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荀子我命由我不由天内含荀子知识点以及
荀子
儒家三大代表人物之一
先秦最后一个大儒
然而孔庙英雄排行榜中,却独独没有他,多么叫人唏嘘。
神一样的存在,总是被同行排挤。
不过没关系,有才华的人总会独自发光。
虽然是几十年后弟子的成功,才让人们得以重新认识他;
两千年后,清朝人才开始追奉和承认他的地位。
但历史长河不会忘记每一个有卓越贡献的人。
命运总是多舛,路又艰,笑着应对才会甜。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荀子奇特的一生吧。
荀子的先祖荀息是晋国有史记载的第一位相国,“假途灭虢”、“危如累卵”这两个成语,皆出自他的典故。
荀子的祖父荀林父政治活动在文公至景公之间,是晋国六卿之一,堪称五朝元老,在历史上也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后荀寅在六卿政治斗争中失败,几经逃难,寄居赵国。
荀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家风中成长的。
尽管是名门出身,但是荀子很低调,低调到史籍中都难以找到他的剧照。
太史公也只寥寥数语道:“荀卿,赵人……”
荀子的青年,赵国一直和秦国处于战争的状态,军人的地位非常高。
人挪活,树挪死。
像荀子这样的人,一直留在赵国难有施展才华的机会的。
所以,身为一腔热血的少年郎,荀子也选择了外出游历,希望能碰到自己的伯乐,便可以像前人那样留名千古。
学姐心中的八卦之情熊熊燃烧,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特别是在古代和近代,每一个能尽显才华的人,都是有及其深的家世渊源。
就像赌王何鸿燊,尽管曾是落魄的少年郎,但是人家祖上可一直是达官显贵,即使最落魄的时候也还是住大别野的!而非真正出身草莽。
由此可见,金钱和地位不是决定成功的关键,家学渊源以及自身的奋斗才是啊。
(各位同学赶紧翻翻史书,看看历史上跟自己同姓的,都有哪些大佬?)
荀子首选游历的是齐国,因为齐国国力鼎盛,雄踞东方,向来注重礼乐,对文化人的待遇非常好。
来到齐国的他目睹了齐威王当政时期的繁盛,也在当时最高学府稷下学宫居留了较长时间。不幸的是,齐也面临战争,他没有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
他辗转去了秦国。
秦国名声不好,被中原各国视为蛮夷之国。
所以这边的文化急待发展,荀子敢去秦国,不得不说他与大多数儒家学者和士人有着不一样的思考方式——不按常理出牌。
他虽然接受了秦相国范睢的邀请,在谈论间也得到了昭王的称赞。
但遗憾的是,他“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的观点抨击秦轻视仁德士君子的方略,他还是没得到重用。
虽然荀子有别出心裁的选择,但命运总是兜兜转转不是吗?
在各处走了一遭,没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的荀子大大,不得已回了邯郸老家。
在赵王面前,和临武君讨论兵法,他的论述"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被赵王称赞不已,资治通鉴给予了全文抄录的殊荣。
可经历了长平之战,赵国已无往日辉煌,荀子的主张对赵来说,意义不大。
后来呢,随着齐国的恢复安定。他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稷下学宫,他得到了齐襄王的重用,被三次任命为学宫之长(三为祭酒),来主持稷下学宫。
他的讲学和管理得到了学校和官方的认可,被称“最为老师”(即最优秀和有作为的老师之意)。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他虽有学识才干,此时齐国已经没落,继任者把国家管理得一塌糊涂,人才纷纷流失。
这时,春申君黄歇也向人才荀子递来了橄榄枝。
荀子在齐待得不如意,只好应邀去楚,黄歇很赏识他,想给他大职位,一旁的近臣见此忙说让他先从基层做起,春申君听从了“建议”,于是荀子做了兰陵县的最高长官兰陵令。
荀子很委屈,在齐明明是一国教育部部长,现在居然要做个九品芝麻官。
但没办法,来都来了,只能先“历练”。
荀子没有辜负春申君的期望,把兰陵管理得很好,但进谗言的人说他管理的太好,光芒会掩盖春申君。
于是乎他上升的空间也就被无形卡住了。
后来,春申君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被自己的门人李园所杀,
而荀子再也没有了机会。
已经到了老年的他走不动也不想走了,便在兰陵安了家。
这便是他辗转奔波的一生,虽然丰富,但最终也没能为天下施展自己的才华。
不过古往今来,政治失意的大家不在少数,很多时候,官场那一套是被许多人厌弃的,或许只有像贾雨村那种人才能在官场如鱼得水?
但也正因为他官场失意,我们才得到这样一位教育界的大家。
他就像儒家的一个叛逆者,个性鲜明,却又自成一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荀子是如何与孟子对着干的吧。
壹人性本恶战国后期,各国攻伐兼并极尽手段,各种阴招损招层出不穷,也暴露了人性险恶的一面。
基于这样的世道背景,荀子在人性论上提出“性恶论”。
他就像孟子的宿敌一样,一直死磕着老孟的“性善论”。
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他认为人性本恶,并且善于伪装,这是人的本能所致。
为解决这一问题,他认为“化性起伪”是比较好的解决方法。
即人的恶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坏境来加以改变的。
(或许在两千年的稷下学宫课堂里,荀老师一定常常揭露人性的阴暗,而后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贰博古持今育大儒作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他们的主张大都是从走向统一出发,阐述自己的施政举措,得到君主赏识,进而完成一番大业,荀子也不例外。
荀子的终极教育目标是培养“大儒”。
他希望培养的是国家管理人才和大学者的人物。
这一方面他也是与孟子唱反调,要知道孟子的教育目的是“明人伦”。
只是一般人要遵循的三纲五常的前奏,而他把教育目的升华到了“大儒”的地位。
虽然他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建树,但韩非和李斯的成果,间接反映了他政治主张的实践。
所以,培养徒弟很重要。
他说“以浅持薄、以古持今、以一持万”
即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贤能之士或有儒家身份的人去治国理政。
可见,老师的影响真的是意义深远。
韩非,李斯把法家从儒家的礼法中抽离出来,独成一派,荀子的思想成分中占很重要的一部分因素。
(对于选择教育行业的童鞋而言,你们的思想主张,说不定也成就着未来的名人哈。想到这里有一丢丢小激动)
叁最为提倡尊师先秦诸子中,荀子十分重视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最为提倡尊师,把教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相提并重。
我们常见的“天地君亲师”牌位和条幅即形成于荀子。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荀子·礼论》
另外,对于老师的重要性,他说道“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积矣。”
有老师传道是人的一笔大财富,教师是治国之本。既没老师的教诲又不受法度制约,这是人的大不幸。
师生关系方面,不能数典忘祖,尊师是必然的。
而尊师之道,孟子没有着重提出,荀子相对于先秦其他教育家是最为提倡老师地位的。
此外,荀子鼓励学生后来居上,勇于超越先辈。
我们熟知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即是明证。
事实证明,如果学生中没有超越老师和先辈的,那学术其实是在退步。
肆理论结合实践荀老师很重视儒家经典的传播,虽然他经常和孔孟唱着反调。
但别人优秀的东西你还是得学习和借鉴。
他以儒家经典为学习和教学的教材。
与孟子以“道德教育”为教材内容不同,荀子尤其重视《礼》,同时自己闲时也会写一些辞赋、教育心得。
比如我们高中背得死去活来的《劝学》,以及《成相篇》。
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荀子的很多篇章后来整理成了《荀子》一书。
关于学习过程与实践运用,他他把学习阶段分为闻见、知、行三个阶段。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举至行而止矣。”
看到和听到的只是我们学习的基础来源,而内心去感知和领会,并在实践中验证测试最终阶段和目标,才算真正学会了知识。
可见荀子是我国比较早的朴素唯物主义者,比马克思的理论结合实践的提出早了N多年。
孟子在教学和学习方面主要提倡的是
“教亦多术、深造自得、盈科而进、专心致志”,内容庞杂。
而荀子的闻见知行更为简练和适用于大部分人。
(荀子深知,学术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应当越来越面向大众)
荀子一生其实很不得意,虽有几位君主赏识过,但也仅仅是赏识而已。人家压根儿就没理会他的政治主张。
好在最后四大君子中的春申君黄歇让他做了兰陵令,不过却是个芝麻官。而且没多长时间,被人诽谤几句,就被上级强制通知他“下课”了。
他在齐国稷下学宫呆的时间比较长,教育思想和主张也多在此时形成。
荀子的教育生涯有一半是在齐国的,他喜欢齐国,喜欢那个高雅氛围的学术园。
在楚国结束政治生涯后,他把人生所余的精力都投入到著书立说和传道受业中。后来,他的门人子弟也越来越多,而他也由此成为了一代大师。
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并且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荀卿子通论》
他的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伟大人物的一生或许注定是多磨多难的,平凡人何尝不如此呢。
不管生活多么意难平,坚持下去,找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地方,就不枉人间走一场。
荀子的知识点如何把学姐设为星标?
祝大家顺利上岸呐!爱你们福利