当是哲学家,一个人为了成为哲学家,必须经过长期的哲学训练,使他的心灵能够由变化的事物世界转入永恒的理世界。但是按照柏拉图所说,哲学家一旦为王,这是违反他的意志的。

儒家认为,处理日常的人伦世务,不是圣人分外的事,处理世务,正是他的人格完全发展的实质所在。他不仅作为社会的公民,而且作为宇宙的公民,即孟子所说的“天民”,来执行这个仍无。他一定要自觉他是宇宙的公民,否则他的行为就不会有超道德的价值。

由于哲学讲的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哲学必定与政治思想不能分开。

哲学家的哲学需要他生活在其中,他自己以身载道。遵守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对于他,哲学从来就不只是为人类认识摆设夫人观念模式,而是内在于他的心动的箴言体系;在极端的情况下,他的哲学监制可以说是他的传记。

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中国哲学家习惯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一个人若不能读哲学著作原文,要想对它们完全理解,充分欣赏,是很困难的,对于一切哲学著作来说都是如此。

翻译工作恰嚼饭喂人。一个人若不能自己嚼饭,就只好吃别人嚼过的饭,不经过这么一瞬间,饭的滋味,香味肯定比原来的药乏味了。

中国民族的地理背景:古代中国人以为他们的国土就是世界,“天下”,“四海之内”

中国民族的经济背景:农业国,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本”指农业,“末”指商业。在能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在农业国家里,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所以贯穿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理论政策都企图“重本轻末”。

“反者道之动”黑格尔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易传》说:“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老子》说“反者道之动”。由于相信这个理论,中华民主即使在繁荣昌盛时也保持谨慎,即使在极其危险时也满怀希望。这个思想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一种心理武器,所以哪怕是最黑暗的日子,绝大多数人还是怀着希望度过来了,这种希望表现:“黎明即将到来。”

不及比太过好,不做比做得过多好。因为太过河做得过多,就有适得其反的危险。

孔子除了对经典做出新的解释外,还有他自己的对于个人与社会,天与人的理论。关于社会,他认为,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最重要的事情是实行他所说的正名。

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与义务。君臣父子,负有这些名的人都不许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儒家讲无所喂而为。一个人不可能无味,因为每个人都有些他应该做的事,然而他做这些事都是“无所为”,因为做这些事的价值在于做的本身之内,而不是在于外在的结果之内。

命:指天命,即天的命令或天意。有目的的力量。

孟子,建立人性本善学说。认为人性内有种种善的成分,也还有写其他成分,本身无所谓善恶,若不适当控制,就会通向恶。这些成分就是人与其他动物共有的成分。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墨家则认为爱别人和爱父母是等同的。消除儒家有等级的爱。

养浩然之气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可以叫做“知道”,道就是提高精神境界的道。另一方面孟子叫做“集义”,就是经常做一个“天民”在宇宙中应当做的事情。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物生,是一有,万物生,是万有。万有生,蕴含着首先是“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中最根本的是“物极必反”。老子“反者道之动”。“少则得,多则惑”,“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袭明:即要想得到东西,就要从其反面开始;要想保持什么东西,就要在其中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谁若想变强,就感到他弱开始。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谨慎活着的人,必须柔弱,谦虚,自足。柔弱是保存力量因而成为刚强的方法。

这个生的过程,每个个别事物都从普遍的道获得一些东西,这就是“德”(power)(virtue)

把“朴”作为生活的指导原则。simplicity是老子和道家一个重要观念。知识本身也是欲望的对象。它也使人能够对于欲望的对象知道得多些,以此作为手段去取得这些对象。它既是欲望的主人,又是欲望的奴仆。

:《庄子》第一篇题为“逍遥游”,这篇文章纯粹是一些解人颐的故事。这些故事所含的思想是,获得幸福有不同等级。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们得到一种相对幸福;绝对幸福是通过对事物的自然本性有更高一层的理解而得到的。

这些必要条件的第一条是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为了实现这一条,必须充分自由发挥我们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我们的德”,“德”是直接从“道”来的。庄子对于道、德的看法同老子的样。例如他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

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天地》)所以我们的“德”,就是使我们成为我们者。我们的这个“德”,即自然能力,充分而自由地发挥了,也就是我们的自然本性充分而自由地发展了,这个时候我们就是幸

福的。

斯宾诺莎:“心灵理解到万物的必然性,理解范围有多大,它就在多大的范围内有更大的力量控制后果,而不为它们受苦。”即以理化情。

: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除了认识的感觉器官,如视觉器官、听觉器官,还有思维的器官:心,它叫做“恕”,“恕也者,以其知论物”(同上)。换句话说,通过感官传入的外界事物印象,还要心加以解释。《墨经》还对于知识进行了分类。按知识的来源,把知识分为类:一类是来自认识者亲身经验;一类是来自权威的传授(即得自传闻或文献);一类是来自推论的知识(即得自演绎,以已知推未

知)。又按认识的各种对象,把知识分为四类:名的知识;实的知识;相合的知识;行为的知识。

《洪范》中列举了“九畴”:“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稿。”“二、五事:一日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日思。貌日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又,明作哲,聪作谋,

睿作圣。”我们且跳到第八:“八、庶征:曰雨,曰旸,日燠,日寒,日风,曰时。五者来备,各以其叙,庶草蕃庑。一极备,凶;一极无,凶。日休征:日肃,时雨若;曰又,时旸若;曰哲,时燠若;曰谋,时寒若;日圣,时风若。曰咎征: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旸若;曰豫,恒燠若;日急,恒寒若;曰蒙,恒风若。”所谓“庶征”就是各种象征。这些象征是:雨、阳光、热、寒、风。

这五者如果按正常秩序来得很充足,各种植物就会长得茂盛而丰饶。其中任何一种,如果极多,或者极少,就会造成灾害。以下是吉庆的象征;君主的严肃,将随之以及时雨;君主有条理,将随之以及时的阳光;君主的明智,将随之以及时的热;君主的谋虑,将随之以及时的寒;君主的圣明,将随之以及时的风。以下是不吉的象征:君主的猖狂,将随之以连续的雨;君主的越礼,将随之以连续的阳光;君主的逸乐,将随之以连续的热;君主的急骤,将随之以连续的寒;君主的愚昧,将随之以连续的风。在《洪范》里,我们看到,五行的观念还是粗糙的。

: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他的纵论点是,凡事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创造的。

荀子的论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荀子企图证明,人生来就有欲望,但是他也肯定,除了恶端,人同时还有智能,可以使人向善。孟子说人皆可以成为饶舜,是因为人本来是善的,荀子论证涂之人可以为禹,是因为人本来是智的。

:社会组织,需要行为规则。文化产物。

人心两个方面,礼乐。知识是重要的,可是也不能光靠知识生活,还需要情感的满足。

共名事物是我们推理的综合过程的产物,别名是分析过程的产物。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

:从孔子的时代起,多数哲学家都是诉诸古代权威,作为自己学说的根据······创立了历史退化论。认为人类黄金时代在过去,不在将来。而韩非法家认为,只有用全新的办法才能解决。

“无为而无不为”。无为示道家的观念,也是法家的观念。两者都认为君主必须具备一种大德,就是顺随无为的过程。他自己应当无为,让别人替他无不为。道家主张绝对的个人自由,法家主张绝对的社会控制。

明成:一个人若是明白了日常生活中普通而平常的生活的一切意义,诸如饮食人伦的意义,他就已经是圣人了,一个人若失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也是圣人。

只有通过人伦,即在社会领域中,才能尽其性。为了达到与天地参,仅只需要做普通而平常的事,恰到好处,而且明白其全部意义。

儒家是通过推广仁爱,把人的精神提高到超脱寻常的人我和物我分别。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些话又叫做《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照后来的儒家说,三纲领实际上只是一纲领,就是“明明德”。“亲民”是“明明德的方法,“止于至善”是“明明德”的最后完成。同样,八条目实际上只是一条目,就是“修身”。格物、致知、诚下这些步骤,则是修身达到最后完成的道路和手段。所谓达到最后

完成,就是“止于至善”。人只有在社会中尽伦尽职,才能够尽其性,明明德”与“修身”是一回事。

“道是无”。

一个人在他的活动中,让他的自然才能充分而自由地发挥,就是无为。反之是有为。模范是无用的,没有结果的,有害的,唯一合理的生活方式是“任我”,这也就是实践的“无为”。

即万物同等,能够从更高的观点看万物。通向混沌一体没有差别的境界。

一个人若能超越事物的差别,他就能享受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幸福。如果某物只在其有限的范围内自得其乐,则其乐也一定是有限的。超越有限而与无限合一。独立无待之人,他忘记自己和他的对立面,也不理一切差别。

《庄子·逍遥游》中说:真正独立的人“乘天地之气,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超乎形象。

新道家:主情派。“弃彼任我”而生的人的品格,正是中国人叫做“风流”的本质。

清谈的艺术在于,将最精粹的思想,通常就是道家的思想,用最精粹的语言,最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风流,风wind流stream。

具有物我无别,物我同等,要成为艺术家们这种感觉也是本质的东西。真正的艺术家一定能够把他自己的感情投射到他所描绘的对象上,然后通过他的工具媒介把它表现出来。

情的因素:圣人有情而无累。“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风流精神的人往往为之感动的事物。

佛教的一般概念:生死轮回。觉悟用梵语是“菩提”。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叫做“涅槃”。

涅槃可以说是个人与宇宙的心的统一,或者说与所谓的佛性的同一。

二谛义:中道宗提出的,二重道理的学说,认为有普通意义的道理即俗谛,有高级意义的道理,即真谛。一切都否定了,忘了一切。

禅宗:静默的哲学。禅:dhyana沉思,静虑。

神秀作,即心即佛“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慧能作,非心非佛,“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不修之修,以无心做事,这种修行方法的目的,不在于做事以求好的结果,不管这些结果本身可能有多么好。以无心做事,就是自然地做事,自然地生活。你若自信不及,便茫茫地循一切境,被它万境回换,不的自由。所以修行的道路,就是要充分相信自己,其他一切放下,不必与日用平常行事外,别有用功,别有修行。

修行,不论多么长久,本身只是一种准备工作,为了成佛,这种修行必须达到高峰,就是顿悟。“见道”。

所以在禅宗看来,圣人的生活,无异于平常人的生活;圣人做的事,也就是平常人做的事。他自迷而悟,从凡入圣。

修养的过程需要努力。既是最终目的是无需努力,还是需要最初的努力与达到无需努力的状态。

圣人有情而无累。《庄子》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胜物而不伤。”

新儒学处理情感的方法,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将情感与自我联系起来。圣人也有喜有怒,而且知识很自然的。他的心“廓然大公”,所以一旦这些情感发生了,它们也不过是宇宙内的客观现象,与他的自我并无特别的联系。他或喜或怒的时候,那也不过是外界当喜当怒之物在他心中引起相应的情感罢了。他的心像一面镜子,可以照出任何东西。这种态度产生的结果是,只要对象消逝了,它所引起的情感也随之消逝了。这样,圣人虽一旦感情发生了,它们不过是宇宙内的客观现象,与他的自我并无特别的联系。

“不迁怒”。迁怒的意思是将所怒的对象迁移到不是所怒的对象上。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自我并没有与情感联系起来,他只对于在他心中引起情感的事物作出反应,但他的自我并没有为他所累。

太极: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致知,用敬,良知是本心的表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冯友兰

写在最后

“人需要思,才能知道不可思者,正如有时候人需要声音没才能知道静默。在使用负的方法之前,哲学家或学哲学的学生必须通过正的方法,在达到哲学的单纯性之前,他必须通过哲学的复杂性。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存静默。”

做一点点摘录,如大师所说没有真正阅读哲学著作就像是在嚼他人咀嚼的东西,终究少了一点胃口。今日下午的整理,愿点点文字留下的印迹成为打开更广方向的钥匙。有一天回头看看,会有另外一番感悟吧!

“将读书和写字视为生命中的一处泽国,开满生生不息的希望,是琐碎烟火中的一个熠熠生辉的念想”。记下公益路上的点滴,人事物,想邀请你,与踩着风火轮的山羊姐姐一起用文字与画面传播创造生活的真善美,用行走与公益践行爱和相信的力量。

山羊为你读书:我总觉得芸芸众生如此度过一生总有什么不妥,我有一腔不甘平庸的热血,渴望踏上一条更为放荡不羁的险途······

别忽视每一个“窗边”的孩子那双明亮的眼睛

醒来,读书,写一段段长长的文字:读《第三次浪潮》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踩着风火轮的山羊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怎么样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介绍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506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