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浅读荀子劝学学不可以已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开篇。上海的高中语文课本节选了本篇的一部分,由于有“背诵全文”的要求,因此我们对其尤为熟悉。
本文起首即亮出观点:“学不可以已。”学无止境,然而为什么要学?孔子说:“学而知之。”要知大道,不学,无以得之。大道惟精惟一,难以揣摩,故学而知之,是不止的过程。
接下来,荀子举出了自然界经人类改造使用,体现其价值的例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即本于此。乍一看价值不大的东西(蓼蓝),经过能工巧匠的妙手,就会大放异彩(靛青)。而追求大道的君子更是如此,在积极学习的同时,日日磨砺自省,终会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格言联璧》里说:“迁善改过以作圣。”此条归在“学问类”里,更引人深思。学习,既是学知识,又是学做人。学习是在增益知识,也是在减损过失。如此,便可慢慢通往圣人的境界。
学习,是令人心生敬畏的过程。“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惟有实际的经历,才能让人知道天高地厚;惟有努力的学习,才能令人对世界满怀敬意。
“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学习应当是投入持久的过程,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在其位,谋其政,以精进的心态对待我们的工作;远离懈怠,端正品行,如此可以得到上天的福佑:“神之听之,介而景福。”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教诲在荀子这里化作“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感叹。先人累积的知识与经验,通过后人的总结整理化作书本上的文字,或者生活中的礼仪规程。歌德说:“世上最艰难的工作是什么?思想,凡是值得思想的事情,没有不是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学习与思想同出异名。
歌德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本性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利用外物罢了。荀子运用一连串的类比,展现“知识就是力量”的含义。由此联想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善于利用外物,常常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接下来,荀子开始论说选择良好学习环境的必要性。“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好的环境不仅影响人,有时会直接决定一个人。“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于此最经典的事例是“孟母三迁”,而最精道的论断,仍属孔子:“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蓬生麻中
同样的环境里,每个人的荣辱兴衰却各有不同,这就又回到了学习者的本身,亦即内因。荀子在深刻观察了自然界各类现象的发生原因之后,认为延伸到人,言与行的谨慎尤为重要。“君子慎其所立乎!”立于何处?立于礼。
接下来,荀子论述了学习需要专一持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君子结于一也。”所学的东西虽多,但也是一步步走;每一步踏石留印,则金石可镂。这需要学习的动力,也就是眼界与信心。看得到目标,才会向前进;相信自己能做到,才能不断鼓励自己,自励励人。
但是,即使值遇明师指点,开拓了眼界,培植了信心,我们还需要反求于己,躬身自问一件事:耐心。“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坚持积累善行,终究会为人所知。在此期间半途而废,最是可惜。“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将自己磨砺成珍贵的宝石,是澄清寰宇的第一步。换句话说是:平天下始于修身。
学习有其顺序与规律。《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学习上这一点尤为明显。荀子作为一代宗师,总结了儒学——立人之学的学习规律。我们不必强自类比其顺序,但可以记住荀子的一句话:“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学习的顺序有终点,学习的意义却一刻也不停止。现代的学习随着分工的深化,愈有“门户之见”,但何以门门都有可学之处?因为摸清其规律,是一种智慧;将其打通而不厌烦,是感受到了它和人本身不可分割的交集。
那么,学习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先看君子与小人的学习方式: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学习的内容同样“入乎耳”,但君子将之置于心间,小人则说说就算。这有多大的差别!为什么会如此呢?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为了学习而学习,是看到了学习的价值。赫尔曼·黑塞有一篇《获得教养的途径》,同样收在上海高中语文课本里,节录如下: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黑塞读书
以孔子的话说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今中外皆如此。
学习有捷径吗?有,就是亲近老师。用荀子的话说,是“学莫便乎近其人”。下面摘取旧文“浅谈孔子的学习论”中的一段话:
次言“就有道”。“就有道”是学习的另一个重要途径。佛教中对于“有道”的说法叫做“善知识”,“善知识”者:
安住禁戒,具足多闻,
能有所证,性多哀愍,
心无厌倦,善能堪忍,
无有怖畏,语具圆满。
——《瑜伽师地论》
“善知识”就是所有能够帮助我们良性发展的人。对我们学生而言,“善知识”就是指老师或者擅长某些学科的学霸们。我们要时常亲近这些善知识,从他们身上去学习。我们不久前学习的《师说》中,“圣人无常师”一段就是对于“就有道”最好的注脚。“人尽可师”,只看你有否发现他们的所长。而对于这些善知识,我们要如礼崇敬,虚心诚意,这样才能有最好的学习效果。
惭愧的是,我这一点做的很不好,许多时候由于虚荣心作祟而不肯求教。其实如前所言,学习是为了自身的完善,而不是与人比较。既然如此,当问能问之际,何不抓住机会去问呢?希望能以此自勉。
荀子还谈到了“隆礼”的重要性。礼是什么?《中国民法史》中总结道:“总之,礼的内在精神就是区分人们的贵贱上下、尊卑长幼亲疏,并以此决定其权利义务的差别,也就是宗法等级原则,所谓‘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绪论”,第14页)复旦大学陈超群老师在《中国教育哲学史》(第一卷)中总结道:“‘礼’是荀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视礼为道德生活和社会政治生活的最高准则。”(“第三节荀子”,第88页)
礼是一种秩序,在混乱的时代,呼唤礼,其实是呼唤安定。荀子要求君子尊崇礼法,其实是希望重建社会的等级秩序,恢复社会的安定。可惜,不逢其时——后来他的弟子们从另外的角度切入,将之贯彻。
最后,荀子描绘了学者应有的风范:
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全之尽之”——全面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又尽力去实行,可以做后世“知行合一”论的注脚。学习,是为做人。做人应当通达,所谓“净极光通达”者是也。
这种光芒,是通彻天地的。“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在学习成人的路上,我们将无数次确认这一点。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
让智慧成为宽容
让热情成为责任
投稿请寄:Fireinsect_China
.白癜风的专家治白癜风有哪些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