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每日考点bull荀子的教育思想

发布时间:2019/10/28 21:06:12   点击数:
荀况的教育思想(简/论,重要)

荀况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和社会实践对战国末期社会政治和思想学术的发展,对中国古文化的传承,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1.荀况生活的时代和生平活动

荀况,世称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在儒家经典的传授方面,荀况的作用远过于孟轲。孔丘整理的“六艺”后来多经荀况传授。从学术发展史上看,荀况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2.“性恶论”与教育作用(名,重要)

(1)“性伪之分”

荀况认为,人性本恶,人的本性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果任凭本能发展而不加节制,必将产生暴力。“伪”是与“性”相对的一个范畴。“伪”是指人为,是泛指一切通过人为的努力而使人发生的变化。荀况以为,孟轲所说的人性“善”,实际上是“伪”,而不是“性”。所以荀况指出,在谈论人性时,首先应把人的先天素质与后天获得的品质区分开来。

(2)“性伪之合”

性与伪是区别乃至对立的,但也是联系与统一的。性与伪就是素材与加工的关系,只有素材与加工的结合——“性伪合”,才能实现对人的改造,实现对社会的改造。尽管荀况以为人性恶,但他没有忘记人毕竟是人,所以他又强调了性与伪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统一,这一观点就把他与法家区别开来了。

(3)“化性起伪”(名,重要[13华中])

荀况以为,因为人性恶,所以需要教育的感化,礼义的引导,改变自己的本性,树立人为的善,经过长时期的磨练,而不再恢复到原初的本性,因此,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

荀况认为,“化性起伪”,使“涂之人能为禹”,是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他说:“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只有寻求政治、教育、环境和个体之间作用的协调与有序,人的造就就是可能的了。

3.论教育目的

荀况把当时的儒者划分为几个层次,即俗儒、雅儒、大儒。其中大儒是最理想的一类人才,他们不仅知识广博,而且能以已知推知未知,自如地应对从未闻见过的新事物、新问题,自如地治理好国家。教育应当以大儒作为理想目标。

荀况以为,教育培养各类人才,要依据德才兼备、言行并重的标准。德,即既忠于君主,又保持自身的独立人格;办事公正,是非清楚;不追求物欲的满足。才,则是指能运用礼法,自如地治国。

荀况教育目的的思想具备了一些新特点,对后来的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荀况的思想代表了儒家学者与现实政治进一步结合的一个过渡环节。

.论教育内容

在教育内容方面,荀况重视古代典籍的学习,尤其是儒家经典的传播,认为儒家诸经已经囊括了天地间的一切道理。荀况特别强调学习《诗》、《书》、《礼》、《乐》、《春秋》和《易》等儒家经籍,尤重礼乐,认为礼是自然与社会的最高法则,乐的教育作用也很大,礼可使上下有别,乐可使上下和谐。

荀况重视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文化知识传授,其影响在于:从中国经学史上看,这是很大的功绩。秦的焚书坑儒毁灭了不少传统文献,传下来的一部分中的相当数量得益于荀况的口耳相传。从中国教育史上看,由于荀况的传经,使先秦儒家经典得以保存,这就使后世中国封建社会教育有了经典教科书,为文化、思想的定于一尊提供了依据。

教育学考研驿站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那些偏方能治白癜风
白癜风治疗效果哪里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056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